風門古徑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風門古徑是廣東省揭陽市空港經濟區炮台鎮石牌村的一處自然風景區。內有風格獨特的風門古廟,廟旁有六百多年樹齡的古榕,枝葉滿蓋,老乾參天。還有常年不竭、清洌甘甜的仙泉井。古廟、老榕、清泉、碑廊、石刻、龍柱......融匯成一體,形成一處優美的自然景觀。

建設背景


風門古徑位於廣東省揭陽市空港經濟區炮台鎮石牌村東南5公里處的桑浦山將軍鋒(又叫一尖峰)與二尖鋒之間的山峽,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古徑有風格獨特的風門古廟,廟旁有六百多年樹齡的古榕(但在2006年因颱風而死亡),還有清洌甘甜的仙泉井。在廟左側興建碑廊,海內外名家墨寶琳琅滿目,為風門古徑增加了傳統而又新鮮的文化氛圍。右側新建有三層樓接待室和“桑浦山文化陳列館”;前下方是“騰龍濺玉”大石柱。
風門古徑
風門古徑
乾隆《揭陽縣誌》稱風門古徑為桑浦山“門戶”、“鎖鈕”。曾是古代潮州府通往揭陽縣的必經要道。站在海拔200多米的風門徑頂,但見群山簇擁,聳立身旁的將軍鋒、二尖鋒,怪石突兀,堆積成形,依依偎偎,千姿百態。山上有松柏杉竹徑上有“風門古廟”,廟牆、屋樑全是花崗岩砌成。據說,廟宇建於宋代,原為杉木結構,歷代屢遭山風白蟻毀損,現存的石廟,是清代石牌村民發起重建的。風門古徑一側,有一株數人合抱的古榕,已有600年的歷史,樹傘如蓋。三門四柱牌坊,全部用花崗岩建成。“風門古徑”四字,是揭陽籍清末進士、著名書法家曾習經的手跡。石徑上還有幾座風景亭,有古賢和今人寫的盈聯。山下有一生態農業示範園,裡面有台灣著名的水果--火龍果。在炮台鎮東入口大園到風門古徑景點,道路已經全部實現水泥化。
近幾年來,風門古徑在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新建的石碑坊式山門,雄偉壯觀,“風門古徑”四個大字增添了山門的份量和氣流。新築的山道,婉轉而平坦;此外尚有懷遠亭、黃榕樹及潺潺流泉,一直伴隨著遊客到古廟之前。
風門古徑
風門古徑
風門古徑已先後完成第一、二期工程。鄰近山正在興建虱母仙廟(已建成)。

地理環境


奇麗山水

風門古徑
風門古徑
到了風門古徑景區門口,挺拔的石碑坊給人以莊嚴肅穆的感覺,四周青山綠水,非常的潔凈,空氣中瀰漫著芳香的泥土氣息,沁人肺腑。
沿著景區的小徑拾步而上,兩邊林木青翠,腳下泉水淙淙。位於山頂的廣場,一陣陣山風拂面而來,遙望前方,但見遠處峰巒如筆架蜿蜒,懷抱一湖碧水,眼前的廣場綠茵如織,旁側雄峰聳立,細看起來,文房四寶渾然天成,置身如此奇特秀麗山水間,自有一種心曠神怡的灑脫。
名勝古迹,自有其吸引人的地主。桑浦山方圓50里,是潮汕平原的一外風水寶地,風景名勝眾多。風門古徑是桑浦山四大田門之一,這裡也是古代出入桑浦山、溝通閩粵的重要通道,這就是風門古徑名字和由來。伯爺宮旁邊有一棵古榕樹,據說是聞名於潮汕平原的明代風水大師虱母仙何野雲親手所植,以此推測,至少也有600多年的歷史了,還有野雲岩、仙泉、鼎仔煮鱉、陰陽石等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傳說。置身於青山綠水,行走於奇石岩洞,聽聞於人文故事中,既舒筋活絡又增長見識,實在是不虛此行。
風門古徑
風門古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