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包

省級自然保護區

大山包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際重要保護濕地之一,位於昭通市西部,距城區79公里,海拔3100-3140米,年平均氣溫6.2℃。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的越冬棲息地,已被國內外的科技工作者、攝影家所熟知。每到冬季,大批的科技工作者、攝影家背負行囊,登上了大山包;且國際鶴類基金會主席喬奇·阿奇波派出的“滇東北黑頸鶴越冬考察隊”也走進了大山包。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山包
大山包
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西北部的大山包鄉地處東經103°14′55″—103°23′49″、北緯27°18′38″—27°29′15″,總面積19200公頃。

地形地貌

山包自然保護區地處滇東北五蓮峰山脈,大山包是其主峰,屬構造侵蝕高中山,海拔多在3000—3200m;最高海拔為課車梁子3364m,最低海拔為老林村委會半坡村坡腳與魯甸縣交界的箐溝交叉處,海拔為210m,相對高差1154m。

氣候特點

大山包屬暖溫性高原季風氣候,冬寒夏涼,年平均氣溫為6.2℃,一月平均氣溫-1℃,七月平均氣溫12.7℃,≥10℃的活動溫841.1℃。日照長,年日照時數2200—2300小時。無霜期年平均天數為134天,最短年只有84天,故植物生長期短。年降雨量1165mm,雨量分佈不均,5—10月降雨量佔全年降雨量的88%。

建設背景


大山包
大山包
1990年1月5日經昭通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縣級昭通市大山包黑頸鶴自然保護區;1994年3月31日,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為省級自然保護區。大山包是中國目前黑頸鶴越冬海拔最高的亞高山濕地生態系統,境內有大片被譽為"地球之腎"的沼澤濕地,成為世界瀕危動物黑頸鶴的理想越冬棲息地。據有關資料,世界上原有鶴類32種,現僅存15種,黑頸鶴是唯一生活在高原濕地的鶴類。全世界已知的5554隻黑頸鶴中,在大山包棲息的種群有600多隻,佔國內已知黑頸鶴種群的四分之一。黑頸鶴集中越冬棲息於大海子、跳墩河等地,高原地形開闊,山頭渾圓,濕地低凹,尤其大海子濕地呈低凹的鍋底形,相對高差50—100m。冬季水位下降,淺水區面積增加,是黑頸鶴良好的夜宿場所。每年的10月下旬至來年的4月初黑頸鶴在此棲息。據2005年1月19日調查觀測到1131隻,成年鶴862隻,佔總數76.2%;亞成年鶴及幼鶴269隻,佔總數的23.8%,結構表明是一支趨向興旺的自然種群,每年在大山包越冬時間為176-202天。

旅遊信息


大山包
大山包
大山包的最佳旅行時間是秋冬季,8月初至10月初,山上的蕎花、燕麥、芳草地成塊成片,層層疊疊,色彩斑斕,把蒼涼的大山包點綴成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夢幻世界。此時的大山包,可以稱得上是攝影者的樂園,常可以看到專業攝影師扛著設備四處選景。在大山包的跳墩河水庫、大海子水庫兩個地方可看到成群結隊的黑頸鶴在湖邊覓食、棲息。
冬季,到大山包去看黑頸鶴。
2015年9月28日,大山包一級公路建設開工,計劃與2017年底完工。屆時,從昭通市區到大山包景區的行車時間從3小時縮減到1小時,極大的方便旅客到大山包旅遊。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全鄉無任何礦產資源,耕地面積36570畝,均為旱地,人均有耕地2.37畝,地力貧瘠,耕作技術落後,自然災害頻繁,廣種薄收,平均畝產只有300斤左右。有林地7.4萬畝,但由於海拔高,氣候寒冷,林地不成規模,連基本薪材都解決不了。全鄉有草場20餘萬畝,其中人工草場10.7萬畝。但由於粗放管理,載畜量過大,草場退化嚴重。畜牧業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群眾增收困難。2003年1月大山包鄉被國務院批准晉陞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5年1月經國際《濕地公約》批准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是中國現有的30個國際重要濕地之一。

發展旅遊

保護區內有濕地3150公頃。每年農曆九月九至來年三月三到大山包自然保護區越冬的黑頸鶴達1300多隻,占整個種群數量的1/5其他候鳥24種近10萬多隻,是目前國內已知的最大最集中的黑頸鶴越冬棲息地。大山包氣候溫涼,色彩斑斕,風景優美。這裡有翩翩起舞的黑頸鶴;雄奇險峻的雞公山大峽谷;美麗青翠的萬畝草山;穿騰於深澗幽谷間的瀑布群;古樸的民俗民居,還有清香可口的燕麥炒麵、蕎面。大山包以其獨特的原生態自然風貌吸引了眾多世界各地各屆人士到此科考、攝影、旅遊。
根據雲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旅遊二次創業發展戰略,市、區兩級高度重視,制定了把大山包打造成國家4A級旅遊景點的發展戰略,投資1.2億元興建昭大公路。大山包鄉黨委、政府提出了“生態重保護,糧食打基礎,畜牧建支柱,交通促發展,旅遊創品牌,文明樹形象”的發展思路,堅持保護與開發並重,將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資源的永續利用作為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任務和途徑,妥善處理好自然生態和人文社會景觀保護與利用的關係。

獲得榮譽


2020年4月,入選“2020中國避暑名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