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修

三國時代曹魏官員

郭修,一稱郭脩(?-253年),字孝先(一名郭修,《三國志·後主傳》及《費禕傳》中載為郭循),涼州西平人。三國時代曹魏官員,官至中郎將(可能為偽稱。曹芳詔稱郭脩為“故中郎”,裴松之則指郭脩只是“西州之男子耳”)。被蜀漢衛將軍姜維俘虜后降蜀漢,後來暗殺蜀漢大將軍費禕。

人物生平


據裴松之注《三國志》引孫盛《魏氏春秋》記載,郭脩一向有功績德行,著名於西州。在一次對蜀漢戰事中被姜維所俘,降蜀漢后受劉禪封為左將軍。然而郭脩一直不願成為蜀臣,更想找機會刺殺漢後主劉禪,平日利用向劉禪道賀的時機,一邊拜賀一邊趨前,希望接近劉禪,卻總是被其側近阻隔,難以得手,於是郭脩決定另覓刺殺對象。魏嘉平五年(公元253年),蜀漢大將軍費禕於漢壽開辦歲首大會,郭脩當時在座,乘費禕歡飲沈醉之際,親手刺殺費禕,自己亦被蜀人所殺死。同年八月,魏帝曹芳下詔追封郭脩為長樂鄉侯,食邑千戶,賜謚號為“威”,其子承襲父爵,加拜奉車都尉,獲賞銀千鉼,絹千匹。
徠雖然曹魏朝廷對於郭脩捨身刺殺費禕一事致以充分的肯定,但裴松之對其所為卻有負面的評價。裴氏否定郭脩的原因有三:其一,郭脩只是一介平民,對魏室沒有臣屬之責,當他被蜀將所俘,如想表示忠心,可以殉國拒降,根本沒有必要作出行刺的舉動。其二,魏、蜀雖是敵國,但彼此間沒有如趙襄子消滅智氏般的仇恨,魏國也不像戰國後期的燕國般備受亡國威脅,犯不著使用行刺的手段。其三,劉禪是平庸之君主、費禕是一般資質的輔政者,即使殺掉了他們,對蜀漢也不會產生強大的打擊。因此,裴氏認為郭脩只是一名投機主義者,其行刺本質及動機絕對比不上魏詔提及的聶政、傅介子,亦沒有資格被稱譽為“捨生取義”。

史籍記載


《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記載:
(齊王曹芳)詔曰:“故中郎西平郭修,砥節厲行,秉心不回。乃者蜀將姜維寇鈔修郡,為所執略。往歲偽大將軍費禕驅率群眾,陰圖窺窬,道經漢壽,請會眾賓,修於廣坐之中手刃擊禕,勇過聶政,功逾介子,可謂殺身成仁,釋生取義者矣。夫追加褒寵,所以表揚忠義;祚及后胤,所以獎勸將來。”

人物評價


歷代評價

裴松之評曰:
臣松之以為古之捨生取義者,必有理存焉,或感恩懷德,投命無悔,或利害有機,奮發以應會,詔所稱聶政、介子是也。事非斯類,則陷乎妄作矣。魏之與蜀,雖為敵國,非有趙襄滅智之仇,燕丹危亡之急;且劉禪凡下之主,費禕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無關於興喪。郭修在魏,西州之男子耳,始獲於蜀,既不能抗節不辱,於魏又無食祿之責,不為時主所使,而無故規規然糜身於非所,義無所加,功無所立,可謂“折柳樊圃”,其狂也且,此之謂也。

人物爭議


名字爭議

在《三國志·蜀書》中,《後主傳》及《費禕傳》均記載費禕被刺殺之事,兩處都稱刺客為“魏降人郭循”;而在《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曹芳詔中,則稱刺殺費禕者為“故中郎西平郭脩”。同為《蜀書》中的《張嶷傳》,記載張嶷曾引岑彭、來歙之事勸誡費禕慎防刺客,又指“禕果為魏降人郭脩所害”。《三國志·吳書·諸葛恪傳》記載諸葛恪孫峻設計殺死一事,裴松之引虞喜《志林》評論中,提起費禕被殺的例子,亦載“斯乃性之寬簡,不防細微,卒為降人郭脩所害”。脩、循二字形似,計《三國志》連裴注,“郭循”見錄兩處,“郭脩”見錄四處,加上考慮到“蜀不置史”的背景,故以郭脩為其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