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諸葛恪的結果 展開

諸葛恪

三國時期東吳權臣

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遜,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東吳權臣,蜀漢丞相諸葛亮之侄,大將軍諸葛瑾長子。

幼小以神童著稱,成人之後拜騎都尉,孫權長子孫登為太子時擔任左輔都尉,作為東宮幕僚領袖輔佐太子理政。之後歷任丹陽太守、威北將軍等職。赤烏八年(公元245年)丞相陸遜病逝,諸葛恪升任大將軍並代領其兵。神鳳元年(公元252年)孫權病危時在孫峻的力薦下將諸葛恪任命為託孤大臣之首,孫亮即位后受封太傅,開始掌握吳國軍政大權。執政初期革新政治,率軍抗擊魏國,東興之戰取得大捷,名聲振於海內天下莫不震動,並因功加封丞相、進爵陽都侯。建興二年(253年)春,出兵伐魏,結果攻魏失策,又以攻城不下為恥。將軍朱異提了點不同看法,諸葛恪大怒,立奪其兵權;都尉蔡林屢次獻策,諸葛恪都不採納,於是他策馬投魏。

建興二年(公元253年)十月,同為託孤大臣的孫峻暗中聯合吳主孫亮,將諸葛恪及其死黨以赴宴為名誘入宮中,在宴會上將諸葛恪殺害,時年五十一歲。孫休即位除掉權臣孫綝之後,下詔為諸葛恪平反。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才思敏捷

諸葛恪
諸葛恪
黃武元年(222年),諸葛恪弱冠后即被拜為騎都尉,與顧譚、張休等人隨侍太子孫登講論道藝,成了太子的賓友。後來,諸葛恪又從中庶子轉任左輔都尉。
孫權覺得他不同凡響,想考察他的能力,任命他為代理節度,接替去世的徐詳掌管部隊的糧食供應,但這個工作往來文書繁瑣,他不太喜歡。諸葛亮聽說諸葛恪代替了徐詳,寫信給陸遜說:“家兄(指諸葛瑾)年紀大了,而諸葛恪性格疏漏,現在他主管糧食供應,糧谷是軍中最要緊的東西,我雖然在遠處,也暗地感到不安。請足下特別為我轉告至尊。”陸遜告訴孫權,孫權立即轉讓諸葛恪領兵。

平定山越

嘉禾三年(234年),由於諸葛恪堅稱他必會成功,於是孫權提拔諸葛恪為撫越將軍,領丹陽太守,撥給他手執棨戟的騎兵三百人,授官儀式完畢后,孫權還特意命令擺好儀仗,興作鼓吹,引導簇擁者他回家。諸葛恪到任后,採用武力圍困與招撫並用的方針,發放公文給四郡所轄屬縣的長官,命令各郡嚴守疆界,嚴肅法紀,已歸順的山民,一律設屯聚居。隨後,調集各路將領,派兵據守險要峪口,修築圍困工事,不與山越交兵,又令士兵全部搶收田野成熟的稻穀。山越人新谷無收,舊穀食盡,因饑饉而被迫出山歸降。山民周遺,過去橫暴為惡,如今困迫無路,只好出山,心仍存異志,準備伺機為亂,臼陽縣長鬍伉知他心思,把他綁送到郡府。諸葛恪認為胡伉違反了“不得拘禁山民”的教令,將其斬首。三年後,諸葛恪先後收服山民達十萬餘人,和預期的完全相同,他將其中壯丁四萬餘人編入軍隊,自己統領一萬人,其餘的分給了其他各位將領。

受詔輔政

赤烏六年(243年),魏將司馬懿欲攻諸葛恪,孫權想發兵接應,可望氣者說不利於出兵,於是讓諸葛恪移守柴桑(今江西九江市)。
赤烏八年(245年),丞相陸遜去世,諸葛恪升為大將軍
諸葛恪
諸葛恪
赤烏十四年(251年),孫權病卧在床,命令諸葛恪兼任太子太傅,將除了殺生大權以外的所有事情都託付給諸葛恪。
神鳳元年(252年),孫亮即位,拜諸葛恪為太傅。

東興大捷

同年諸葛恪在東興徵集人力,重建以前未完成的大堤,左右依山各築城一座。派留略、全端分守東、西兩城,各帶兵千人,自己則率兵返回建業。魏國認為吳軍入其疆土,恥於受侮,魏大將軍司馬師想借孫權新亡,吳國政局不穩之際乘機攻吳。十二月,司馬師發兵攻南郡(今湖北荊沙)、武昌(今鄂州),並令安東將軍司馬昭為監軍;征東將軍胡遵、鎮東將軍諸葛誕率步騎七萬攻東興,欲毀壞大堤。諸葛誕提議三路進軍伐吳,由王昶、毋丘儉為誘敵各攻打南郡、武昌;諸葛誕與胡遵為主主力,率兵七萬架浮橋攻東興。吳軍情告急,諸葛恪親自率領四萬援軍到東興。並命冠軍將軍丁奉與呂據、留贊、唐咨等作前鋒,攀山西進,因山路狹窄而緩慢前進。丁奉親率三千人趕往,下山後改坐舟楫順水而下,兩日到達東興並佔據徐塘。因天降大雪,胡遵等人喝酒而毫無戒備。丁奉率本部人馬輕裝突襲魏軍營壘,呂據等部也相繼到達。魏軍見狀便驚恐慌而逃,因爭渡浮橋超載而斷,落水及互相踐踏的死者皆有萬人,魏將韓綜、樂安太守桓嘉先後遇溺,毌丘儉、王昶等得知東興兵敗,皆燒營退走,並留下大批軍需物資,被吳軍繳獲。吳主孫亮進封諸葛恪為陽都侯,加封丞相、荊、揚州牧,督中外諸軍事,並賜金一百斤,馬二百匹,繒布各萬匹。東興之戰獲勝后,諸葛恪有輕敵之心。

新城兵敗

建興二年(253年)春,諸葛恪又要出兵伐魏。大臣們認為國力不支,軍士疲憊,一致勸阻。諸葛恪不聽,還特意寫了一篇文章來曉喻眾人。文中諸葛恪舉出古今事例,認為天無二日,民無二主,不乘此時伐魏,將留下長遠的遺憾。大臣們明知諸葛恪強詞奪理,但形格勢禁,一時無人敢再勸阻。
同年三月,諸葛恪不顧眾人反對,徵發二十萬人伐魏。吳地百姓騷動,諸葛恪開始失去民心。諸葛恪欲先到淮南炫耀武力,驅略百姓。有部將勸他:“如今引軍深入,敵人領地里的百姓一定會逃走,恐怕士兵辛苦而收穫很小,不如停下來包圍新城。新城被圍困,敵人的救兵一定會到來,那時再設法進攻,一定會有大的收穫。”諸葛恪採納了這個計謀,於五月回軍包圍新城。魏牙門將張特率三千人拒守新城,苦戰月余,士卒病亡戰死者過半。但吳兵仍不能攻克。諸葛恪督師強攻,城池將陷。張特行緩兵之計,向吳軍偽降,乘夜修補城防工事,繼續死守。吳軍士卒疲勞,加上天熱和飲水等原因,士卒們患腹泄、腳氣病的已經達半數以上,死的傷的隨處可見。諸葛恪認為軍官們說假話,揚言要把他們殺掉,於是誰也不敢再去彙報。
諸葛恪自知攻魏失策,又以攻城不下為恥,怒形於色。將軍朱異提了點不同看法,諸葛恪大怒,立奪其兵權;都尉蔡林屢次獻策,諸葛恪都不採納,於是他策馬投魏。魏國知吳軍疲病,於是命司馬孚、毌丘儉趁勢率軍急進,合擊吳軍。諸葛恪被迫率兵撤退,土卒受傷染病,流落於道路,有的倒地添溝,有的被魏軍捕獲,存亡忿痛,大呼小叫,而諸葛恪卻安然自若。諸葛恪率軍在江渚住了一個月,后又想到潯陽去屯墾,直等朝廷召他回去的詔書一封接一封地送來,他才慢悠悠地領兵返回。從此,百姓對諸葛恪大為失望,怨恨的情緒產生。同年八月,諸葛恪回到建業,當即召來中書令孫嘿,厲聲喝叱:“你們怎麼敢隨意濫發詔書?”孫嘿噤若寒蟬,惶懼退出,告病辭官。諸葛恪檢點名錄,把自己出征后選曹奏准任命的各級官員,一律罷免,重新選任。

失敗受誅

諸葛恪畫像
諸葛恪畫像
同年十月,孫峻和吳主孫亮定下計策,置酒請諸葛恪赴宴。前一天晚上,諸葛恪精神煩躁不安,通宵不寐,而且,家中數有怪異,因此內心疑慮。到要朝見時,諸葛恪停車宮門之外,逡巡未入。孫峻此時已在帷帳內埋伏了士兵,擔心諸葛恪不按時進來,事情敗露。於是,出來迎著諸葛恪說:“假如您的身體不舒服,可以以後再來朝見,我去稟告陛下。”想以此來試探諸葛恪。諸葛恪說:“我會儘力進去朝見的。”這時,散騎常侍張約、朱恩等偷偷寫條子給他,上面寫著:“今日宴會布置不同尋常,恐怕會有變故。”諸葛恪看到后準備返回,在大門處遇到太常滕胤。諸葛恪說:“我突然腹痛,不能入見了。”滕胤不知孫峻的計劃,對諸葛恪說:“陛下自從您回來就沒見到您,今日設宴請您,您已到了門口,應當儘力入見。”諸葛恪猶豫了一會兒,又返回去了,帶劍上殿,向吳主行禮入坐。喝著自己帶來的酒,諸葛恪的心情這才安定下來。酒過數巡,吳主孫亮起身回內殿,孫峻假託如廁,脫掉長衣,換上短裝,出來厲聲喝道:“有詔捉拿諸葛恪!”諸葛恪驚起,欲拔劍,尚未出鞘,而孫峻的刀已經接連砍下。張約從旁邊砍孫峻,傷了他的左手,孫峻也隨手砍斷了他的右臂。時衛士皆衝上殿來。孫峻說:“要殺的是諸葛恪,如今他已經死了。”於是命令刀劍入鞘,把宮殿打掃乾淨,繼續飲酒。諸葛恪死時五十一歲。
諸葛恪長子為諸葛綽,是騎都尉,先前因與魯王串通獲罪,被諸葛恪毒殺。次子諸葛竦,為長水校尉;幼子諸葛建,為步兵校尉,聽說諸葛恪被殺,車載其母而逃。孫峻派人於白都追殺了諸葛竦,諸葛建欲北投魏國,行數千里后,被追兵所抓。諸葛恪被夷滅三族,其外甥都鄉侯張震及常侍朱恩等都被殺。
早前已有童謠說:“諸葛恪,蘆葦單衣篾鉤落,於何相求成子合。”成子合反語是石子岡,石子岡是埋葬死人的地方,鉤落就是皮帶的飾物,民間稱為“鉤絡帶”。諸葛恪果然被葦席裹身,竹篾當鉤鉤在腰間,拋屍在石子岡。臨淮人臧均上表收葬諸葛恪,孫亮、孫峻聽從,並吩咐下屬找諸葛恪屍體安葬。

個人作品


詩歌

【答費禕】
〖諸葛恪別傳曰:權嘗饗蜀使費禕。先逆飾群臣。使至伏食勿起。禕至。權為輟食。而群下不起。禕調之曰云雲。恪答曰:〗
爰植梧桐,以待鳳凰。
有何燕雀,自稱來翔。
何不彈射,使還故鄉。

家族成員


輩分關係姓名簡介
家世先祖諸葛豐漢元帝時任司隸校尉,他以執法嚴格、性情剛直見稱。
祖父諸葛珪東漢末年為泰山郡丞,於諸葛亮幼年已死。
父親諸葛瑾東吳官員,官至大將軍。
叔父諸葛亮蜀漢官員,官至丞相。
諸葛均蜀漢官員,官至長水校尉
姑母諸葛氏嫁龐山民。
諸葛氏嫁蒯氏。
堂叔諸葛誕曹魏大臣、重要將領,官至征東大將軍,后因反抗司馬昭,兵敗被殺。
平輩弟弟諸葛喬諸葛瑾次子,后成為諸葛亮養子,蜀漢官員,官至翊武將軍,早逝。
諸葛融在父兄中特別奢侈,諸葛恪被誅后飲葯而死。
姐妹諸葛氏嫁張承。
子輩長子諸葛綽東吳官員,官至騎都尉,后被諸葛恪鴆殺。
次子諸葛竦東吳官員,官至長水校尉,后被誅。
三子諸葛建東吳官員,官至步兵校尉,后被誅。

軼事典故


藍田生玉

諸葛恪年輕的時候就很有名氣,文采飛揚,辯論起來隨機應變,沒有能應答他的人。孫權見了很驚奇,對他的父親諸葛瑾稱讚道:“藍田出產美玉,果然是名不虛傳。”後來比喻賢父生賢子,名門出賢良。

添字得驢

諸葛恪得驢
諸葛恪得驢
諸葛恪的父親諸葛瑾面孔狹長像驢的面孔。一天,孫權召集大臣們,差人牽一頭驢來,在驢的臉上掛一個長標籤,寫上:諸葛子瑜。諸葛恪跪下來說:“乞求給我一隻筆增加兩個字。”於是任憑給他筆。諸葛恪接下去寫了:“之驢。”在場的人都笑了。於是孫權就把這頭驢賜給了諸葛恪。

巧答孫權

孫權臨時巡視武昌,對眾位大臣說:"以後你們要共同好好輔導太子。太子有進步,大家都有重賞,如果沒有進步,眾位都要受到責備。"張昭和薛綜對答不上。諸葛恪說:"如今太子精明細心,出類拔萃。等到乘青篷車來到,太子聰明睿智,必然聽到一就知道十,怎麼能讓大家無功受祿呢?"
孫權曾經問諸葛恪說:“你近來用什麼方法自己娛樂,因而保養得更加肥胖潤澤呢?”諸葛恪回答說:“我聽說有錢的人把居室裝潢得十分漂亮,有德的人因為心理平衡,身體自然無病而健康潤澤,我不敢自己娛樂放縱,只是努力培養自己的美德而已。”孫權又問他說:“你和滕胤相比,誰優誰劣?”他回答說:“在殿堂上行走風度翩翩,我不如滕胤。出謀劃策,滕胤不如我。”諸葛恪曾經獻給孫權一匹馬,預先在馬的耳朵上割了豁口,范慎當時在座,便取笑他說:“馬雖然是大的牲畜,但它也從天那裡得到了靈性,現在你弄傷它的耳朵,這豈不里損害了仁德?”他回答說:“母親對於女兒,是最為疼愛的,她給女兒在耳朵上穿孔掛珠子,對仁德有什麼損害?”太子孫登曾經嘲弄諸葛恪說:“諸葛元遜應該吃馬屎。”諸葛恪說:“希望太子吃雞蛋。”孫權說:“別人讓你吃馬屎,你卻讓人吃雞蛋。這是為什麼呢?”諸葛恪說:“因為馬屎和雞蛋是從同樣的地方出來的。”孫權大笑起來。
孫權曾經問諸葛恪說:"你能不能比得上丞相?(指諸葛亮)"諸葛恪說:"我勝過他。"孫權說:"丞相受命輔佐處理政務,國家富足,刑法嚴明,民眾安定。雖然昔日的伊尹遵循皇帝的意旨,周公影響到四方極遠的地方,也沒有超過丞相多少,況且又是你叔叔,怎麼可以說勝過他呢?"諸葛恪回答說:"事實確實如陛下您說的一樣,但是如果投靠昏庸的君主,甘心為非法的君主服務,違背天命,則不如我從容地效忠清明安泰的朝廷,為天下讚揚的君主效力。"孫權又為諸葛恪說:"你能不能趕上步騭?"諸葛恪回答說:"我不如他。"又問能否比得上朱然,諸葛恪也說不如他。又問能否比得上陸遜,也回答不如他。孫權說:"你說不如這三個人,而說勝過你叔叔,這是為什麼?諸葛恪說:"不敢欺騙陛下,小國雖然有君主,不如滅亡的諸侯國,所以說勝過他。"

智對張昭

一次宴會上,孫權看諸葛恪年齡小,叫他依次給大家斟酒。到了張昭面前,張昭不喝酒,說:“這樣不符合尊敬老人的禮節吧?”孫權對諸葛恪說:“你能不能找個恰當的理由出來,讓張公喝下這杯酒呢?”諸葛恪端著酒杯對張昭說:“呂太公90歲的時候,還手拿兵器指揮部隊作戰。現在打仗時皇上考慮到你的安全,讓你在後方;聚會時考慮到你的地位,總是請你在前面,這難道不是尊敬你嗎?”張昭無話可說,只好飲酒。
另一次聚會,有隻白頭鳥飛停在宮殿前。孫權隨口問:“這是什麼鳥?”諸葛恪答:“這是白頭翁。”張昭年齡最大,滿頭白髮,懷疑諸葛恪在戲弄他,說:“從來沒有聽過有鳥叫這個名字,如果有“白頭翁”,那諸葛恪能再找出一隻“白頭婆”嗎?”諸葛恪答:“不是所有鳥的名字都能成雙成對,有種鳥叫“鸚母”,輔吳將軍能再找出一隻“鸚父”嗎?”張昭不能回答。

官至丞相

關於諸葛恪是否當過丞相。《三國志》載恪為太傅、東興戰後加封荊揚州牧,督中外諸軍事,未言當過丞相,而《建康實錄》載東興戰後“加恪都督中外諸軍事、荊揚二州牧、丞相”。且《襄陽記》載有一事,可證恪確為丞相。時晉大舉南攻,張悌自知吳國將亡,欲斗死沙場。諸葛靚勸悌沒必要自尋死路,悌對靚說“仲思,今日是我死日也。且我作兒童時,便為卿家丞相所拔,常恐不得其死,負名賢知顧。今以身徇社稷,復何遁邪?莫牽曳之如是”。悌所言靚家“丞相”,顯然不是指蜀漢諸葛亮,也不是指諸葛瑾。孫吳第一位丞相是孫邵,第二位是顧雍,第三位是陸遜。瑾未任丞相,於史實昭然。因此,可以認定是指諸葛恪。

博學多識

東吳孫權在位時,浙江永康縣有人在大山得到一隻大龜,龜說話道:“真倒霉啊,被你得到了。”那人很奇怪,打算獻給吳王。半夜小船靠岸歇息,船纜拴在岸邊一株大桑樹上,船夫和那哥們兒在船里呼呼大睡。午夜,大桑樹對龜說道:“元緒,你怎麼了?”龜說道:“我被捆綁,馬上要被煮了,然而恐怕燒盡南山之柴,也休想把我煮熟!”樹說道:“諸葛恪博學多識,吳王要是去問他,你可就慘了!”烏龜回答道:“子明不要說了,災難恐怕也會殃及你。”樹便沉默不再說話。等到烏龜到了,孫權命令烹煮烏龜,焚燒百車薪也紋絲不動,諸葛恪說:“砍老桑樹方能煮熟。”於是孫權砍伐桑樹,終於煮爛。

遭遇傒囊

諸葛恪任丹陽太守,有一次他出去打獵,看見在兩座山之間,有一樣東西像個小孩,伸出手來想拉人。諸葛恪就讓它把手伸出來,然後就拉著它的手使它離開了原來的地方。那東西一離開原來的地方就死了。事情過後,部下問諸葛恪這是什麼緣故,認為他像神一樣能通達事理。諸葛格說:“這事在《白澤圖》內有記載,《白澤圖》說:“兩座山之間,那精怪象小孩,看見人就伸出手來想拉人,它的名字叫做傒囊。拉著它離開原來的地方它就會死去。’你們不要認為我神通廣大而感到奇怪,各位只是偶然沒有見到這記載罷了。”

人物評價


歷代評價

孫權:①藍田生玉,真不虛也。②恪剛愎自用。
諸葛亮:恪性疏,今使典主糧谷,糧谷軍之要最,仆雖在遠,竊用不安。
諸葛瑾:恪不大興吾家,將大赤吾族也。
滕胤:君以喪代之際,受伊、霍之託,入安本朝,出摧強敵,名聲振於海內,天下莫不震動,萬姓之心,冀得蒙君而息。
胡綜:英才卓越,超逾倫匹,則諸葛恪。
羊衟:元遜才而疏,子默精而狠,叔發辨而浮,孝敬深而狹。
張緝:威震其主,功蓋一國,求不得死乎!
鄧艾:恪新秉國政,而內無其主,不念撫恤上下以立根基,競於外事,虐用其民,悉國之眾,頓於堅城,死者萬數,載禍而歸,此恪獲罪之日也。昔子胥、吳起、商鞅、樂毅皆見任時君,主沒而敗。況恪才非四賢,而不慮大患,其亡可待也。
童謠:諸葛恪,蘆葦單衣篾鉤落,於何相求成子閣。
臧均:恪素性剛愎,矜己陵人,不能敬守神器,穆靜邦內,興功暴師,未期三出,虛耗士民,空竭府藏,專擅國憲,廢易由意,假刑劫眾,大小屏息。
孫登:諸葛恪才略博達,器任佐時。
孫休:恪盛夏出軍,士卒傷損,無尺寸之功,不可謂能;受託孤之任,死於豎子之手,不可謂智。
孫峻:當今朝臣之才,無及恪者。
陳壽:諸葛恪才氣幹略,邦人所稱,然驕且吝,周公無觀,況在於恪?矜己陵人,能無敗乎!若躬行所與陸遜及弟融之書,則悔吝不至,何尤禍之有哉?
《江表傳》:恪少有才名,發藻岐嶷,辯論應機,莫與為對。
孫盛:恪與胤親厚,約等疏,非常大事,勢應示胤,共謀安危。然恪性強梁,加素侮峻,自不信,故入,豈胤微勸,便為之冒禍乎?
虞喜:夫託以天下至重也,以人臣行主威至難也,兼二至而管萬機,能勝之者鮮矣。自非採納群謀,詢於芻蕘,虛己受人,恆若不足,則功名不成,勛績莫著。況呂侯國之先耆,智度經遠,而甫以十思戒之,而便以示劣見拒,此元遜之疏,乃機神不俱者也。若因十思之義,廣諮當世之務,聞善速於雷動,從諫急於風移,豈得隕首殿堂,死凶豎之刃?世人奇其英辯,造次可觀,而哂呂侯無對為陋,不思安危終始之慮,是樂春藻之繁華,而忘秋實之甘口也。
蕭常:恪矜己自用,殘民以逞,隕身覆族,非不幸也。
葉適:諸葛恪先討山越,后築東興,功效不可掩矣。然推此而遂欲施於天下大計,則覆宗廢立,傾辱其國,嘗不旋踵者,天下之計,自有定形,不因事而就,恪智小不足以知之,慮近謀遠,勢當然爾。然當時議論,徒能毀其已敗,則亦無所取。
胡三省:恪自謂其才足以辦魏,不欲以賊以遺後人,吾不知其自視與叔父亮果何如也?孔明累以攻魏,每言一州之地,不足以與賊支久,卒無成功,齌志以沒。恪無孔明之才而輕用其民,不唯不足以強吳,適足以滅其身,滅其家而已。
李贄:諸葛恪不禁熬煉,不濟,不濟,有愧令叔多矣!
鍾敬伯:諸葛格妄作妄為,累及三族,有愧令叔多矣。
毛宗崗:司馬懿之殺曹爽,是以異姓而滅宗室;孫峻之殺諸葛恪,是以宗室而滅異姓。恪與爽之才不才不同,而其氣驕而計疏則一也。外不能測張特之詐,內不能燭孫峻之奸,而又剛愎自矜,果於殺戮,聰明雖過於其父,而卒以恃才取禍,哀哉!
何焯:元遜但知忠武頻煩出師,而不規其務農殖穀,閉關息民,三年而後南征,還師之後,又蓄力一年,乃屯漢中,其明年始攻祁山耳。惡有狃於一勝,主少國疑,群情未一,遽圖輕舉乎?是役也,雖克新城,歸將不免,而況違眾玩寇,弗戢自焚,釁非馬謖,不請貶三等,謝創夷之眾,塞同異之口,乃更思興作,愈治威嚴,虹繞鼈鳴,身分族赤,畫虎類狗,元遜之謂也矣。
張敦頤:諸葛恪為政,首侵邊以怒敵,東興之戰幸捷,顧不能持勝,復違眾大舉,一敗塗地。恪既喪軀,而孫氏之業因以衰焉。
余嘉錫:諸葛三君,功名鼎盛,彪炳人寰,繼以瞻、恪、靚,皆有重名。故渡江之初,猶以王、葛並稱。

藝術形象


影視形象

時間影視名稱扮演者
1994年《三國演義》何冰
1994年《東方小故事之添字得驢》韓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