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

漢語詞語

天下,漢語辭彙。拼音:tiān xià 釋義:是漢文化圈對宇宙的專有概念。出自《史記·五帝本紀》;字義上的意思為“普天之下”,沒有地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過,也有不同的用法,用來形容某一種地理概念。天下。是語境可以不斷擴展的詞。天下之概念,伴隨一定的秩序原理,就像自己的慾望廣闊無邊的宇宙觀。

基本信息


• [釋義]
• (1) (名)基本義:指中國或世界。
• (2) (名)指國家的統治權。
• (3)中國人的精神信仰,仁義道德。顧炎武在《日知錄·正始》中有云:“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爾。”大致意思就是說,國家的興亡並非百姓之責,天下的興亡才是人人有責。這就是著名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由來。又云:“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因此古時候,中國人的國與天下並不是一個概念。
• (4)(名)特殊:特指中華民族,原句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此處天下指的民族,並非國家。
• [構成]
• 偏正式:天(下
• [例句]
• 天下無奇不有。(作主語)天下的百姓都盼望有好官當政。(作定語)

引證釋義


1. 古時多指中國範圍內的全部土地;全國。
《史記·五帝本紀》:“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
《東周列國志》第一百零八回:“時六國悉並於秦,天下一統。”
明黃道周《節寰袁公(袁可立)傳》:“又當定陵鎮靜,以道法宥天下,四五十年間,留賢在野,怨咨不生。”
《書·大禹謨》:“奄有四海,為天下君。”
《後漢書·朱穆傳》:“昔 秦 政煩苛,百姓土崩,陳勝 奮臂一呼,天下鼎沸。”
宋 梅堯臣 《送師直之會稽宰》詩:“天下風物佳,莫出 吳與越。”
《儒林外史》第二四回:“天下同名同姓也最多,怎見得便是我謀害你丈夫?”
蕭華 《紅軍不怕遠征難》詩:“戰士雙腳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2.人世間、社會上。
《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聯稿·載敬堂》:“一座通天下;三時際臆間。”
3. 全世界、所有的人。
如:我們的朋友遍天下。
4. 自然界、天地間。

詳細解釋


[land;whole China under heaven]∶四海之內,全中國 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孫子·謀政》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孫丑下》 天下三分。——諸葛亮《出師表》 天下之美。——明· 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
[among people;on society]∶人世間,社會上 天下誰人不識君。——唐· 高適《別董大》 天下物皆然。——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天下事有難易乎。——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all over the world;whole people]∶全世界,所有的人 天下縞素。——《戰國策·魏策》 天下順之。——《孟子·公孫丑下》 以天下之所順。先天下之憂而憂。——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後天下之樂而樂。
[rule;domination]∶國家或國家的統治權 傳天下不足多。——《韓非子·五蠹》 為天下理財。——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共爭天下。——《資治通鑒》 天下事誰可支柱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nature;between heaven and earth]∶自然界,天地間 知天下之寒。——《呂氏春秋·察今》
1.
[land;whole China under heaven]∶四海之內,全中國 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孫子·謀政》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孫丑下》 天下三分。——諸葛亮《出師表》 天下之美。——明· 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
2.
[among people;on society]∶人世間,社會上 天下誰人不識君。——唐· 高適《別董大》 天下物皆然。——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天下事有難易乎。——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3.
[all over the world;whole people]∶全世界,所有的人 天下縞素。——《戰國策·魏策》 天下順之。——《孟子·公孫丑下》 以天下之所順。先天下之憂而憂。——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後天下之樂而樂。
4.
[rule;domination]∶國家或國家的統治權 傳天下不足多。——《韓非子·五蠹》 為天下理財。——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共爭天下。——《資治通鑒》 天下事誰可支柱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nature;between heaven and earth]∶自然界,天地間 知天下之寒。——《呂氏春秋·察今》

近義詞


天地、六合、寰宇、宇宙、世界、全國

英文翻譯


1.(指中國或世界) China or the world; land under hea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