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菰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城區道場鄉,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地,建於戰國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下菰城遺址是中國東南各省古城遺址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對其進行發掘和研究,對研究先秦歷史提供珍貴的實物資料。
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黃歇在此置菰城縣,距今已有2200餘年。城垣可分內外兩重,平面均呈圓角等邊三角形。現存外城垣長約2000米,城址總面積達44萬平方米。內城居於外城東南角,面積約16萬平方米。
200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下菰城遺址
下菰城遺址地處
湖州市南郊12.5公里雲巢鄉窯頭村,為戰國時楚春中君黃歇封地。楚考烈工十五年(公元前248)黃歇在此置菰城縣,距今已有2200餘年。
菰城得名於因“城西溪澤我草彌望”,是
湖州最早的古城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下菰城遺址坐落在一個自北向南傾斜的山坡上,背倚
和尚山,東北靠近金蓋山。下菰城城垣分內外兩重,其中外城略似圓角等邊二角形,現存城垣周長約1800米。東北和西北城垣保存完好,無南城垣。內城位於外城內南隅,現存城垣周約1200米,除南城邁較殘外,其餘部分保存都較完好。城垣一般高度在9米左右,上部寬5-6米,底部寬30米。內城有闕口六,外城有闕口三。城垣用黃土夯築而成,較實。
在下菰城的城垣中夾雜有印紋陶、原始青瓷和夾砂陶片等;印紋陶有
雲雷紋、回紋、折線紋、組合紋等。附近山頂上還分佈有傳說的“烽火墩”,據發掘為
土墩墓、石室墓等。
下菰城遺址風光(1)
下菰城遺址在雲巢鄉的東南隅,西北倚和尚山,北面是金蓋山,東南臨東苕溪,背山面 水,位置優越。距今約2000年。當時這裡“起青樓連延十里”,十分繁華。現在除南城垣外,其餘各邊的斷垣殘壁依然存在。城垣分內外兩圈,皆橢圓略帶三角形。外圈面積約20萬平方米;內圈位於外兩圈的東南隅,面積約8萬平方米。由於當時燒磚技術尚未普及,內外兩城垣均不用磚砌,而是用黃土夯打築實,高約9米。下菰城尚未經過正式考古發掘,但在遺址上仍可揀到鐮形刀和印陶罐殘片等戰國時代遺物。明代詩人
張羽曾慕名來此遊覽,並賦有《下菰長煙》詩:“坡陀廢壘青山側,至今傳是春申宅。三千劍履化為塵,
蔓草蒼煙淡草瑟”,形象地描繪了當時這裡的荒涼景色。
下菰城遺址
兩千多年過去了,這座當年繁華一時的城邑廢圯已久。現在除南 城垣一段外,其餘各邊的城垣殘壁依然存在。為中國東南名省古城遺址年代最早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是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垣有內外兩圈,其平面像兩個均呈三角形。外城面積約二十平方米,應是文獻記載中的“重城”;內圈位於外圈的東南隅,面積約八萬平方米,應是文獻記載中“子城”即內城。城垣依山勢而建,當時燒磚技術尚未普及,內外兩城垣均不用磚砌,而用泥夯築,斷面呈梯形,上寬3—5米,底寬20—30米,高達6—9米不等。這個周長四餘里的下菰城究竟築於何時?有的志書認為是“楚春申君黃歇所築”;也有說“今所謂下菰城者,蓋春申君伐吳時親壘屯駐之外,其四壁間可證”,此均屬臆斷,不足為憑。下菰城的城垣中夾雜有印紋陶、原始春瓷和夾砂陶片等,印紋陶紋飾有雲雷紋、回紋、拆線紋、組合紋等。附近山頂上還分佈著,當地群眾傳說是古代“烽火墩”的建築(近年考古界又稱為土墩墓、石室墓),可以說這個城邑的始建年代約在春秋時期。
基本構造
下菰城遺址
位於浙江湖州市南郊金蓋山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菰城東南臨東苕溪,北依金蓋山,是戰國時楚國菰城縣和秦置烏程縣的縣治,下菰城因“城面溪澤,菰草彌望”故名,建於戰國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下菰城遺址是中國東南各省古城遺址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下菰城內城外城兩圈,外城(重城)面積約20萬平方米;內城(子城)位於外城的東南隅,面積約8萬平方米。下菰城城牆均用黃土夯築,下菰城城牆高6-9米不等,上部寬3-5米,底部寬20-30米,斷面呈梯形。附近山頂上分佈著百姓傳說中的古代“烽火墩“的建築,近代考古界稱為土墩墓、石室墓。現下菰城遺址內城築有下菰城遺址紀念牆,高3米,寬18米,用
花崗岩砌成,上面刻有下菰城的悠久歷史。
所含文物
下菰城遺址
在下菰城的城垣中夾雜有印紋陶、原始青瓷和夾砂陶片等;印紋陶有雲雷紋、回紋、折線紋、組合紋等。附近山頂上還分佈有傳說的“烽火墩”,據發掘為土墩墓、石室墓等。“城面溪澤,菰草瀰漫”而得名的下菰城,地處湖州城南二十五里的雲巢鄉窯頭村,北依金蓋山,南臨東苕溪,順流向北約四十里可達
太湖,有背山面水的優越地理環境。
下菰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城區道場鄉,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地。下菰城城垣可分內外兩重,平面均呈圓角等邊三角形。現存外城垣長約2000米,城址總面積達44萬平方 米。內城居於外城東南角,面積約16萬平方米。內、外城垣外側還有30米寬的壕溝。城垣均為泥土夯築而成,現存內、外城垣各有闕口多處,有的可能為城門址。下菰城內城門口現新建了一道紀念牆,上面銘刻下菰城主要歷史.。
下菰城遺址是浙江省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先秦古城址,對其進行發掘和研究,對研究先秦歷史提供珍貴的實物資料。
據文獻記載,下菰城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地。黃歇是戰國末年楚國的一個貴族。當時
秦國日益強大,開始征服六國的戰爭。楚王十分害怕,派黃歇出使秦國。他機智善辯,說服秦國把兵力引向北方的韓、魏兩國,尤其是他幫助被扣押在秦國作人質的楚太子完逃出秦國,為楚國立了大功。公元前262年太子完登上楚王(即
楚考烈王)寶座,黃歇被任命為
令尹(楚相),並封為春申君,賜
淮北地十二縣。他和
齊國的孟嘗君田文、
魏國的信陵君
魏無忌和
趙國的
平原君趙勝成為戰國未年有名的四公子。但是,淮北地區和齊國領土鄰近,容易受到齊國的威脅。公元前248年,黃歇就在江東建立他的領地統治,並在今湖州的下菰城的內外,建築城垣,設置了菰城縣,清同治《湖州府志》記載:“青樓連延十里,城內又有小城……重城屹然,略不聵毀,則知當時工役之興不苟矣!”。
下菰城遺址尚未經過正式的考古發掘,文物遺跡尚被掩埋在下面,但是在地表之上的雜草叢中,偶爾仍可揀到鐮形的石刀、石器和印紋陶罐殘片等物,多有春秋及以前的文化遺物,因此,關於下菰城的真實面目,尚待正式考古發掘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