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

周朝諸侯國

齊國(前1046年—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分為姜齊和田齊兩個時代,疆域位於現今山東省大部,河北省南部。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姜子牙),被左丘明的《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國語·鄭語》和司馬遷的《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共同評價為春秋四大國之一。 

公元前1044年,姜子牙輔佐周武王滅商后,被封於今天的山東。自太公望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傳至齊桓公時,已經是疆域瀕臨大海的東方大國,齊桓公通過“尊王攘夷”,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國被當時的人稱為海王之國。姜齊傳至齊康公時,大夫田和放逐姜齊末代君主齊康公(姜齊第32代國君)於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田齊太公。

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姜齊為田齊取代,田和正式稱侯,仍沿用齊國名號,世稱“田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公元前334年,齊侯田因齊稱王。齊湣王時期,齊國對外擴張,南吞宋國,西卻強秦,是齊國疆域最遼闊的時期。前221年,齊王建向秦王政投降,齊國覆滅,秦建立了統一的封建王朝。 

齊國國都是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胡公時曾遷都至薄姑(臨淄西北五十里),田氏代齊之後,仍以臨淄為都城。至今,臨淄的齊國遺址仍在。

概要


齊國是周代諸侯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分為姜齊和田齊兩個時代。其疆域主要位於今山東省大部、河北省東南部及河南省東北部,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姜尚。齊國是周代重要的封國,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齊國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原稱營丘,齊胡公時曾遷都至薄姑(臨淄西北五十里)。姜齊傳至齊康公時,大夫田和放逐齊康公於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田齊太公。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姜姓齊國被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稱侯,仍沿用齊國名號,世稱“田齊”,為戰國七雄之一,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齊侯田因齊正式稱王(史稱齊威王),前221年被秦國所滅。后雖短暫、多次復國,旋即為章邯、項羽劉邦所滅。田氏代齊后在齊國實行封建制度,即將田氏宗親分封到各地維持統治秩序。齊國有五個都城,合稱五都,“五都制”由齊桓公時期的相邦管仲制訂,在五都制下,管仲把齊國分為五個大區,每個大區既是行政大區,也是軍事大區。每個大區設有一名“都大夫”,主管轄區內的軍政事務。五個大區各設有一個都城,是大區的軍政中心,都大夫就在此辦公,首都臨淄同時也是全國的軍政中心。呂氏齊國前期的五都為,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莒城(今山東莒縣東)、高唐(今山東長清東北)和平陸(今山東東平),後期晏嬰相齊后將高唐換成阿城(今山東陽谷東南)配套以各地相應的軍政體系。隨著齊國掠得的土地和人口的不斷增加,齊國五都的轄區範圍也是不斷擴大、經常發生變化的,都城所在地也屢有遷移,只是齊國國內始終被劃分為五個區域,首都始終是臨淄。齊國的五都各駐有一支常備軍,稱為技擊,是與當時著名的魏國常備軍武卒和秦國常備軍銳士齊名的勁旅。田氏齊國時期由於田氏子弟的分封,自然而然的進一步發展為高度分權的地方分權制,齊威王和齊湣王時期都曾進行收回王權的改革,但最終收效甚微。

信息表


主要時代:姜齊(姜姓呂氏)和田齊(媯姓田氏)
齊國周朝諸侯國
國君之姓姜姓(姜齊)→媯姓(田齊)
國君之氏呂氏(姜齊)→田氏(田齊)
爵位侯爵,於公元前333年稱王
國都臨淄(今淄博
始封此國者周武王
創始年前1044年
始祖呂尚、田和
滅亡年前221年(前202年)
亡國之君齊王建
覆滅原因為秦國所滅
史書記載《史記·齊太公世家》、《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歷史


西周封國

齊國早在西周時期已出現,當時周武王為了酬謝周朝的功臣和宗室,大行分封制度,首封身為師父的功臣呂尚於營丘(后改稱臨淄),國名為齊。因國君為姜姓,故又稱為姜姓齊國。太公東去就國,近鄰的萊子率軍與太公爭奪營丘。太公至營丘后,因應當地風俗,簡化禮節而修政。發展工商業,利用當地魚鹽之利,人口大增,使齊國成為大國。 

早期歷史

齊國在諸侯中地位崇高,周成王曾在三監之亂后,使召康公命姜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齊國由此得到征伐之權,成為大國,建都於營丘。
周康王時期,周康王分別以珍寶之器分給齊丁公呂伋、衛國第二代君主衛康伯及晉國第二代君主晉侯燮和周公旦之子魯公伯禽
齊丁公三傳至齊哀公,因受紀侯在周夷王面前進讒言被周夷王烹殺。哀公死後,他的異母弟呂靜被立為齊君,是為齊胡公。前866年,齊胡公為防紀國暗算,從營丘遷都至薄姑(臨淄西北五十里)。此舉令齊人震動及有怨言,齊哀公同母弟公子山與私黨率營丘人殺死胡公,將胡公之子驅逐出境,又把都城從薄姑遷回到臨淄,是為齊獻公。獻公兩傳至其孫厲公,厲公昏憒暴虐,國民痛恨他,遂聯絡齊胡公之子入齊國攻殺厲公。胡公之子皆戰死,齊人擁立厲公之子呂赤為國君,是為齊文公。齊文公把參與殺厲公的七十人全部處死,結束長達四十餘年的宮廷內亂。
這一時期,齊國和萊夷發生多場戰爭,最終消滅萊夷,統一了膠東半島。

齊國始霸

文公三傳至僖公。齊僖公先後與鄭莊公魯隱公結盟,得到兩國幫助,在其後十數年間齊僖公先後主持與多國會盟,平定宋、衛與鄭三國之間的鬥爭。齊國與盟國鄭、魯以宋殤公不向周天子朝覲而討伐宋國,以郕國不聽從周天子之命令而討伐郕國,平定許國逼使許庄公出走,立其弟許桓公為國君,平定宋國華督之亂。前706年,齊僖公又在鄭國公子忽幫助下打敗狄戎,但是因贈送禮物給各盟國時沒有按照諸侯爵位高低分發,魯、鄭交惡。於前702年,齊國在鄭國要求下聯鄭伐魯。前699年,又應宋國要求,聯合宋、衛、燕三國討伐鄭國,齊國遂形成一個小霸之局面。到了僖公之子襄公在位時,國力更強。在前690年,降服紀國。前686年,齊國又與魯國討伐郕國,郕國降齊。 

桓公即位

前686年齊大夫連稱、管至父弒殺齊襄公,立其堂弟公孫無知即位。 齊大夫鮑叔牙早有預感齊國將發生大亂,在襄公在位期間就保護公子小白逃到莒國(今山東省莒縣),另一大夫管仲則協助公子糾逃奔魯國。前685年,齊大臣雍廩殺國君無知與大夫連稱,國內無君,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相回國,魯國派管仲帶兵堵截住莒國到齊國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帶鉤。小白咬舌吐血假裝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魯國報捷。這時小白已兼程趕回齊國,高傒迎公子小白回到臨淄即位,是為桓公。
齊桓公即位后,發兵迎擊魯國,在干時(今山東省淄博市桓台縣)大戰,魯軍敗走。鮑叔牙給魯庄公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公子糾是齊君的兄弟,不忍殺他,請魯國自己殺他。公子糾的老師召忽、管仲是國君的仇人,請魯國把他們送來,剁成肉泥。如不從命,將要出兵討伐魯國。”魯人害怕,殺公子糾,召忽自殺,管仲被囚禁。桓公要殺管仲,鮑叔牙勸說:“臣幸運地跟從了君上,君上現成為了國君。如果君上只想讓齊國成為強國,那麼有叔牙和高傒就夠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業,那麼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能強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聽從他的建議,假裝要殺仇人,把管仲接到齊國。桓公和管仲談論霸王之術,大喜過望,以其為大夫,委以政事。

齊桓獨霸

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齊桓公於前681年在北杏(今山東省東阿市)召集宋、陳、蔡、邾四國諸侯會盟,目的是為了平定宋國的叛亂,此為諸侯主持天下會盟之始,齊桓公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史稱北杏之會。后宋國違背盟約,齊桓公以周天子的名義,率幾國諸侯伐宋,迫使宋國求和,此即為“九合諸侯”的第一次。另外,齊桓公還滅了譚、遂、鄣等小國。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落後部族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桓公成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將齊國的霸業推至高峰。

諸子爭位

桓公晚年昏庸,重用佞臣公子開方、易牙、豎刁等人,當賢臣管仲、隰朋及鮑叔牙等相繼去逝后,齊國開始走下坡路。
齊桓公和管仲立公子昭為太子,並囑託宋襄公予以照應。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齊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在齊桓公居室前築起高牆。冬十月,齊桓公餓死。五公子互相攻打,齊國一片混亂。桓公屍體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屍蟲都從窗子里爬了出來,“身死不葬,蟲流出戶”。後來易牙、豎刁等人擁立的齊君無虧奪位后才把桓公收殮。公子昭逃奔宋國。前642年春,宋襄公聯合曹國、衛國、邾國領兵攻齊,以助公子昭歸國爭位。三月,迫於諸侯軍隊的壓力,齊眾大夫在國氏、高氏兩家的率領下誘殺豎刁、無虧,迎立太子昭。但其餘四公子的追隨者興兵攻打已入齊境的太子昭,迫使其逃回宋國。同年五月,宋襄公再度發兵,擊敗齊眾公子於甗(今山東濟南附近),太子昭遂得以入齊都臨淄即位。此次動亂之後,齊國國力衰落,齊桓公霸業告終。
孝公死後,其子被公子開方殺死,公子潘奪位,是為昭公。昭公死後,其子舍在位僅五個月,就被公子商人弒殺自立,是為懿公。四年後,懿公被弒,齊人恨懿公驕恣,廢其子而迎公子元於衛。公子元即位,是為齊惠公。一連串的爭位至此結束,但齊國因此國力衰落,只能跟隨晉國與楚國爭霸。

霸業崩潰

惠公死後,齊國國勢日蹙。齊頃公在位時(前589年),齊軍在鞍之戰中被晉軍打敗。靈公在位時(前555年),齊國因背盟討伐魯國。晉國率魯、宋、衛、鄭、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共十二家諸侯興師伐齊,齊靈公親自率師禦敵,在平陰被聯軍大敗,自此無力稱霸。齊國曆經齊僖公始霸,齊桓公獨霸中原,到齊頃公失霸,長達一個半世紀。

晏嬰相齊

齊國一向由天子二守的國氏、高氏兩公族輔政,其後有鮑氏(鮑叔牙之後)、崔氏(齊丁公嫡子季子之後)、慶氏(公子無虧之子慶克之後)、晏氏(晏弱之後)、高氏(惠公子公子祁之後)、欒氏(惠公子公子堅之後)等卿大夫掌政,卿大夫勢力日大,互相兼并,更開始廢立齊國國君。崔杼迎立庄公光即位,殺太傅高厚,獨掌朝政。後來因庄公與崔杼妻棠姜有染,崔杼大怒,聯合棠無咎弒君,另立庄公弟公子杵臼為君,即齊景公。前546年,左相慶封(慶克之子)攻滅崔氏,崔杼自殺。前545年,鮑氏、高氏、欒氏攻滅慶氏,慶封逃到吳國。此後,齊國由上大夫晏嬰主持國政。晏嬰生活節儉,謙恭下士。對內匡輔國政,屢次勸諫景公,拔擢賢才司馬穰苴越石父等;對外出使別國,機敏善辯,不辱使命,使齊國名揚諸侯。

田氏專權

田氏為陳厲公媯佗後代,始祖為田完,因在陳國內被排斥,流亡至齊國,被齊桓公任命為工正。田完傳五世至田桓子田無宇,田氏施惠於民,民心向歸田氏,田氏因而漸漸強大。田氏的支系子孫田穰苴因打敗晉、燕兩軍被任命為大司馬,因田氏勢力擴大而警惕的高張、國夏對齊景公說穰苴的壞話,司馬穰苴被免官。田僖子田乞立志要除掉高氏和國氏。
前532年,惠公後代的欒氏被鮑氏、田氏(陳氏)聯合所滅,欒施和高強奔魯,齊國公族勢力大大減弱。晏嬰曾暗地裡對叔向說:“齊國之政卒歸於田氏矣”。前500年,晏嬰去世,由高、國兩家把持朝政。前489年,景公病重,遺命國夏、高張扶立少子公子荼為太子,驅逐群公子,遷他們至東萊。不久,田乞發動宮廷政變,滅高、國兩家,高張被殺、國夏奔莒、晏圉奔魯。田乞弒殺安孺子,與鮑牧及諸大夫另立年齡較長的公子陽生為國君,是為悼公。前485年,田成子田恆唆使大夫鮑息弒殺齊悼公,立公子壬為國君,是為簡公。前481年,田恆發動政變,殺死了闞止和簡公,擁立簡公弟弟公子驁為國君,是為平公。自此之後,田恆獨攬齊國大權,盡誅鮑、晏諸族。田氏家族專權於齊平公、宣公、康公三代。

田氏代齊

前391年,齊康公被田和放逐於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齊太公。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冊封為諸侯,姜姓齊國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稱侯,仍沿用齊國名號、世稱“田齊”以顯示別於姜姓齊國,史稱“田氏代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前379年,齊康公死,田氏並其食邑,姜太公至此絕祀。

戰國稱王

太公三傳至其孫威王時,威王任用鄒忌為相改革政治,任用田忌、孫臏為將,齊國遂變得強大。前353年,齊國大敗魏國於桂陵(今山東菏澤境內)。前341年,齊又大敗魏軍於馬陵(今山東范縣,一說為山東郯城)。前334年,威王與魏惠王“會徐州相王”,正式稱王。威王晚年,國相鄒忌與將軍田忌爭政。前322年,田忌中了反間計攻打臨淄、謀取鄒忌,戰敗后逃亡至楚國。直至宣王即位后,才召他回國恢復舊職。

秦齊稱帝

前314年,燕國發生“子之之亂”。在孟軻勸說下,齊宣王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眾”三十天滅亡燕國,秦趙重兵攻齊,齊國被迫撤兵。前301年,齊聯合韓、魏國攻楚,大敗楚國。前298年-前296年,齊聯合韓、魏連年攻秦,三年攻入函谷關,迫秦求和。前288年十月,秦王稱西帝,遣使立齊湣王為東帝,欲約與共伐趙。蘇代勸說湣王后,湣王稱帝二日後而復歸王號。同年十二月,呂禮自齊入秦,秦王亦去帝號復稱為王。前286年,湣王滅宋國,南侵楚國,西侵三晉,齊國勢到達巔峰。湣王意欲吞併二周,成為天子。

樂毅徇齊

前284年,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三城,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湣王逃入莒,被楚將淖齒殺死。王孫賈與莒人殺淖齒,立湣王子法章為齊襄王

田單復國

燕軍引兵東圍即墨,城中推舉田單為將。雙方相持達五年。前279年,燕昭王逝世,燕惠王繼位,田單使用反間計,使得樂毅被廢除職務,燕惠王改派騎劫代替樂毅為將領,樂毅被迫出奔趙國。田單組織反攻,以“火牛陣”大敗燕軍,收復失地,三月而復國。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無力再與秦抗衡。

不戰降秦

前265年,齊襄王死後由其子田建即位,由母親君王后輔政。前249年,君王后逝世后,王后的族弟后勝執政。后勝為人貪婪,在秦國不斷賄賂之下,齊王田建聽信了后勝的主張,對其餘五國袖手旁觀,也不加強戰備。終於到五國滅亡后,齊王才頓時感到秦國的威脅,慌忙將軍隊集結到西部邊境,準備抵禦秦軍的進攻。前221年,秦王在滅亡韓、趙、魏、楚、燕五國之後,以齊拒絕秦使者訪齊為由,命王賁率領秦軍伐齊,齊王建令齊軍主力40萬慌忙集結於西部,秦軍避開了齊軍西部主力,由原來的燕國南部南下直奔齊都臨淄。齊軍面對秦軍突然從北面來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齊王建出城投降,齊國滅亡。秦國統一天下,在齊地設置齊郡和琅邪郡。

經濟


經濟中心

齊國都城臨淄是戰國七雄最繁華的城市,沒有之一,也是七國僅有的三個商業中心、貿易中心之一(另外兩個是大梁、咸陽),齊國人發明了蹴鞠鬥雞等遊戲,還開設了最大的官營妓院,各種酒樓、攤販到處都是。

海洋經濟

春秋時期齊國和吳國在今青島市東南部海域爆發了迄今為止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海戰,不過當時兩國都是千餘人的小股部隊,規模並不大。吳國當時比較注重水師的發展,約有8000多海軍,齊國也有4,5千海軍,東北的燕國在戰國後期樂毅組織下有一支2萬餘人的水師,五國伐齊時在今山東濱州一帶登陸。
《六韜·六守》:“太公曰:‘大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此之以農、工、商為國之三寶。早在春秋時期,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就開始大力發展與鄰國及周邊地區的貿易,“天下之商賈歸齊若流水”,“齊冠帶衣履天下”,齊國豐富的絲綢類資源,是當時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品。戰國時期成書的《管子》中提到,齊國與朝鮮做生意,進口朝鮮的“文皮(有花紋的獸皮,多指虎豹皮)、毤服(即皮衣)”。齊國還開闢了從山東半島沿海起航,東通朝鮮半島的“海上絲綢之路”,開創了政府倡導和組織海外貿易的先河。考古資料證實,來自齊國的物品主要發現於日本列島南部的九州境內,而在朝鮮半島北部見到的則主要是來自燕國和趙國的物品,這說明戰國時期燕、趙、齊三國與朝鮮半島交往所走路線是不同的。燕國和趙國多走陸路,從北部進入朝鮮半島;而齊國走的是海路,多經廟島群島,循海岸線從朝鮮半島南部西海岸進入現日本境內,這是一條相對安全又便捷的航路。漢代著名文學家司馬相如在《子虛賦》中也曾提到:“齊東陼巨海,……秋田乎青丘,彷徨乎海外”(《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2299頁)。這也說明齊國在春秋戰國時海上貿易往來就已經非常便利了。 
至秦代,徐福之行拓展了東方海上絲綢之路。《史記》記載,徐福兩次率大規模船隊東渡,不僅帶了許多童男童女,還有大量的水手和勤雜人員及管理看護人員,包括懂各種技藝的工匠和五穀種子等等。近年來,中日兩國學者從考古學、歷史學、航海學、民俗學等多學科對徐福船隊的去向進行了全面的探索,其從山東半島啟航到朝鮮半島,再由朝鮮半島南下至日本列島的東渡路線已成為學者們的共識。現日本南部一帶和九州島有許多關於徐福尋仙求葯的傳說,日本自古以來也有許多徐福的傳說,我國南北朝時期及唐代的許多史料也都提到徐福到了日本。徐福的船隊沿著春秋時期開闢的東方海上絲綢之路,沿途傳播當時的先進生產技術,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向海外的一次大傳播,也為此後更大規模的人員往來和文化交流拓寬了航路。

學術


創立於戰國時期的齊國稷下學宮是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是諸子薈萃、百家爭鳴的大舞台。正如郭沫若所說,“周秦諸子的盛況是在這兒形成了一個最高峰的”。稷下學宮在先秦時期創造了不可替代的學術文化盛況。對後世思想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兼具政治性與學術性
稷下學宮興建於戰國田氏代齊之後的齊桓公田午時期,是時代變革的產物,它的建立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諸侯勢力的增強,出現了諸侯爭霸、群雄並起的局面。各諸侯國圍繞如何富國強兵,掀起了變法革新的浪潮。這種政治上的迫切需要,極大促進了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為不同學說、學派的出現培育了適宜的政治環境。“士”階層異常活躍,他們頻繁往來奔走於各諸侯國之間,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而各諸侯也為了籠絡士人,讓其幫助自己運籌帷幄,紛紛禮賢下士,興起了養士之風。
稷下學宮,之所以產生於齊國而非其他諸侯國,是由齊國特殊的經濟、政治等條件決定的。從經濟條件來看,經濟繁榮是齊國立國之本,也是稷下學宮建立的物質基礎。從政治條件來看,在各諸侯國之中,齊國相對開明,無論是姜齊還是田齊,皆以“尊賢上功”“爭天下者必先爭人”作為基本國策。田氏代齊之後,齊國更加註重招攬士人,一方面是為了樹立田齊統治者尊賢重士的形象;另一方面是企圖利用士人的喉舌,鼓吹其取代姜齊的統治合法性,並為其爭雄於諸侯、統一天下製造輿論。
由於稷下之學在齊國興起的直接原因是田齊統治者的政治需要,這就決定了稷下學宮的政治性質,即具有智囊團性質的政策諮詢機構。同時,田齊統治者為稷下先生提供了寬鬆自由的學術環境,使得稷下學宮成為了學術交流、文化傳播和百家爭鳴的陣地,彰顯了其學術機構的性質。政治性與學術性的雙重性,決定了稷下學宮具有兩個顯著特點,即求實務治、經世致用和學術自由、百家爭鳴。關於稷下學宮的規模,通過史書記載可見一斑。《史記》:“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太平寰宇記》記載,“談說之士七千餘人”。《孟子》記載,孟子在齊“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稷下先生與稷下學士的人數雖不能確指,但也是相當可觀。
學派融合交流兼采眾長
司馬光在《稷下賦》中說:“致千里之奇士,總百家之偉說。”在稷下學宮這個大舞台上,幾乎當時所有有影響力的學派都先後登台亮相,一展風采。儒家的孟子、荀子道家及黃老學派的田駢環淵,陰陽學派的鄒衍、鄒奭,縱橫家淳于髡等,都曾在稷下講學,論爭雄辯。各學派論辯爭鳴的議題非常廣泛,既有不同學術觀點的論辯,又有不同政治主張的闡發;既有對浩瀚宇宙奧秘的探頤索隱,又有對人間瑣事的各抒己見。關於王霸之辯與大一統,諸子各派都表現出了對統一各國的嚮往和堅定信念,但如何實現由亂到治、由分裂到統一,究竟應該實行王道還是霸道?稷下先生之間展開了大辯論。孟子主張施行王道,以仁義教化征服天下;荀子雖崇尚王道,但也不反對霸道;管仲學派主張王霸並舉,要視具體情況而定;陰陽學派鄒衍創立大九州及“五德終始”理論,從歷史、地理的角度,探尋實現大一統的依據及必然趨勢。
稷下優良的學風,使諸子各派得到進一步發展。同時,在百家爭鳴過程中,學者們取長補短、融合交流,涵養了兼容並蓄的博大胸懷。他們往往兼采多學派觀點之所長,例如,慎到既屬黃老學派,又屬法家學派;宋鈃既是墨家,又是小說家,還兼具黃老學派風采;淳于髡博聞強記,思想宏富博雜,被稱為“雜家”;荀子雖屬儒家,但明顯具有黃老學派、管仲學派的傾向,是兼容各家之長的稷下大師。
稷下學宮被各國君臣爭相效仿。燕國的下都學館、趙國的平原君門館、楚國的春申君門館、秦國的呂不韋門館等,這些門館學館的規模和影響,雖不及稷下學宮,但同樣有助於士人政治影響力的發揮,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交流與繁榮。稷下學宮成為我國歷史上思想解放運動的策源地和戰國時代的學術文化中心,在中華文化的交融統一過程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在當時乃至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文獻出土帶來學術增長點
稷下學宮留下的典籍,大概可以分為三種情況,即整理彙編、撰述及參與撰述。一是齊國的官書與齊國先賢的著作,《考工記》《六韜》《管子》《晏子春秋》《司馬法》等由稷下先生彙編整理而成的著作。特別是《管子》影響甚巨,是稷下學宮的教科書。二是稷下先生撰述的著作,此類著作比重很大,《孟子》《荀子》《慎子》《尹文子》《王度記》等。三是稷下學者參與撰述的著作,如《呂氏春秋》等。兼容並包、百家爭鳴的稷下精神對中國社會的歷史影響與時代意義,諸子思想與人、社會、自然的關係,將持續受到關注。
近年來出土文獻的不斷發現,特別是郭店楚簡、上博簡、清華簡等竹書的出土,對於填補中國學術思想史的缺失環節具有重要意義。新帶來的學術增長點主要表現為:其一,早期儒學研究,尤其是思孟學派研究取得了新進展,有助於解決孔孟關係問題;其二,戰國時期儒道關係研究,通過對這些文獻的研究可以看出,儒、道並非如傳世文獻所記載的水火不融,而是既有對立,又有一定程度的融合;其三,黃老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相關出土文獻研究深化了研究者對黃老學派的認識。成都漢墓簡牘扁鵲醫書的出土,使學界對齊派醫學與中國醫學的奠基產生了新的認識。高青陳庄西周遺址出土的青銅器銘文,為認識周初齊國早期歷史文化提供了新材料。

君主列表


呂氏齊國

姜齊君主世系圖
代數謚號國君姓名在位年份在位年數
1齊太公呂尚,字子牙(一說名呂望,世稱姜子牙)前1046年—前1026年
2齊丁公呂伋(一說名呂及)前1026年—前975年
3齊乙公呂得
4齊癸公呂慈母
5齊哀公呂不辰(一說名不臣)?-前893年
6齊胡公呂靜前892年-前860年在位5年
7齊獻公呂山前859年-前851年在位9年
8齊武公呂壽前850年-前825年在位26年
9齊厲公呂無忌前824年-前816年在位9年
10齊文公呂赤前815年-前804年在位12年
11齊成公呂脫(一說名說)前803年-前795年在位9年
12齊莊公呂購前794年-前731年在位64年
13齊僖公呂祿甫
前730年-前698年
(卒於魯桓公十四年十二月丁巳) 
在位33年
14齊襄公呂諸兒前697年-前686年在位12年
15齊前廢公呂無知(公孫無知)前686年在位2月
16齊桓公呂小白
前685年-前643年
(卒於魯僖公十七年十月乙亥) 
在位43年
17齊中廢公呂無虧(一說無詭)前643年在位3月
18齊孝公呂昭
前642年-前633年
(卒於魯僖公二十七年六月庚寅) 
在位10年
19齊昭公呂潘
前632年-前613年
(卒於魯文公十四年五月乙亥) 
在位20年
20齊后廢公呂舍前613年在位5月
21齊懿公呂商人前612年-前609年在位4年
22齊惠公呂元
前608年-前599年
(卒於魯宣公十年四月己巳) 
在位10年
23齊頃公呂無野
前598年-前582年
(卒於魯成公九年七月丙子) 
在位17年
24齊靈公呂環
前581年-前554年
(卒於魯襄公十九年七月辛卯) 
在位28年
25齊莊公呂光前553年-前548年在位6年
26齊景公呂杵臼
前547年-前490年
(卒於魯哀公五年九月癸酉) 
在位58年
27齊晏孺子呂荼前489年在位10月
28齊悼公呂陽生
前488年-前485年
(卒於魯哀公十年三月戊戌) 
在位4年
29齊簡公呂壬前484年-前481年在位4年
30齊平公呂驁前480年-前456年在位25年
31齊宣公呂積前455年-前405年在位51年
32齊康公呂貸前404年-前386年在位19年

田氏齊國

田氏家主
田齊領袖
代數稱號領袖姓名在位年數在位年份關係
1田敬仲陳完陳厲公之子
2田孟夷田稚陳完之子
3田孟庄田愍田稚之子
4田文子田須無?─前545年以後田愍之子
5田桓子田無宇?─前532年以後田須無之子
6田武子田開?─前516年田無宇之子
7田僖子田乞?─前484年以後田無宇之子、田開之弟
8田成子田恆《史記》避諱改作田常?─前468年以後田乞之子
9田襄子田盤田恆之子
10田莊子田白?─前411年田盤之子
11田悼子在位6年前410年─前405年疑為田白之子
12田和在位18年前404—前387前391年自立為君,放逐齊康公
田齊君主
代數稱號國君姓名在位年份在位年數
1齊太公田和前386年-前384年在位3年
2齊廢公田剡前383年-前375年在位9年
3齊桓公田午前374年-前357年在位18年
4齊威王田因齊前356年-前320年在位37年
5齊宣王田辟疆前319年-前301年在位19年
6齊閔王田地前300年-前284年在位17年
燕治5年
7齊襄王田法章前279年-前265年在位14年
8齊廢王(齊敬王)田建前264年-前221年在位44年
秦治13年
9齊王儋田儋前209年九月—前208年六月在位9月
10齊王假田假前208年七月—前208年八月在位1月
11齊王巿田市前208年六月—前206年六月在位2年
12齊王都田都前206年二月—前206年五月在位3月
13齊王榮田榮前206年六月—前205年正月在位5月
14齊王假田假前205年二月—前205年三月在位1月
15齊王廣田廣前205年三月—前204年十一月在位2年
16齊王橫田橫前204年十一月—前202年六月在位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