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到
稷下學宮中最具有影響的學者之一
慎到(約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尊稱慎子,中國戰國時期趙國邯鄲(今屬河北省)人。
《史記》說他專攻“黃老之術”。齊宣王時他曾長期在稷下講學,是稷下學宮中最具有影響的學者之一。《史記》說他有《十二論》,《漢書·藝文志》的法家類著錄了《慎子》四十二篇。是從道家中出來的法家創始人之一。後來很多都失傳了,《慎子》現存有《威德》《因循》《民雜》《德立》《君人》五篇,《群書治要》里有《知忠》《君臣》兩篇,清朝時,錢熙祚合編為七篇,刻入《守山閣叢書》。此外,還有佚文數十條,近代出土慎到佚篇《慎子曰恭儉》。
早年曾“學黃老道德之術”,後來成為法家創始人物。也有人鑒於其道法結合的思想傾向,稱之為道法家。齊宣王時他曾長期在稷下講學,有不少學生,在當時享有盛名。在稷下時,與田駢、接子、環淵等有較多的交往。他們一起被齊王命為大夫,受到尊敬,齊王還特意為他們建起了高樓大廈,修築了四通八達的道路。
楚襄王時慎到赴楚,為楚(頃)襄王傅。傳中所記慎子為襄王獻計事,發生於前299年。
民一於君,事斷於法
慎到稷下爭鳴
重“勢”和“無為而治”
慎到像
慎到的無為而治,包含“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無事”,即國君不要去做具體工作,具體工作應在“事斷於法”的前提下,盡量讓臣下去作,以調動臣下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才能,使得“下之所能不同”,而都能為“上之用”,從而達到“事無不治”的目的。他還認為,“亡國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治國之君非一人之力也”,如果國君只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決不能把各方面的事辦好。因為“君之智未必最賢於眾”,即使“君之智最賢”,也必然精疲力竭,不勝其勞。而且國君如果事必躬親,一個人去“為善”,臣下就不敢爭先“為善”,甚至會“私其所知”,不肯出力,國事如有差錯,“臣反責君”。慎到認為這是“亂逆之道”,是“君臣易位”,國家也就不可能不亂。在無為而治方面,慎到和申不害主張是相似的,只是論述的角度不同。他認為,如果國君什麼事都自己親自去做,不但會筋疲力盡,還會使大臣旁觀,不積極做事,等一旦有了過失,大臣會把責任推到君主身上,君臣矛盾的激化甚至會導致謀反篡位的事出現。
一方面,慎到主張因循自然,清靜而治,任其自然,則萬物亨通,化而變之,物就不得其用了。自然界是這樣,社會也是這樣。
主張“搶法處勢”,把法看成了國家的根本,是維繫社會秩序,倫理道德的可靠保證。慎到認為,有了法,就要真正以法治國,不能只是擺設。什麼都要用法來實行、判斷、裁定,不能有所遺漏。法有種種作用,所以,法必須不斷變化以順應時代,否則,法就會衰敗,就會走向死亡,所以,作為國君的責任之一就是變法。
表面上看來,慎到主張因循自然、清靜而治與以法治國是矛盾的,實際上,慎子的意思是在法治的基礎上依照事物的本性,順其自然,法也必須遵循自然本性。很明顯,慎到的思想是老莊道學與法家的合流。
《慎子》一書中,沒有“術”的概念,但他的貴勢,尚法理論要得到推行,就不可能沒有一套方法。慎到把馭人之術總結為兩條:(一)“尚法不尚賢”,(二)“君無事臣有事”。慎到反對“尚賢”,並不反對“任能”。“能”與“賢”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能”指技術性的才幹,而“賢”是道德、政治概念。君主的領導藝術在於知人之能而善用之。君主要有得當的馭臣之術,其中重要的一點是不要事必躬親。至於用什麼人,慎到“不用忠臣”,不相信那種“空言忠心”的臣子。
慎到著有《慎子》。《慎子》一書,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介紹說有“十二論”。徐廣註釋道:“今《慎子》,劉向所定,有四十一篇。”班固《漢書·藝文志》著錄為四十二篇,宋代的《崇文總目》記為三十七篇。清朝時,錢熙祚合編為七篇,刻入《守山閣叢書》。現存《慎子》只有七篇,即《威德》《因循》《民雜》《德立》、《君人》,《群書治要》里有《知忠》《君臣》。由此可見,《慎子》的佚失情況相當嚴重。除上述篇目外,還有佚文數十條。
據考古學家根據墓葬形制及器物紋樣等推定,郭店楚墓墓主入葬年代為戰國中期偏晚,約在公元前300年上下。屈原卒年,一般認為是秦軍陷郢之年,即公元前278年,故時間相距不小;又,屈原自沉於汨羅,此葬地相距亦遠,且秦已陷郢,阻其道路,無法歸葬於此。故郭店楚墓墓主不可能是屈原。
郭店楚墓墓主是頃襄王之師慎到
1993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村一號楚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簡,經整理編定為十六篇(圖片和釋文見文物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出版的《郭店楚墓竹簡》)其中四種是道家學派的著作,一種儒道共同的著作,其餘多為儒家學派的著作。楚簡《老子》分為三組,抄錄在不同的竹簡上,整理者將三組簡文分別稱為《老子》甲、乙、丙。簡文不分上下篇(“道經”與“德經”),亦不分章,其次序與現傳本章序有較大差異,文字也有不少出入。簡文全部加起來,約相當於現代本文字的五分之二。
楚簡《老子》是現在所能看到的《老子》最早抄本。竹簡整理者認為:竹簡《老子》是一個自足的抄本,具有完整性。它屬於與通行傳世本、馬王堆帛書(甲、乙本)不同的第三個文本系統,也是年代迄今所見最古老原始的一個系統。
李學勤認為,郭店楚墓竹簡的年代可以由相關楚墓的年代推定。郭店楚簡出自郭店一號墓,考古學文化性質於鄰近的荊門包山二號墓,該墓的年代可由所出的竹簡定為公元前300年左右。郭店一號墓位於楚都郢城外墓地的範圍之內。這一帶楚墓的序列是清楚的,可以判定郭店一號墓葬在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之前。因此,郭店一號墓的年代當在公元前280年前後。即在楚懷王——楚頃襄王年代之間,與屈原的時代約略同時。但墓之主人的身份尚未表明。有人認為是屈原,有人認為是慎到。
對於慎到的學說與思想,歷史上的評價分歧頗大。
慎到影視劇
荀子《荀子·非十二子》中說慎到的思想學說:“尚法而無法,下修(循)而好作,上則取聽於上,下則取從於俗,終日言成文典,及糾察之則倜然無所歸宿,不可以經國定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慎到、田駢也。”《荀子·解蔽》中又說:“慎子蔽於法而不知賢……由法謂之,道盡數矣。”後來楊亻京在注《荀子》時作了進一步的解釋和發揮:“慎子本黃老,歸刑名,多明不尚賢不使能之道。故其說曰:‘多賢不可以多君,無賢不可以無君。’其意但明得其法,雖無賢亦可為治,而不知法待賢而後舉也。”楊亻京的這種解釋和發揮對幫助我們理解荀子的觀點很有裨益。
荀子認為,慎到的思想學說是一種迎合君主與大眾的學說,細究起來很難看出它的旨歸所在,散亂而不成系統,因而是不能用來安邦治國的。而且慎到片面強調法,忽視人的作用、能人的作用,認為法可以包辦一切,這又走向了極端。但是,慎到的學說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並非毫無道理,因而是可以聊備一說的。秦漢以後,隨著儒家學說定於一尊局面的出現,慎到的學說遭到了徹底批判。《韓詩外傳》說:“夫當世之愚,飾邪說,文奸言,以亂天下,欺惑眾愚,使混然不知是非治亂之所存者,則是范睢、魏牟、田文、莊周、慎到、田駢、墨翟、鄧析、惠施之徒也。此十子者,皆順非而澤,聞見雜博。然而不師上古,不法先王,按往舊造說,務自為工,道無所遇,而人相從。故曰十子者之工說,說皆不足合大道,美風俗,治綱紀;然其持之各有故,言之皆有理,足以欺惑眾愚,交亂樸鄙,則是十子之罪也。”這個意見既是正統儒家的看法。後面的幾句話與荀子的評論相同,或者本來就來源於荀子,但是口吻卻有天壤之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