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諸侯爭霸的結果 展開

諸侯爭霸

發生在春秋時期的事件

諸侯爭霸是發生在春秋時期的一起重大的政治事件。古代曾有“春秋五霸”之說,五霸的一般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但宋襄公並未能稱霸,而爭霸的大國還有吳、越,於是對“五霸”,其說不一。

歷史背景


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大大衰微。在這種形勢下,春秋時期的社會發生大動蕩,周邊少數民族乘機入居中原。中原地區的動亂,給邊邑地區創造了發展的機會。當時的楚、齊、晉、秦分別從南、東、西北、西部等發展起來。《國語·鄭語》曰:“及平王之末,而秦、晉、齊、楚代興,秦景、襄於是乎取周土,晉文侯於是乎定天子,齊莊、僖於是乎小伯,楚蚡冒於是乎始啟濮。”這四個諸侯國利用地處邊陲的有利條件,迅速發展。

事件起因


霸主的權利

春秋的“霸主”,實則就是“盟主”,而以號令諸侯,集合諸侯之兵,討伐對周王不臣的諸侯國家及少數民族,這是周王賦予他們的權力。實際上這是因為周王自己無力征討了,霸主也就可以討伐不服從自己號令的盟外之人。
早期的霸主,如齊、晉,是在實力強大時,以維護周王的名義進行征戰的,他們的霸主地位,得到了周王的認可。周王允許他們擁有“六軍”,而那時的周王是“九軍”,其他諸侯只允許“三軍”。實則周王也沒辦法廢掉霸主的軍隊,只能承認。但這至少名正言順。
諸侯國除了向周進貢之外,也會向霸主進貢。霸主可以定期召集諸侯,進行會商。
春秋重禮樂。霸主可以享受高於諸侯的禮樂,但不能高過周王。如果行高過周王之禮,奏高過周王之樂,則會失道失心,不久即會實力減弱而失去霸主地位。
霸主本身即是周王的卿,可至周王朝中議事。並不是所有的公、候、伯都有機會做周王的卿。在春秋初期,就發生過“周王除掉鄭伯的卿職,鄭伯攻周東郊,取周東郊禾還”的事件,這也為後來“齊桓公伐鄭不臣”埋下了伏筆。

事件經過


各諸侯國因為失去了周天子統一號令的約束,勢力卻很快地膨脹起來。諸侯國之間的征戰愈演愈烈。大國吞併小國,弱國依附強國。而實力孱弱的周天子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下屬的諸侯們上演一出出爭霸大戰,自己卻無能為力。各大諸侯爭霸主要是指一些較大的諸侯,它們通過兼并弱小,或向周邊擴散部族地區擴張,不久便取代周室,成為春秋政治舞台的主角。《史記·周本紀》稱“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正是對這一形勢的概括。

鄭國

鄭在春秋初年的強勢地位並沒有維持多久。庄公去世后,鄭國發生內亂,由於外國勢力的插手和國內貴族的權力爭鬥,他的兩個兩個昭公和鄭厲公幾次交替繼承君位。這場動亂前後持續達20餘年,鄭的國力和國際地位難免受到影響而致衰落。取代鄭的地位的,是以後陸續成為春秋幾位霸主的齊、楚、秦、晉。
諸侯爭霸
諸侯爭霸

齊國

歷史背景
齊在西周時即為最重要的諸侯國之一,並被周室賦予特殊權力,即管仲所謂的“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五侯九伯,汝實征之,以夾輔周室”,實際上已是西周的“方伯”之一。入春秋後,齊仍為東方第一大國。
《國語·鄭語》提到周室衰微后興起的諸侯國,第一個就是齊國。其稱“齊莊、僖於是乎小霸”,表明《國語》作者心目中的“小霸”乃是春秋初年的齊國。齊莊公當周宣、幽至平王時期,其事迹不可詳考。至齊僖公,則明顯在部分諸侯中擁有實際的霸主地位。齊僖公於魯隱、桓間屢為諸侯主盟,並且在北戎前來侵伐時,能夠招致諸侯之兵為齊擔任戍守,此皆為齊國擁有霸權地位之證。齊國之所以能夠主持諸侯會盟,主要還是靠了它的實力。
至齊僖公以後的襄公時期,齊的國力繼續有所發展,東向滅掉了紀國,西南滅掉了郕國。其中,紀乃齊之世仇,曾為了保存自己,一方面與王室結為婚姻,一方面結援於魯國,但最終還是未能挽救其被消滅的命運。紀原本領有今山東半島中部灞河至濰水間不小的地盤,它落入齊手,大大增強了齊的國力。在這前後,齊又出兵干涉中原鄭、衛等國事務。魯桓公十八年(前694年),齊陳兵首止(今河南睢縣東南),召鄭君子舋及其大夫高渠彌來會,殺之,號稱為鄭討賊。魯庄公五年(前689年),又率魯、宋、陳、蔡諸國之師,將避難逃往齊國的衛惠公送回國內,以戡定衛亂。凡此,皆顯示了齊的強國形象。
齊桓公
齊桓公
尊王攘夷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國勢日益強盛。齊桓公於前681年在北杏(今山東鄄城)召集宋國、陳國、蔡國、邾國四國諸侯會盟,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公元前664年,山戎侵燕,齊桓公採用管仲的意見,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率軍北伐山戎,保衛了燕國。前622年,狄人侵邢(河北邢台),齊桓公又救邢,並把邢人遷到夷儀(今山東聊城),另築新城以安置之。公元前660年,狄人又侵衛,殺衛懿公。齊桓公救衛,將衛的剩餘人口遷到楚丘(今河南滑縣),使衛存續下來。齊桓公的救患扶危的行動,得到一些諸侯的擁護,威信大增。
這時,南方的楚國強盛起來,不斷北侵,兼并了許多小國,又連年伐鄭,威脅中原。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齊、宋、陳、衛、鄭、許、曹之師伐楚,與楚軍對峙於陘(今河南偃師),雙方互不相讓。后齊、楚訂立盟約,都撤回軍隊。齊桓公這次出兵雖未與楚作戰,但卻打擊了楚國北進的鋒芒,暫時消除了楚對中原諸國的威脅。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諸侯國在葵丘會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參加會盟的有齊、魯、宋、衛、鄭、許、曹等國的國君,周王室也派人參加,正式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楚國

歷史背景
楚的興起較齊稍晚,兩周之際,楚若敖、霄敖、蚡冒相繼為君,《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若敖、蚡冒篳路藍褸,以啟山林”,《國語·鄭語》稱“楚蚡冒於是乎始啟濮”,是說蚡冒時楚剛開始向周圍濮族地區發展。其取得較快發展是在楚武王楚文王時期。武王乃蚡冒之弟,蚡冒死,武王殺蚡冒子自立,立37年,自稱號為武王。時當魯桓公八年(前704年),正北方齊、鄭二國強盛的時期。楚武王“始開濮地而有之”,並開始向姬姓的隨國用兵,繼之又用兵於鄧、郁、鄖、絞、州、蓼、羅諸小國,吞滅了其中一些國家。然終武王之世,其國力尚屬有限,不能與中原較大一些諸侯相抗衡。甚至伐羅之役,楚起傾國之師,而敗於羅與盧戎的聯軍,楚帥莫敖自縊於荒谷。
楚文王繼續武王擴張政策,即位后遷都於郢(今湖北宜城),北向用兵,滅申、息,朝陳、蔡,封畛於汝,將封域擴展至方城以外的汝水地區。這一時期,楚伐滅小國甚多,“務治乎荊,兼國三十”。
劍指中原
楚莊王時,孫叔敖為宰相,整飭內政,興修水利,國勢更加強盛。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率軍至雒邑的郊外,周定王被迫派人為他舉行慰勞歡迎之禮,庄王“問鼎小大輕重”,表明了他有滅周的野心。
楚莊王
楚莊王
前598年,楚圍鄭,晉救鄭。次年,晉、楚軍戰於邲(今河南鄭州市東),晉軍大敗。前594年,楚又圍宋,宋向晉告急,晉畏楚而不敢出兵。從此,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成為中原的霸主。對中原華夏國家構成嚴重的威脅。《韓非子·有度》曰:“荊庄王並二十六年六,開地三千里。”

晉國

歷史背景
晉本亦屬於強國。東周初年,晉文侯曾輔佐平王東遷洛邑,幫助平定攜王的朝廷,為東周王朝的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以此,文侯受到平王的嘉獎,今《尚書》中的《文侯之命》即記因此事,那裡面平王稱讚文侯“肇刑文武,用會紹乃辟”,“扦我於艱”,並賜予文侯弓矢、馬匹等物。
不幸文侯去世以後,晉國發生了內亂。文侯子昭侯封其叔(文侯弟)桓叔於曲沃(今山西聞喜東),曲沃邑大於晉的翼都(今山西翼城東南),由是使曲沃桓叔的勢力逐漸超過了晉室。公元前739年,大臣潘父殺昭侯而迎立桓叔,未果,晉人立昭侯子為君,是為孝侯。公元前724年,桓叔子庄伯殺孝侯,晉人又立孝侯弟鄂侯。鄂侯及其子哀侯在位期間,晉公室繼續與曲沃庄伯展開爭鬥,周王室亦站在晉公室一邊。幫助出兵討伐曲沃,然曲沃不僅未被蕩平,反而勢力越發強大。
魯桓公三年(前709年),曲沃庄伯子曲沃武公興兵伐翼,虜哀侯。魯桓公七年,又殺晉人所立哀侯子小子侯。桓王命立哀侯弟緡為君。最終,曲沃武公於魯庄公十六年(前678年)伐滅晉侯緡,以其寶器賂獻於周釐王,釐王迫於既成事實,“命曲沃伯以一軍為晉侯”,曲沃武公終於取代了晉侯大宗的地位,成為晉國的統治者,史稱“曲沃並晉”。
入王尊周 
獻公晚年,因廢嫡立庶,引起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公子重耳在國外流浪了19年。晉惠公死後,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國,在大臣狐偃、賈佗等的協助下,採取了一些整頓政治、經濟的措施,主要有“輕關易道,通商寬農,稼穡勸分,省用足財,”以及“賦職任功”,“舉善援能”等。對外“入王尊周”,幫助周惠王重新奪回了王位,以周天子的名義來壓制和號令各諸侯。經過這番整頓,政治穩定,社會經濟得到發展,國家富強起來。
諸侯爭霸
諸侯爭霸
這時楚國又一再向北侵犯,魯、鄭、陳、蔡等國先後歸附於楚。公元前632年,楚圍宋,宋向晉告急。晉文公率軍救宋。晉軍為避開楚軍的鋒芒,在未開戰之前,主動退軍“三舍”。至城濮(今河南濮陽西南),晉文公會晉、宋、齊、秦軍,大破楚軍。這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戰。戰後,晉文公又大會諸侯於踐土(今河南原陽),與會的有魯、齊、宋、蔡、鄭、衛、莒等國,天子派代表參加會盟。盟約規定:“皆獎王室,無相害也。”晉文公成為中原的第二個霸主。

秦國

歷史背景
秦與以後的晉國大夫趙氏本為同族,嬴姓,並皆起源於東方。秦、趙二氏共同的祖先叫大業,即著名的皋陶,傳為顓頊女女修吞玄鳥卵所生。大業生子大費,即佐禹治水的伯益。大費子大廉的玄孫仲衍曾事商王大戊。仲衍之後,仲潏居西垂,又名西犬丘,據考證,其地在今山西省境內。仲潏子為飛廉,飛廉有子惡來及季勝,惡來為秦的直系祖先,季勝則為趙氏之祖。趙氏一支在周初頗受周王室寵幸,其中造父受穆王嘉獎,被賜以趙城(今山西洪洞)。秦族人為求蔭蔽,也一度“蒙趙城,姓趙氏”。
直到非子之時,才因為周蕃養馬群有功,被周孝王封之於秦(今甘肅清水秦亭)。非子曾孫秦仲為周宣王大夫,討伐西戎,為戎所殺。其長子秦庄公復興兵伐破西戎。庄公子襄公當西周末年亂世,以將兵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為平王正式冊封為諸侯,賜之岐西之地。平王並許諾襄公:“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襄公子文公起兵伐戎,“遂收周余民而有之”。再傳至寧公,徙都平陽(今陝西岐山西),東伐盪社(在今陝西三源縣),逐走亳王,復興兵入侵芮國(在今陝西大荔東),同魏(今山西芮城東北),則其勢已過河而東矣。
其後武公再興兵東伐彭戲氏(今陝西白水東北),同時西向伐滅邦、冀二戎(分別在今甘肅天水及甘谷),在那裡設立縣制。不久義在東方已征服地區設立杜縣(今陝西長安東南)和鄭縣(今陝西華縣),這是春秋列國中最早的置縣記錄。此外,武公還伐滅了在今陝西寶雞自西周以來就一直存立的小虢。這樣,整個關中就基本為秦所控制。至武公弟德公時遷居雍(今陝西鳳翔),擺開了東向與中原諸侯爭奪霸權的架勢。
獨霸西戎
秦穆公繼位后馬上任百里奚(即五羖大夫)、蹇叔、公孫枝為重臣,扶持晉惠公(姬夷吾)登基,還在晉國鬧災時接濟晉國。可晉惠公登基后不但未送五座城池給秦國(晉惠公許諾:若成功奪位,必贈秦五城),反而恩將仇報,在秦國同樣鬧災時,一顆糧食也不賣給秦國。秦穆公大怒,親率孟明視等人討伐,並生擒晉惠公,成功獲得五座城池,把疆域擴展到黃河西岸。
諸侯爭霸
諸侯爭霸
晉惠公的兒子太子圉(晉懷公),在秦國放走晉惠公之後如約到秦國做了人質。秦穆公為了繼續掌控晉國,將女兒懷嬴許配給太子圉;可太子圉回到晉國登基之後便變卦與秦國交惡。秦穆公之後又將懷嬴改嫁給姬重耳,並輔助重耳回國當了國君,即歷史上著名的:懷嬴改嫁,晉文公在任期間與秦國和睦、時常結盟。由於秦國與晉國的多次聯姻,被後世多稱為:秦晉之好。秦穆公在成功完成秦晉聯盟之後,急欲進兵中原,完成霸業。后遣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奔襲鄭國,后被鄭人識破,途中順道又滅了滑國,中原自危。晉襄公為了遏制秦人東進的勢頭,親率先軫等人於崤山(今河南洛寧縣西北)埋伏,全殲秦軍。雖然之後秦人成功復仇,但畢竟受到超級強國—晉國的壓制,難以東進。
秦穆公於是掉頭向西發展。他用計將從晉國投奔到戎人的由余招來作謀士。秦國根據由余的計劃,逐漸滅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國家12個(有說20個)。秦穆公對戎人的勝利,周王特加祝賀,並賜金鼓,希望他擂鼓繼續向戎人進攻;周襄王時出兵攻打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闢國土千餘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為日後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石。

吳越爭霸

歷史背景
吳、越都是長江下游的國家,吳都於吳(今江蘇蘇州),越都於會稽(今浙江紹興)。
闔閭
闔閭
吳王僚二年(前525年),闔閭奉命率舟師溯江攻楚,與楚軍戰於長岸(今安徽當塗西南),以夜襲之計敗楚軍,奪回所喪王舟“余皇”。吳王僚八年(前519年),佐吳王僚率軍攻楚戰略要地州來,當楚以七國聯軍來救,途中因令尹病亡而被迫回軍之時。又出謀示弱誘敵、奇襲制勝,大敗楚軍於雞父(今河南固始),奪取州來。吳王僚十二年(前515年),吳王闔閭派專諸刺殺吳王僚,奪取吳國王位。 吳王闔閭執政時期,以楚國舊臣伍子胥為相,以齊人孫武為將軍,確定先破強楚,再服越國的爭霸方略,採取分兵輪番擊楚之策,頻頻攻楚於江淮之間大別山以東地區,使楚疲於奔命。吳王闔閭九年(前506年),吳軍在孫武、伍子胥率領下,從淮水流域西攻到漢水,五戰五勝,攻克楚國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后楚臣申包胥入秦乞師,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才使秦出兵助楚復國。
卧薪嘗膽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同年,在槜李大敗吳師。越王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被吳軍敗於夫椒,被迫向吳求和。三年後被釋放回越國,返國后重用范蠡、文種, 卧薪嘗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前487年,吳築邗城(今江蘇揚州)於江北,又開邗溝,聯結江、淮,通糧運兵,大敗齊兵於艾陵(今山東泰安)。越王勾踐十五年(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興兵參加黃池之會,為彰顯武力率精銳而出。越王勾踐抓住機會率兵而起,大敗吳師。夫差倉促與晉國定盟而返,與勾踐連戰慘敗,不得已與越議和。越王勾踐十九年(公元前478年),勾踐再度率軍攻打吳國,在笠澤之戰三戰三捷,大敗吳軍主力。公元前473年,越再伐吳,夫差戰敗自殺,吳亡。勾踐滅吳后,成為江、淮下游最強大的國家。他率師北上,與齊、晉等諸侯會於徐(今山東滕州),成為霸主。
勾踐
勾踐

宋國

歷史背景
周襄王二年(公元前651年)春,宋桓公去世,太子茲甫即位,是為宋襄公。宋襄公封庶兄目夷為相,主管軍政大權,輔佐自己處理朝政。 
還沒等宋桓公下葬,齊桓公就約各路諸侯王在葵丘相會結盟,於是宋襄公前去相會 。在葵丘之會上,宋襄公接受了盟約。其主要內容是:不準把水禍引向別國;不準因別國災荒而不賣給糧食;不準更換太子;不準以妾代妻;不準讓婦女參與國家大事。 
圖霸失敗
齊桓公死後,諸侯霸主之位空缺,宋襄公想效仿齊桓公,會合諸侯,確立霸主地位。目夷勸諫他說:“以小國之力會合諸侯是禍患。”襄公不聽 。
宋襄公
宋襄公
周襄王十一年(公元前641年),宋襄公扣押了滕宣公,又邀曹、邾兩國在曹南會盟,而後,又命邾文公把鄫國國君當作祭品押到睢水郊外去祭祀,想藉此來威脅東夷臣服。同年秋天,宋襄公又因為曹國不服,發兵包圍了曹國。同年冬天,陳穆公邀諸侯重修齊桓公之好,於是陳、蔡、楚、鄭等國在齊國結盟。這樣,在諸侯中變形成了兩大集團,楚、齊、鄭、陳、蔡等國為一大集團,而圖謀稱霸的宋襄公一黨只有衛、邾、曹、滑等幾個小國。
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在鹿地首次會合諸侯,齊國,楚國國君相聚在一起,襄公以盟主之位自居,引起齊君和楚王的不滿,宋襄公又自做主張,沒有經過齊國,楚國的同意就約定當年的秋天再次在盂地會合諸侯。
宋襄公的哥哥公子目夷勸他說,宋是小國,小國要爭當霸主會招來災禍的,但襄公不聽。在到盂地前,公子目夷又勸他要帶上軍隊,以防有變,楚國人是不講信用的。
宋襄公說:"是我自己提出來不帶軍隊的,與楚人已約好,怎能不守信用呢?"於是,宋襄公不帶軍隊赴會。
到了約定之日,楚、陳、蔡、許、曹、鄭等六國之君都來了,楚國早埋伏好了軍隊。宋襄公和楚成王因為爭當諸侯霸主而發生爭議,楚成王突然命人抓住了宋襄公,把他帶回楚國囚禁起來,想藉以攻取宋國,直到同年冬季,諸侯在薄地會見時,在魯僖公的調停下,襄公才被釋放。

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一般是指春秋時期參與爭霸的最具代表性的五人,各類史家、學者的看法也不盡相同。
諸侯爭霸
諸侯爭霸
● ●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史記索隱》 
● ●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鄭莊公—《辭通》
● ●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越王勾踐—《四子講德論》
● ●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白虎通·號篇》
● ●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吳王夫差—《漢書注·諸侯王表》
● ●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荀子·王霸》 
● ● 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鮚崎亭集外編》 
● ●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墨子·所染》

齊桓公

齊桓公(?~公元前643年),姜姓,呂氏 ,名小白。姜姓齊國第十六位國君(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齊僖公第三子,母為衛姬 。
早年在鮑叔牙保護下,逃到莒國避難。在齊襄公和公孫無知相繼死去后,搶先回國,奪取君位。 任內勵精圖治,起用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齊國逐漸強盛。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平定宋國內亂,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滅掉譚、遂、鄣等小國,成為第一個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晚年昏庸,在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豎刁、開方、常之巫等人。公元前643年病死。

晉文公

晉文公(公元前697年? —公元前628年),姬姓晉氏,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母親為狐姬。 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 
晉文公初為公子,謙虛而好學,善於結交有才能的人。驪姬之亂時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晉殺晉懷公而立。晉文公在位期間任用狐偃、先軫趙衰、賈佗、魏犨等人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作三軍六卿,使晉國國力大增。對外聯合秦國和齊國伐曹攻衛、救宋服鄭,平定周室子帶之亂,受到周天子賞賜。 公元前632年,在城濮之戰以少勝多,大敗楚軍,並召集齊、宋等國於踐土會盟, 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公元前628年,重耳逝世。

楚莊王

楚莊王熊旅(?—公元前591年),又稱荊庄王(出土戰國楚簡作臧王),羋姓,熊氏,名旅(一作侶、呂),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楚莊王元年(前613年)到楚莊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楚國在北林打敗晉國軍隊后,鄭國開始聽命於楚國。為了爭當霸主,楚晉之間進行了長時間的戰爭,雙方互有勝負,楚國在楚莊王十七年(前597年)的邲之戰中大獲全勝。使楚國的聲威大振,國勢日強,而晉國在中小國中威信下降,失去了支配他們的能力。不久,楚莊王滅掉了蕭國,又連續三年攻伐宋國,迫使宋國向楚求和。楚莊王飲馬黃河,問鼎中原,實現了自己稱霸的願望。
楚莊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去世,謚號庄,葬於紀山。後世對其多給予較高評價,有關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鳴驚人”等也成為固定的成語,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秦穆公

秦穆公(?—前621年),嬴姓,趙氏,名任好,雍城(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南郊)人。春秋時期政治家,秦國第九位國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秦德公少子。 
秦穆公元年(前659年),秦穆公正式繼位,繼位後任用百里奚、蹇叔為謀臣,勵精圖治,擊敗晉國,俘獲晉惠公,滅亡梁國、芮國、滑國等。秦穆公二十三年(前637年),幫助晉懷公回國即位,秦穆公二十四年(前636年),幫助晉文公回國即位,實現秦晉之好。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年),秦穆公派兵攻打中原,經歷“崤之戰”和“彭衙之戰”的慘敗,東進之路行不通。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穆公向西發展,任用由余為謀士,逐漸滅掉戎人國家,受到周天子賞賜金鼓,繼續攻打蜀國和關西(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闢國土千里,被周襄王任命為“西方諸侯之伯”,稱霸西戎,對秦國的發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秦穆公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安葬於雍城(今陝西省鳳翔縣東南),謚號為穆(一作繆)。

宋襄公

宋茲甫(?-前637年),子姓宋氏,春秋時期宋國第20位國君。春秋五霸之一,宋桓公嫡子,宋成公之父。前650—前637年在位,在位14年。
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率領衛國、曹國和邾國等四國人馬打到齊國,齊人裡應外合,擁立齊孝公,宋襄公因此聲名鵲起。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與楚國爭霸,一度為楚國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討伐鄭國,與救鄭的楚兵展開泓水之戰。楚兵強大,宋襄公講究“仁義”,要待楚兵渡河列陣后再戰,結果大敗受傷,次年傷重而死,后葬於襄陵。

吳王闔閭

吳王闔閭(前547年—前496年),一作闔廬,姬姓,名光,又稱公子光,吳王諸樊之子(《左傳》《世本》作吳王余眛之子),春秋末期吳國君主,軍事統帥。吳王闔閭元年(前514年)到吳王闔閭十九年(前496年)在位。
吳王闔閭十九年(前496年),吳王闔閭在與越國的槜李之戰中,被越大夫靈姑浮揮戈斬落腳趾,重傷而死,后葬於蘇州虎丘山。

越王勾踐

勾踐(?-前464年),姒姓,本名鳩淺(越國與中原各國語言不同,音譯為勾踐),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人,《史記索隱》引《紀年》作菼執,春秋時期越國君主(前496年-前464年),春秋五霸之一。
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破吳都,迫使夫差自盡,滅吳稱霸,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等諸侯於徐州,遷都琅琊(今山東省青島市膠南區夏河城),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因其“卧薪嘗膽”的典故,勾踐如今已經成為中華民族不懼怕失敗與屈辱,敢於拼搏的楷模形象。

評價


春秋時期的大國爭霸,是中國奴隸制瓦解的反映,大國爭霸的結果更促進了奴隸制的衰亡,也為社會的發展、階級關係的變化和新制度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利:
1、加快了統一的步伐。春秋初年的一百多個小國逐步歸併成幾個大國,實現了區域性的局部統一,為全國統一奠定了基礎。
2、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在少數民族襲擾中原和中原霸主的“攘夷”鬥爭中,出現了民族大遷徙、大交流,華夏族與少數民族雜居共處,打破了各族間原來的地域界限。
3、加速了新舊制度的更替過程。各國為了戰爭的勝利,不得不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進行某些改革,從而加速了新舊制度的更替,結果是加速了奴隸制的瓦解。
弊:諸侯爭霸使得整個國家兵連禍接,沒有寧日,給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奴隸帶來更加深重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