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軫

春秋時期晉國名將、軍事家

先軫(約前680年—前627年),曲沃(今山西聞喜)人,春秋時期晉國名將、軍事家。因采邑在原(今河南濟源縣城西北),故又稱原軫。

曾輔佐晉文公晉襄公兩位霸主,屢出奇策,並以中軍主將的身份指揮城濮之戰崤之戰,打敗強大的楚國和秦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同時擁有元帥頭銜和元帥戰績的軍事統帥。

前627年,去世,享年53歲。

大事件

-0680

出生

公元前680年出生於曲沃(今山西聞喜)。

-0656

驪姬之亂,同重耳逃走,流亡十九年

公元前656年,晉國發生驪姬之亂,追隨公子重耳逃到了狄國。前636年,在宋國、楚國、秦國等多方幫助下,流亡在外十九年的晉公子重耳回國即位。

驪姬之亂,同重耳逃走,流亡十九年
-0633

晉國討伐曹國和衛國,佔據衛國五鹿

公元前633年,晉國討伐曹國和衛國,先軫為下軍佐,佔據了衛國的五鹿。

晉國討伐曹國和衛國,佔據衛國五鹿
-0632

被超拔為中軍將,率軍打贏城濮之戰

公元前632年,中軍將郤縠去世,先軫被超拔為中軍將,率領晉軍打贏城濮之戰。

被超拔為中軍將,率軍打贏城濮之戰
-0627

戰死沙場

公元前627年,狄人攻打晉國,在箕交戰。先軫因為對君侯無禮卻沒有受到懲罰,神志煩躁,寢食不安。他決定自行謝罪,脫下了頭盔和鎧甲(“免胄”)沖入狄陣,戰死在沙場。狄人砍了他的頭送還晉軍。其子先且居繼任晉中軍元帥。

人物生平


追隨重耳

先軫連環畫
先軫連環畫
前656年,晉國發生驪姬之亂,追隨公子重耳逃到了狄國。
前636年,在宋國、楚國、秦國等多方幫助下,流亡在外十九年的晉公子重耳回國即位,是為晉文公。晉文公即位后重用先軫與狐毛、狐偃趙衰等人,一時之間晉國國勢強盛,賢臣良將蔚然於晉室。

城濮敗楚

公元前633年,楚國組織諸侯聯軍攻打宋國,宋派人向晉求救。
晉國將軍隊分為上、中、下三軍,先軫為下軍佐,輔佐下軍主將欒枝
前632年,晉軍借道不成之後繞路渡河,侵曹,伐衛。晉軍用先軫的計謀,在幾天內攻陷了衛國的五鹿(今河南濮陽縣南)。二月晉國中軍主將郤縠去世,文公任命先軫為新的中軍將。三月上旬晉軍攻入曹國都城。這時,宋國國都被楚軍包圍,被迫再次向晉告急。晉文公想要與楚交戰,卻為身後的齊、秦兩國態度不明而感到進退兩難。先軫提出建議:可以指使宋國賄賂齊國、秦國,讓齊、秦替宋求情,勸楚撤兵;同時晉國再扣住曹國國君,將曹、衛的部分土地劃分給宋國,以此激怒楚國,迫使其拒絕齊、秦的調停。這樣齊、秦二國既接受宋國賄賂,又被楚國駁了面子,必定會與晉國合作,共同討伐楚國。文公很高興,採納實行了先軫的建議。一切都按先軫的計劃進行著。楚成王決定知難而退,他撤回大軍,把統帥子玉留在宋國駐紮,囑咐他不要出戰晉軍。但是以善戰聞名的子玉卻執意請戰。楚王十分不滿,又拿他沒辦法,於是只給他派了少數兵力。
子玉為求勝利,想出一個計謀。他派出使者來到晉國,提出只要晉國放過曹、衛,退還土地,楚軍就解除對宋國的包圍。狐偃聽后很憤怒,認為子玉作為楚臣,卻要用一個宋,來與晉國君主換取曹、衛兩國,是對國君無禮,應該馬上攻打楚軍。而先軫卻看出了子玉的如意算盤:子玉這一句話就使對宋、曹、衛三國都一下子安定下來。而如果晉國拒絕,就是得罪這三家,也等於拋棄了之前要救援的宋。楚國得到三項恩惠,晉國卻得到三項怨仇,怨仇太多,晉國還怎麼稱霸?不如將計就計:一面針對曹、衛急於復國的心理,允許其秘密復國,並乘機離間其與楚的關係;一面囚禁楚國使者,激怒楚國。先打起仗再說。文公聽了很高興,立即照辦。於是曹、衛二國各自派使者與楚國斷絕了關係。
子玉果然大怒,率軍撤圍北上攻打晉軍。文公聽從狐偃的建議,遵守當年與楚王的諾言,讓軍隊後撤九十里,暫時避開楚軍鋒芒,同時也為了取得有利的地理位置。即成語“退避三舍”的出處。子玉不顧眾人意見,執意要追擊晉軍。歷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戰”就此展開。
四月初,晉、齊、秦、宋四國的軍隊來到衛國的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駐紮。幾天後,晉軍在城濮以南的有莘與楚軍對陣。晉下軍佐胥臣用虎皮蒙馬,率先攻擊楚軍戰力較弱的右軍,右軍潰敗退卻。同時晉上軍將狐毛豎起將、佐兩面大旗向後退去,下軍將欒枝用車拖曳樹枝,揚起塵土,偽造出撤退的假象。楚左軍果然步步緊逼,導致孤軍突出,暴露了側翼。先軫便率領中軍攔腰襲擊楚左軍,偽退的晉上軍也迅速折回,向楚左軍發起反擊。楚左軍也潰退了。楚軍全部遭遇慘敗,子玉立即收回敗退的軍隊,撤出了戰場。城濮之戰至此結束。
戰後,晉文公朝覲天子,會盟諸侯。周天子正式命晉文公為侯伯。晉國終於實現了“取威定霸”的政治、軍事目標。而楚軍統帥子玉則在不久后的回楚途中引咎自盡。
城濮之戰徠一改自古以來固定的戰爭模式,創造了戰場機動用兵,集中兵力打擊敵人的先例。決戰當中,晉軍針對楚軍部署及其主帥驕躁輕敵的特點,採取避強擊弱,佯退誘敵,各個擊破的戰法,最終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成就了晉國中原霸主的地位。

全殲秦軍

前628年冬,晉文公逝世,晉襄公繼位。秦國乘其霸業動搖的時機,發兵私越晉國國境,長途奔襲鄭國,沒料想在半路上被鄭國發覺,於是秦軍臨時改變計劃,滅掉了晉的鄰國滑國后便返回了。
先軫足智多謀
先軫足智多謀
晉文公還沒下葬,晉國的霸權便遭重大挑戰。面對這種情況,先軫當機立斷,率先主張阻擊秦軍。而襄公與欒枝等都認為,沒報答秦國出兵平亂、擁立晉文公的恩施,反而攻打他們的軍隊,會愧對死去的先君。先軫力排眾議,認為不為友鄰君主弔喪已經是於禮不合,而秦國更不顧忠臣諫言,為貪婪而趁機動兵,在不借道的情況下擅自越境,企圖攻滅晉國的同姓國,既然秦國這樣狂悖無禮,晉國也不需要再講什麼恩施了,今日攻秦正是接下先君的重託,為了子孫後代著想。必須馬上出兵阻擊秦軍。於是晉國緊急動員軍隊,把喪服染成黑色,用先軫的意見在崤(今河南陝縣東南)的狹路設伏,攔截秦軍。四月中旬,秦軍經過崤,遭到晉軍伏擊而慘敗。這一戰,秦軍孟明視等三名主將被俘虜,軍隊也全軍覆沒,甚至有記載稱秦軍沒有一個人逃脫。史稱“崤之戰”。
崤之戰是歷史記載中第一場伏擊戰,從此之後戰爭基本改變了約期陣列而戰的運動會形式,進入了戰爭藝術時代。

怒斥襄公

晉襄公的嫡母懷嬴秦穆公的女兒。她請求將俘獲的三名秦將釋放回國,讓秦國去懲罰、殺死他們,以免兩國結怨過深。襄公答應了,隨即將三人釋放。
先軫朝見襄公,問起秦國囚犯,襄公告訴他已經釋放了。先軫勃然大怒:將士們不知多少花費力氣和生命才擒獲的敵軍主將,卻因為婦人的幾句巧言而在轉眼間被輕易赦免!像這樣毀傷自己的戰果,長敵人的志氣,晉國要不了多久就會滅亡了!先軫越說越氣,頭也不回,狠狠啐一口唾沫就離開了。襄公醒悟了,急忙派人追趕,但為時已晚,秦將已經渡河。
先軫一時盛怒,不顧尊卑而口不擇言,又當著襄公的面“不顧而唾”。然而襄公卻沒有責怪先軫,甚至還反過來為了釋放戰俘的事向先軫道歉。先軫越發自責。

免胄殉翟

同一年,狄人攻打晉國,晉國出兵抗擊。八月,晉軍在箕(今山西蒲縣東北)擊敗狄軍,俘獲一名狄軍首領,史稱“箕之戰”。戰後,先軫脫下頭盔鎧甲,衝進狄軍中戰死,以此討伐自己冒犯襄公的罪過。狄人將先軫的首級送還給了晉國,其面色如同活人一般。
先軫以死明志,這是堅守清白的古人的作風,是他高尚精神的體現。
先軫死後,其子先且居繼任中軍將,成為晉國主帥。
前596年,也即先軫死後不到三十年,先氏子孫先榖因懼罪而逃奔狄國,並且陰謀伐晉,最終被滅族。先氏家族從此退出了晉國政壇。

主要成就


實踐成就

一生的軍事活動主要是指揮了城濮之戰和崤之戰兩次戰役。城濮之戰中,先軫幫助猶豫不決的文公下定爭霸決心,並用他的謀略為此戰鋪平道路,最終終於指揮晉軍與楚軍進行了有名的城濮之戰,大敗楚軍,為晉文公建立霸權奠定了牢固的基礎。文公去世后,其子繼位為襄公,先軫又率軍與秦軍進行了崤之戰,伏擊並全殲秦軍,俘其三帥,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第一個乾淨漂亮的殲滅戰戰例。

思想理論

先軫形象
先軫形象
善於接受前人經驗並加以創新,能夠運用多樣化謀略,從而豐富了中國古代戰略戰術,對軍事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將外交因素納入戰略範疇,並開了“兵者詭道”的先河。城濮之戰前,先軫所採用的外交手段,具有極濃的詭詐性、欺騙性,與傳統思想指導下的戰爭外交迥然不同。先軫所指導的城濮之戰,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發展的一個轉折點,是軍事發展道路上的一塊里程碑。
以“詭道”思想指導戰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的戰術。城濮之戰中,先軫運用詭詐和突然兩個因素,力爭戰場上的優勢和主動,增大了勝利的概率。他根據戰鬥編組把它看作三部分,根據其各自的特點分別採取不同的戰術,最終左、右兩軍被各個擊破,最強的中軍也成為了弱軍、孤軍,不得不退。這樣的指揮藝術,在先軫之前和同時代,是絕無僅有的。
此外,崤之戰雖然不是理論指導下的自覺產物,但對後世殲滅戰思想理論的確立,有一定的啟迪意義。

個人作品


兵書

漢書·藝文志》中提到東漢當時已經失傳的兵書著作,《孫軫》五篇、圖二卷。有觀點認為《孫軫》就是先軫所著的兵書。

後世紀念


先軫祠

先軫祠原址在今左權縣城南1公里的莊子村,疑為當時晉國人所建。元代,其祠被贈封“晉大夫先軫之神”;明洪武七年,又賜號“晉大夫先軫之廟”。

人物評價


總評

晉國趙衰以識人出名,他對先軫的評價就是“先軫有謀”。的確,無論是城濮之戰還是崤之戰,先軫以其出眾的謀略,處處考慮得當,讓晉國順利大敗強敵楚、秦,開創文、襄霸業。這位富於韜略的軍事家,既有籌謀策慮之長,又有臨陣指揮之能,而他的謀略頗有普遍的指導意義。然而,這位傑出的軍事家卻不是政治家。他為人公忠體國,耿正忠誠,最終以身殉義。

歷代評價

晉文公:“先軫曰‘軍事勝為右’,吾用之以勝。”
趙衰:“欒枝貞慎,先軫有謀,胥臣多聞,皆可以為輔佐,臣弗若也。”
欒書:“昔韓之役,惠公不復舍;邲之役,三軍不振旅;箕之役,先軫不復命:晉國固有大恥三。”
劉向:“羞小恥以構大怨,貪小利以亡大眾;春秋有其戒,晉先軫是也。”
馮夢龍:“臨機何用陣堂堂?先軫奇謀不可當。只用虎皮蒙馬計,楚軍左右盡奔亡。”
余邵魚:“賢哉先仲車,獨冠邦家傑。盡職事文公,罄謀著楚烈。崤山擄孟明,城濮摧荊羯。雖困狄兵圍,威風猶猛烈。哀哉救不來,捨身盡臣節。千古仰高風,英名常赫赫。”

人物爭議


城濮之戰

這段歷史有少許疑點,因此也有學者做出假設:此戰中晉軍實施的所謂戰法可能只是因為迷路而歪打正著的結果。其依據有二:《左傳》中提到此戰中晉中軍曾因遭強風而迷路,陷入沼澤並且丟失了一桿軍旗,這可能就是狐毛另豎將旗的原因;《國語》中提到城濮之戰之前,又或者過程中,先軫曾因某種原因打算撤軍,是楚王孫啟為他分析了楚軍有幾大致敗的因素,才使先軫改變主意決定出戰,最終獲勝。

激化矛盾

先軫在秦國強大之前抓住戰機,狠狠打擊了這個潛在的敵人,挫敗了秦國控制晉國並且進取中原的戰略企圖,秦國從此後只好向西發展;而同時,此舉也提前激化了秦、晉的矛盾,以至於兩國公開決裂,為秦、楚聯盟埋下種子,加上北方的戎、狄乘機侵擾,最終造成晉國三面受敵的戰略局勢。因此後世對先軫這次的決策褒貶參半。

藝術形象


影視形象

年代電視劇飾演者
2010年《春秋祭》陳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