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9條詞條名為石佛寺村的結果 展開
石佛寺村
河北省邯鄲市邱縣邱城鎮下轄村
石佛寺村,位於邱縣縣城東南14.5公里處,隸屬邱城鎮。有680戶,2559人,皆為漢族。耕地4685畝,林地290畝。人均純收入4620元。漢代以前建村。據傳:商湯王路過時將馬遺忘,故人們稱此村為忘馬村,實為王馬村。村人嫌村名諧音不雅,因該村有漢白玉石佛造像,民國23年經村人時任縣教育局局長鄭裕德報請縣長薛儒華批准改村名為石佛寺。1966年又改名為新立村。1982年複名為石佛寺。地勢平坦,潮土地。主產棉花、小麥、雜糧等。2015年該村被邱縣縣委、縣政府確定為縣級重點打造的50個“示範村”之一。
據縣誌記載,石佛寺村物產豐富,名人輩出。如曾任邱縣教育局長的鄭裕德,大力募款資助貧困學生,政聲頗佳,還曾參與民國版《邱縣誌》的編纂。現村名也是他向時任邱縣縣長薛儒華申請才得以批准的。村人鄭尊賢,在民國五(1916)年與人合夥在邱城開設“正吉銀號”,經營錢帖匯兌銀元、制錢、銅元等。實為邱縣金融業先驅。在民國二十(1931)年引進美國棉種,兩年後邱縣皮棉產量即達1500萬斤。現在邱縣作為全國棉花百強縣,鄭尊賢先生引進美棉當屬開先河之舉。抗戰爆發后,他毀家紓難,捐田180畝資助建立築先抗戰學院(原魯西北政治幹部學校),后又數次捐錢捐糧,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冀南三分區創辦的《人山報》曾在村中駐紮,及時傳達中共中央政策精神、報道抗戰軍民的英勇事迹,極大地鼓舞了根據地群眾的鬥志。在抗日及解放戰爭期間,本村有革命烈士六人:尤振華、武清店、牛紹亮、田付生、鄭佩德、田金堂。另外,村西北有元代古墓遺址,歷史久遠。村中龍王廟、天主教堂於舊志中皆有記載。村中邱縣第六中學系本村名人童金明和全體村民於1987年捐資興建,有二層教學樓一棟,九十年代之辦學條件和教學水平均居全縣前列,為國家、社會輸送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
據民間傳說:夏桀無道,湯王造反、盛夏酷暑,商湯王在衛河東岸為夏兵追趕,苦不得渡,危急萬分。正無措之際,忽有一馬飛奔而至,很溫順,似為舊騎。湯王來不及多想,即飛身上馬,那馬即駝著湯王渡河而西。追兵緊追,打馬狂奔,一氣跑到現下新井頭村,但見那馬大汗淋漓,呈大渴狀。徑直向一井走去,站石井台上,可見到井水閃閃亮晶,但苦無汲水工具。此時,眾兵將亦口乾舌燥,湯王只想飲馬,解眾將之渴,無他念,即彎腰用雙手扒住井口,暗暗祈禱:"蒼天有眼,井水有情,請以水助我"。禱畢,用力猛扳。也不知從那來的一股勁,井真的給扳倒了。湯王牽馬順著井幫斜下去,讓馬喝了個夠。眾兵將用手一捧,即可暢飲。
扳倒井位於邯鄲市邱縣邱城鎮新井頭村東屯(106國道)西邊奶奶廟(三皇廟)北大坑內。據村民李思敬講:"1972年在我拉土時發現,並隨之掏出,水質甘甜,井真的呈扳倒狀,人能從井口斜著下去走到水邊。"現年66歲的高明貴講:"事是真的,真可惜,因村有了自來水,廢置不用,井磚已被人刨了。"
此時追兵將至,湯王上馬又狂奔,跑到現下石佛寺村,即將馬拴到一棵大樹上,又飢又渴的湯王,跟著隨從想到農家尋點吃的,不想此時追兵又到,慌忙之中,湯王只想逃命,竟忘掉了"恩"馬。
湯王一口氣跑到現下前段寨村,再也跑不動了。就坐下休息。始想起把馬忘在上一村,隨差人去找,馬很快找回來了。不想那馬原是泥馬。渡河把外邊弄濕了,飲馬內里又滲透,出汗裡外聯起。馬牽回來,到前段寨村見了湯王就散架了,沒了氣息,成了一堆泥。湯王頓悟:"此天助也"。部下大驚,皆環而羅拜。湯王喃喃自語道:"泥馬渡湯,扳倒井,忘馬村,斷氣寨。"
這就遺下邱縣轄內三個最古老的歷史村名。扳倒井,忘馬村,斷氣寨,現標準地名為新井頭村、石佛寺村(忘馬村)、前段寨村。
邱縣舊志中關於村中龍王廟的記載:徐德武,字益侯,江南金壇人,由貢監於康熙二十年(1681)至二十八年(1689)任邱縣知縣,在任九年間,為邱縣人民辦了很多惠及後代的好事。舊志載,康熙二十年(1681)甫下車,值黃河柳彗之役,公捐資工所,購足其數,不以累民,二十一年(1682)三春無雨,二麥立枯,公泣為申告,復多方糴鄰粟,按戶賑給。是歲小麥不能布種,公為移江南春麥,遍及各鄉,教以種藝。二十二年(1683)秋,復大飢,冬散谷。二十三年(1684),春施粥,自南北鄉,遠至百裡外,並施衣服棺具。二十四年(1685)旱蝗蔽天,申災未允,公奉百檄,設法捐賑,殫資力,活民無算。時城西雨雹,公向空默禱,至次早,王馬村(石佛寺)民報,隕雹盡入本村龍王廟左右坑中,如響應焉。二十五年(1686),以漳河水患繕修舊堤。至二十六年(1687)六月,曲周縣民夜決堤,殺守堤者一人,公馳赴灑淚,晝夜立堤上,董塞決口,申吁上官,勘訊數四,至逾年(二十八年1689),直隸,山東兩撫台,會鞠於棗強,而獄始定,堤得保全,公之力也。是年,再施麥種,西北諸鄉,冬復施衣。民力不能買耕牛來告者,輒相資給。念學宮久圯,躬倡修葺。聚奎閣原在學宮巽隅,前以傾頹,移峙東南城頭,從堪輿家言,復遷舊地。因義學久廢,買地於察院東,創立書舍,禮騁貢生蔣某於內,凡貧而向學者,悉惠教焉。以邱處僻壤,寡生殖,則招布客,恤典商貿易者,至如歸。於北王樓建涉利橋一座,立義冢於城東泰山廟后,案無留牘,片言析獄,如孟登坤殺孟三於瓜庵,胡大害吳宏道於萬善,皆黑獄難究,公宛轉電白,一時驚頌如神。邑中舊剎,有廢必興,如興平堡寺,廣生廟,關帝廟,文殊廟,觀音廟,悉順輿情修復之。俸祿,升黃平州知州,攀鐙載道。任黔未幾,旋膺內召,由部郎出知江西吉安府,士民立去思碑,建生祠於義學堂后,至今香火不絕。(清雍正六年《邱縣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