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沙埕港的結果 展開
- 沙埕港
- 福建省寧德市福鼎市下轄鎮
沙埕港
沙埕港
沙埕鎮別稱沙關,位於福鼎市東南部海濱,為福建省重要漁港之一,我國東南天然良港之一,離福鼎市市區45公里,北界前岐鎮,東北與浙江省蒼南縣接壤,西南毗連店下鎮,東南臨東海。
沙埕港
明末抗清英雄張煌言(徠蒼水)曾三次到達沙埕港。清光緒三十二(1906)年沙埕港開埠。沙埕港港道長40公里,寬約2公里,水深無礁,久不淤積,不起風浪,航道穩定,為聞名的天然良港。早年,孫中山先生在《實業計劃》中,曾把它列為三大漁港之一。這裡距台灣基隆港142海里,總面積為39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為陸地面積的10倍。省道沙(埕)呂(峽)線直達市區與104國道福鼎段銜接,萬噸巨輪進出不受潮汐限制。由於沙埕港闊水深且有群山庇護,颱風季節,港內外風力相差4級,可避12級以上颱風,是漁船、客貨輪船的天然避風良港。沙埕鎮處港灣中心,經貿活動繁榮,是福鼎最大漁區集鎮、漁業主產區,外海台山漁場資源豐富,是閩東主要漁場之一,盛產黃魚、帶魚、鰻魚、墨魚、蝦、梭子蟹等。1992年至1995年,沙埕鎮先後被省批准為對台貿易點、對台勞務輸出點和台輪停泊點,使沙埕成為閩東沿海地區對台進出貿易活動和近洋勞務輸出的重要港口。
據沙埕鎮鎮長廖天生介紹,在颱風來臨前,沙埕港共有萬多艘在近海作業的外地與本地漁船避風。然而很多漁民仍留在進港避風的漁船上。這裡的許多漁民都習慣守在船上開機避風。桑美登陸時風力達到17級,出乎很多人意料,故造成數以千計的漁船沉沒和毀壞,許多人因此死亡或失蹤。
沙埕鎮鎮長在2006年8月13日中午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是次風災有1萬多艘船在沙埕鎮所屬的沙埕港避風,1000多艘船隻被損壞,留在船上的船員和漁民死亡、失蹤較多。截至2006年8月13日22時,在沙埕港海難發現97具遺體,其中27具屬外地無法確認身份。
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表示從2006年8月12日上午開始,在沙埕港海域進行海上大搜救,並組織沿岸群眾協助觀察,要求一旦有搜救對象立即向當地政府報告。2006年8月14日開始駐閩海軍派出四艘艦艇主動配合福鼎市政府參與搜救工作,至2006年8月14日22時統計,在沙埕港海域搜救到148具屍體,其中福鼎籍57人,霞浦籍22人,外地無法確認身份的69人。但在2006年8月14日中午新華社發的稿件稱:同一截止時間,福鼎市遇難人員上升到178人,其中打撈上岸的海上遇難人員155人,另還有94人失蹤,並聲稱“這是福鼎市政府對外公布的最新資料”是次稿件的海上遇難人數與早上中新社之口徑有些微出入;該稿件並引述福鼎市副市長、防汛抗旱指揮部指揮長蔡梅森介紹說,僅2006年8月14日一天在沙埕港海域就打撈出59具遺體。
而香港、美國部分媒體報道沙埕港死亡數字遠超官方公布之數字之列。據2006年8月14日香港《太陽報》引述不願透露姓名之福鼎市政府官員昨(2006年8月13日)午透露死亡人數已過200人,而綜合相關報道稱不少網民指該鎮沙埕鎮已有近千艘漁船被打沉,已撈出500多具屍體,死亡人數很早就該達至1000多人,與同時新華社公布之死亡(尤其是失蹤)數字有很大差距,官方更新數字的速度也變慢之下,直指有官員與官方串通隱瞞實情,地方媒體也不敢說真話引致當地災情不被關注。
網民指沙埕港在風暴登陸前已集附近八個鎮的漁船前來避風,自風暴登陸的翌日在小白鷺沙灘上已有屍體浮出;屍體能被認領的始能打撈上岸,未能認領的只能以繩子系在海邊處,或在附近草草埋葬;碼頭髮臭堆滿的屍體也未獲處理,並直斥當地官員把前來檢查之上級領導與央視記者請到酒店大吃大喝,2006年8月15日《太陽報》引述防汛指揮中心官員回應並無此事,並指省委書記在救災現場以麵包充饑。
而需注意的是新華社2006年8月15日早上一份講述福鼎沙埕港災區的特稿中提到:“而據遇難者親屬的自發的統計,遇難人員保守估計也有1千左右”但沒有廣被引述。
而至2006年8月21日20時,福鼎市政府表示死亡人數已提升至219人,其中打撈上岸的海上遇難人員190人(其中福鼎籍76人,外縣和未確定身份的114人),陸上遇難28人,另有72人失蹤,仍有94具屍體無人認領。
而寧德市民政局截至2006年8月17日12點的死亡人數是227人(其中已確定為本市身份的128人,無法確定身份的99人),寧德市因災失蹤人口157人。要注意的是同稿中還稱據寧德市下轄的福鼎市提供截至2006年8月16日22時,福鼎市海難遇難人數是208人,其中打撈上岸的海上遇難人員18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