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蓮書院

愛蓮書院

山長主講"四書五經",其餘課程由教習任講。肄業之士均以"四書五經"為體,文章詩賦為用。置校長1人,教員2人,高初級學生分別為20人和23人。

簡介


愛蓮書院是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河州知州楊增新(字鼎臣)在修築蓮花堡竣工之際創立的。翌年秋季招生開學。此乃在河州北鄉興建之最高學府,與河州鳳林書院、和政龍泉書院統稱清代河州三大書院。

人文歷史


書院建於城內什字之東50米處。校舍規模面積約3200平方米。書院為四合院形式,前後兩院,內設大廳、講堂、齋舍等建築,計23間。置山長(今學校校長)1員,由知州聘任,主持校務,並任主講。首任山長系清光緒中期秀才蕭正中,教習1人。先後任教習者為楊樞斗、楊希霖、楊世英、蔣步穎、魯丕敏等,均系秀才。書院每月十六、二十六日為課期,生童課額8名。時授《三字經》《百家姓》《幼學》《孝經》"四書五經"和古詩文等。山長主講"四書五經",其餘課程由教習任講。無固定授課時間,多由山長自定,生童自學。考試皆以制藝試貼取士,童試兼賦論,鄉試兼經策。肄業之士均以"四書五經"為體,文章詩賦為用。由山長命題,生童寫答交卷,經山長批閱后,當面講解髮捲。生童均發獎錢,正課獎金白銀二至六錢,副課獎金白銀二至四錢。為籌措書院辦學經費,知州楊鼎臣捐銀1100兩,並將宋家城旱地學田1476畝租給農民耕種,歲收租銀123兩1分8厘,發商生息,作教習修金;城內地基變價得錢1200兩,發商生息,作學生膏火(燈油費)。設備主要有辦公桌、課桌凳20餘套,還藏有經史、文學、地理等各種書籍百餘冊。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諭立停科舉,以廣學堂",廢八股,考試策論,藉以選拔"體用兼備"通經濟的人才,通令全國籌辦學堂。河州知州趙謙將愛蓮書院改名為愛蓮初等小學堂。山長改稱校長,教習改稱教員。時有教員1人,學生14人。學制5年,開設修身、讀經講經,國文、算術、歷史、地理、格致(動植物)、體操等課程,有時可加圖畫、手工等課程。翌年二月,改愛蓮初等小學堂為第五區第一高等小學堂。置校長1人,教員2人,高初級學生分別為20人和23人。高等小學堂學制4年,除開設初等小學堂課程外,視地方實際加授商業、農業。課程設置雖有規定,但因地方偏僻,教材無法落實,學堂仍以學《三字經》《百家姓》《古文觀止》《唐詩》及"四書五經"、算術等課為重。書院至學堂歷經14載,為河州北鄉小教育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奠定了基礎,也為地方培養了大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