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竹塘村

苦竹塘村

苦竹塘村位於浙江省義烏市西部,距城區18公里。清屬智者鄉十七都;民國時先後屬南平鎮、南平鄉;1950年屬吳店鄉,1989年吳店鄉改建制鎮,苦竹塘歸屬吳店鎮。1992年,有548戶,1185人。

苦竹塘村以出產棕床聞名,棕床是當地的特色產業;著名歷史學家吳晗故居在吳店鎮苦竹塘村,它是1924年建的院落式民居建築。

正文


村西有公路與相距1公里的金義省道相接,村南吳張公路貫穿而過,距浙贛鐵路義亭站4公里,交通方便。苦竹塘村主要為吳姓聚居地。全村548戶中吳姓佔384戶。其餘:何姓34戶,黃姓17戶,汪姓5戶,王姓3戶,沈、劉姓各2戶,樓姓1戶。

基本簡介


據傳,明朝成化年間,嶼東人樓至權首先在此落腳,子孫繁衍,遂成村落。村前有一大塘,水面廣180畝,遍生蘆葦(俗稱水竹苦竹),名苦竹塘,因以名村。明天啟年間,吳店吳子方父死家貧,由苦竹塘娘舅收養,此後吳姓繁衍,至清同治年間,苦竹塘只剩下吳姓。現村裡的其他姓氏,除何、劉兩姓因1958年修建岩口水庫時從雅何村移民而來,余皆因招婿遷入。村俗每年春節迎龍燈,必先到樓姓香火(因娘舅為大),再到吳姓香火。
苦竹塘村有耕地600畝。50年代前雖有苦竹塘,但塘多半淤塞,易遭旱澇。1954年起,修建苦山塘、下塘、風雨塘、清水塘、深塘等小型水庫,水源由岩口水庫流入。1973年10月修建機埠,裝上抽水機。1970年12月,將早已淤塞成草灘的苦竹塘,改造成良田236畝。后陸續修建排灌水渠4000米,水利條件得到根本改善,旱澇保收。主要種植水稻、大小麥、糖蔗。近年開發荒山,種植青棗、柑桔、梨近百畝。糧食畝產由1950年的175公斤提高到1992年的500公斤。1926年起,村民開始種糖蔗,榨糖採用牛拉木車,用柴草熬制紅糖。1967年改用機械榨糖,煤炭逐漸替代柴草。一般年份產糖都在300噸左右,是義烏主要產糖區之一。1992年糧蔗種植面積各200畝左右,農業產值130萬元。
糧糖之鄉養育了勤勞聰慧的人民,著名的歷史學家吳晗(1909~1969),是苦竹塘村的傑出代表。1983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彭真對吳晗一生作了高度評價:吳晗同志從一個勤奮治學追求真理不斷進步的歷史學家和愛國的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的道路是本世紀我國知識分子前進的光明大道。

特色產業


(圖)苦竹塘村
(圖)苦竹塘村
苦竹塘村以出產棕床聞名。產品暢銷江蘇、安徽、山東、上海、河南及浙江的杭州、嘉興、寧波、紹興等地,以杭州的棕床市場為中轉集散地。80年代初,杭州武林廣場一側的棕床市場上,苦竹塘棕床堆積如山。
苦竹塘村自1962年始有棕床加工。其時,幾名在金華棕床廠工作的苦竹塘人被精簡下放回到家鄉,閑暇時開始加工棕床。1966年為了加強集體對副業生產的領導,成立四聯副業組,與金華友誼為農山貨商店掛鉤,生產的棕床由它們經銷。文化大革命中,副業生產被當作資本主義受到批判,副業組被解散,組長遭批鬥。此後,棕床加工生產轉入地下,規模銳減,產品於夜間用人力沿浙贛鐵路線及金義公路線背到金華銷售。1976年轉為半公開,生產的規模逐漸擴大。80年代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勞動力不再被全部捆在耕地上,全村90%以上的戶加工生產棕床。1982年政策允許農民經商,允許農民長途販運,允許城鄉開放市場,允許多渠道開展競爭,極大地刺激了村民的積極性。1983年村裡出資修建1332平方米的停車場,由村長吳懷楚、書記黃樟仁牽頭創辦村辦棕床廠、鋸板廠,並專門成立裝卸組,負責原材料及產品的裝卸。年出產棕床5萬餘張,產值300萬元。
苦竹塘的棕床加工生產,帶動了附近的義亭、上溪、吳店及金華傅村等二十五六個村的村民也加入了生產加工棕床的行列,他們的產品也由苦竹塘統一外運銷售。生產加工的興旺,使棕線的需求量大增,帶動農村閑散勞動力加工棕線,並在吳店、上溪等鎮集市形成棕線市場。部分村民還到江西、福建等原材料出產地創辦棕床廠。
棕床的加工生產,為村民首闖一條致富道路,苦竹塘村民經過20多年的曲折,終於從黃土地走上了務工經商兼農的道路。全村800餘勞動力中有300多從事工貿。家庭工廠的創辦如雨後春筍,較大的有雙環玩具廠、毛巾廠、五金廠、草編廠等,1992年工業總產值400萬元,上交國家稅收近10萬元。

村莊狀況


生產的發展,使村民的生活條件逐步提高。1958年10月村裡裝上了有線廣播;1968年6月辦起了碾米廠,結束了舂米磨面的歷史;1973年5月全村通電,油燈照明的歷史一去不復返;1983年9月建成水泵房、水塔,全村用上了自來水。村民住房由世代相傳的泥沙牆、石子牆的平房一變而為鋼筋水泥結構、圓洞大鋼門、馬賽克牆面的三四層的樓房。1979年至1992年間,全村有58戶建了新房,總建築面積近2萬平方米。1986年11月9日,國家衛生部部長崔月犁等視察義烏,瞻仰吳晗故居,為苦竹塘文明村題詞。

村莊名人


吳晗,又名春晗,字辰伯。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先後任雲南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系主任和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1943年參加中國民主同盟,積極從事民主運動。1949年後曾任北京市副市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職務。平生從事中國古代史研究,對明史尤有成就,著有《朱元璋》、《歷史的鏡子》、《史事與人物》、《讀史札記》、《燈下集》、《春天集》、《投槍集》、《學習集》等。吳晗的青少年時代是在家鄉度過的,17歲時從省立金華中學畢業后曾任教於本村的湖山小學。抗日戰爭時期,苦竹塘村是金義浦抗日游擊根據地的基本地區,吳晗的故居當時是村裡最好最大的房子,曾是中共領導的抗日第八大隊的駐地。1946年6月吳晗從上海回到家鄉,與社會各階層廣泛接觸,寫了《記第八大隊》、《真空的鄉村》等雜文,發表后引起強烈反響。

村莊榮譽


1999年被評為區級先進黨支部
1999年-2001年被評為鎮級先進黨支部
1999年被評為區級抗洪救災先進集體
1999年被評為鄉級農業生產先進集體
2001年被評為區級衛生村
2001年被評為區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先進集體
2002年被評為鎮農業先進集體
2002年被評為區級文明村
2002年被評為市級“三無”達標村
2003年被評為區級民主自治管理村
2003年被評為區級計劃生育示範協會
2003年被評為區級三無達標村
2004年被評為市級治理整治村
2004年被評為市級“三無”達標村
2005年被評為區級農業專業特色村
2005年被評為區級平安村
2005年被評為區級先鋒工程、“五好”黨組織
2007年被評為區級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工作先進集體

風景名勝


(圖)吳晗故居
(圖)吳晗故居
吳晗故居
著名歷史學家吳晗故居在吳店鎮苦竹塘村,它是1924年建的院落式民居建築。
義烏市吳店鎮苦竹塘村,系1924年建造的院落式民居建築。一進五開間,左右廂房各一間。房前是花園。故居大門上方嵌原國家副主席烏蘭夫親筆題寫的“吳晗同志故居”青石匾額。大門牆內壁左右分別嵌有原全國人大委員會委員長彭真同志親筆題詞和吳晗同志生平簡介的青石碑。東廂房是舊時吳晗父親的書齋,右廂房曾是吳晗的卧室兼書房。吳晗就在這兒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故居中堂上懸掛著吳晗的油畫像和一組生平照片,畫像兩旁的木板上刻著廖沫沙悼念吳晗的題詞:“留取丹心照汗青”,“文章憎命達,魈魅喜人過”。這題詞是吳晗一生的寫照。
吳晗故居,不僅成為對青少年進行革命教育的好場所,更成為知識分子走光明大道的加油站。

參考資料


浙江在線 http://www.zjol.com.cn/images/zjtz/zjmc.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