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疏

稀疏

詞目:稀疏

解釋:(物體、聲音等)寬鬆;不稠密。

稀疏也有其數學概念。

詞語解釋


(物體、聲音等)寬鬆;不稠密

出處與詳解


1、稀少不茂盛。
①《後漢書·龐參傳》:“三輔 山原曠遠,民庶稀疏,故縣丘城,可居者多。”
②唐白居易《題州北路傍老柳樹》詩:“雪花零碎逐年減,煙葉稀疏隨分新。”
③五代齊己《寒節日寄鄉友》詩:“原野稀疏雨,江天冷澹霞。”
④明 吳承恩《西遊記》第五回:只見那樹上花果稀疏,止有幾個毛蒂青皮的。
郭沫若《行路難》上篇一:“淺黃的沙地上長著些發一樣的稀疏的青草。”
⑥清趙翼《酬錢璵沙》詩:“老樹著花逾旖旎,曉星如月漸稀疏。”
2、冷落,疏遠。
元季子安《粉蝶兒·題情》套曲:“這些時稀疎了詩賓和這酒朋,悶來時與誰同。”

數學概念


同時,稀疏也有其數學概念,如稀疏編碼、稀疏矩陣等。
其【稀疏】這一數學概念的提出,可參考2010年10月的《新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