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葉狸藻
絲葉狸藻
絲葉狸藻是具有可活動囊狀捕蟲結構的小型食蟲植物,能將小生物吸入囊中,並消化吸收。狸藻品種眾多,形態各異,一般都成片生長在濕地、池塘甚至是熱帶雨林長滿苔蘚的樹榦上,多數有漫長的花期,會開出成片可愛的小花。
絲葉狸藻的花
絲葉狸藻( Utricularia gibba)為狸藻科狸藻屬小型、纏繞成團的多年生飄浮水生食肉植物。
種名是拉丁文“小丘或腫塊”的意思,這是以花冠低瓣為基礎的誇張描述。植物體呈細絲狀分裂,無根,開黃色花。
絲葉狸藻生長於池塘、湖泊或淺水的溝渠、水坑、沼澤、濕地中,其水體或靜止或緩慢流動。其也可能生長於深水環境中,但除非有可支持花序的植被否則其不能開花。原生水域常缺乏氮與磷。所以其通過捕蟲囊捕獲及消化小型水生動物來獲取需要的礦質元素。絲葉狸藻通常分佈於低海拔地區,但也能在海拔達2500米的地區發現其蹤影。
絲葉狸藻分佈廣泛,存在於北美洲的美國(除了阿拉斯加州與洛磯山脈外)、加拿大;南美洲;中美洲;歐洲的西班牙;亞洲的大部分地區(包括中國、日本、新幾內亞、以色列);非洲的大部分地區;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以及紐西蘭的北島。
絲葉狸藻是分佈極其廣泛的水生狸藻,其對環境適應性強,是十分容易栽培的品種,非常適合初次接觸水生狸藻的新手種植。種植水生狸藻需有一個弱酸性、低養份、溫度相對穩定的水生環境!
科學家在2013年完成了對絲葉狸藻基因組的測序工程。其基因組只含有8千2百萬個鹼基對,這相對於其他多細胞植物來說極為短小。然而基因組容納了整整2萬8500個基因,這數量比基因組大得多的其他植物還要多。相比其他植物來說,絲葉狸藻基因組含有的非編碼DNA非常少。絲葉狸藻只有3%的DNA非基因,而相比之下,人類的DNA有98.5%是非編碼DNA。大部分開花植物的基因主要是以反轉錄轉座子組成的,但絲葉狸藻只有2.5%的DNA是反轉錄轉座子。該發現可能預示著非編碼DNA(俗稱垃圾DNA)並不是生物必須的。參與這項研究的維克多·艾伯特(Victor Albert)表示:“至少對於一種植物而言,垃圾DNA真的只是垃圾,它不是必須的。”研究基因組大小演變的T·萊恩·格雷戈里(T. Ryan Gregory)說:“這項研究進一步質疑了基因生物學對於大部分或所有DNA序列功能假定的簡單化解釋,卻忽略了動植物間基因組大小的巨大差異。”
絲葉狸藻與番茄在大約8千7百萬年前從兩者的共同祖先分離開來。之後這兩種植物都經歷了全基因組複製(WGD),使其DNA組倍增。絲葉狸藻的基因組至少經過三次增大。後來大部分無用的DNA都已消失了,但番茄並未如此,以致其基因組大小隻有番茄的十分之一。
與擬南芥相比,絲葉狸藻每個基因的內含子都較少,且其啟動子的保守順式轉錄調控元件也被壓縮。最關鍵的基因都回到了單拷貝的狀態。但絲葉狸藻的線粒體及葉綠體基因組並未出現類似其他被子植物的壓縮。核DNA通過大量的微缺失及一些大型的重組缺失進行壓縮。據推測,在“馬虎”的基因重組過程中,無用的序列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被逐漸剔除。絲葉狸藻整個核基因組存在大量GC序列,其被認為已建立起了一種傾向於缺失的分子機制,但這並不排除存在導致保持該缺失的選擇壓力。節約能源或節約磷素的選擇壓力可能導致絲葉狸藻減少其核基因組大小。絲葉狸藻形成捕蟲囊是由於環境缺磷而非缺氮,所以磷利用率的高低決定了在環境中的優勢與否。先前已有證據說明更大的環境誘變數下會增加突變率,從而增加自然選擇中缺失不必要的DNA的可能性,但沒有證據說明該現象存在於絲葉狸藻及擬南芥的相對突變多樣性中。
科學家猜想,基因重組過程導致無用的基因內容隨時間而被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