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石磨
漢代文物
此藏品為漢代文物。最初是春秋末期魯國人魯班所發明,古時先人吃米粉、麥粉,要把米麥放在石臼里,用石棍來搗。這種方法費時費力,搗出來的粉有粗有細,所以魯班發明了用力少收穫大的石磨。至此石磨也伴隨著先人們走過了漫長的忍飢挨餓的歲月。現收藏於周口華威民俗文化博物苑。
石磨,磨體呈園形,分為上下兩扇,上扇中心有園形糧欄,欄內有兩園孔,兩孔中間豎一道隔牆,上扇外牆上有一個用來插磨桿的扁方形孔,欄外周刻劃斜下行線三角形紋和三角形捲雲紋,外牆刻劃重疊式的卧人字紋;下扇內心有一個設置磨臍用的扇方形孔,下扇外牆裝飾斜平行線。兩扇裡面均刻劃斜線作磨齒。有使用痕迹。
石磨是一種穀物加工工具,通常是用兩塊具有一定厚度的大石塊鑿制而成,分上下兩扇,皆為扁圓柱形。下扇中間有一短的立軸,一般用鐵製成,上扇中間有一個相應的空套,兩扇相合,下扇固定,上扇繞軸轉動。上扇的注孔稱作磨眼,立軸和上扇相對卯稱作磨臍,兩扇接觸面的空膛稱作磨膛,磨膛的外周還有此起彼伏的磨齒,上部的轉磨叫桿,下部承磨的叫盤,載磨的叫床。操作時,推動上扇旋轉,穀物通過磨眼流入磨膛,均勻地分佈在四周,被磨成粉末,從夾縫中流到磨盤上,過羅篩去麩皮等就得到麵粉。據專家推測石磨是春秋戰國時期發明的,在漢代得到迅速的發展並被廣泛應用。![漢代石磨](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c/0/mc0da4734043efe39bce42579e06841c8.jpg)
![漢代石磨](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c/0/mc0da4734043efe39bce42579e06841c8.jpg)
漢代石磨
還沒有發現春秋時期的石磨。現在已知,確認為戰國時代的石磨有三例:一例是在河北邯鄲發現的,但報道只說“有大小石磨、石臼、石錘、石磙、柱礎”,未提供詳細資料;另一例是在陝西臨潼鄭庄秦石料加工場發現的,但只存下扇,磨的直徑是54厘米、厚7厘米,磨中間的軸孔為邊長5厘米的方形,內圈有直徑20厘米的平面,平面之外是4圈磨齒;第三例發現於陝西臨潼武官屯秦都櫟陽遺址中,只存下扇,圓形,中部微鼓起,較邊沿高出2.45厘米,直徑55.5厘米、厚8厘米,中心有邊長3厘米的方豎孔,孔中置放鐵芯軸,芯軸凸出部分已殘。鐵芯周圍10厘米內無磨齒,10厘米外均勻地鑿有棗核形磨齒,共7排,呈同心圓排列,齒長2.5厘米,最寬處為2厘米。磨盤用顆粒狀砂岩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