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下河鄉的結果 展開

下河鄉

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下河鄉

下河鄉,隸屬於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地處沾化區東部,東部與東營市接壤,南與利國鄉相連,西靠富源街道,西北與濱海鎮交界,北部與東營市相鄰。區域面積86.7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下河鄉戶籍人口16525人。

1958年9月,建下河公社。1963年2月,屬馬營區。1968年5月,撤區后,與韓家、金殿小公社合併為下河公社。1984年6月,改為下河鄉。截至2020年6月,下河鄉下轄27個行政村。

截至2018年末,下河鄉有工業企業3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家;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1家。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下河鄉地處沾化區東部。
地形地貌
下河鄉境內為河灘高地、淺平窪地、微斜平地相間地貌。
氣候
下河鄉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為12℃,1月平均氣溫-2℃,極端最低氣溫-19.3℃(1972年1月27日),7月平均氣溫26℃,極端最高氣溫37.1℃(1959年8月1日)。生長期年平均187天,無霜期年平均202天,最長達214天,最短為176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690.4小時,年總輻射125.3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續期273天(一般為3月3日~11月30日)。年平均降水量578.6毫米,極端年最大雨量1001.6毫米(1971年),極端年最小雨量355.3毫米(1981年)。
水文
下河鄉境內有潮河、馬新河2條幹流河道。
自然災害
下河鄉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乾旱、暴雨、病蟲害等。1999年6月,遭受特大風雹暴雨襲擊,受災面積448萬畝。
下河鄉
下河鄉

沿革


民國元年(1912年)以後,境域屬第五區。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建下河鄉。
1950年2月,屬六區。
1958年9月,建下河公社。
1963年2月,改建小公社,屬馬營區。
1968年5月,撤區后,與韓家、金殿小公社合併為下河公社。
1984年6月,改為下河鄉。
1987年,面積88.4平方千米,15433人,轄35個自然村,27個行政村,鄉政府駐下河村
1997年底,面積88.4平方千米,人口1576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27人,轄東張、王屋、小王、劉屋、劉家莊、刁家、樓子、東劉、官灶、青城、三興、西張、紅衛、新民、北韓、南韓、向前、北邵、大邵、流口、下河、東王、房嶺、西李庄、龐家、東李庄、紅星27個行政村。

2006年代碼


371624203(27村):~200下河村~201東王村~202房嶺村~203西李庄村~204龐家村~205東李庄村~206紅星村~207王屋村~208小王村~209劉屋村~210劉家莊村~211刁家村~212樓子村~213東劉村~214官灶村~215青城村~216三興村~217西張村~218紅衛村~219新民村~220北韓村~221南韓村~222向前村~223北邵村~224大邵村~225流口村~226東張村

經濟發展


綜述
2011年,下河鄉財政總收入2925.1萬元,比上年增長3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475萬元,比上年增長41%。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1378.8萬元,增值稅113萬元,企業所得稅9萬元。人均財政收入1863元。
農業
2011年,下河鄉有耕地面積6.7萬畝,人均4.3畝,農業總產值2.6億元。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生產糧食1811噸,人均115.6千克,其中小麥683.5噸,玉米1002噸,主要經濟作物有棉花、冬棗、蘆筍、西瓜、草莓,棉花種植面積5.38萬畝,產量2966噸;冬棗種植面積2500畝,其中大棚冬棗600畝,產量1500噸;西瓜975畝,草莓58畝。畜牧業以飼養家禽為主,雞飼養量19.56萬羽,鴨飼養量19.38萬羽,大型農業機械5台(輛)。農民人均純收入8431元。
工業
2011年,下河工業總產值5億元。工業企業6家,職工425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32億元,比上年增長15%。
商業
2011年末,下河鄉有商業網點44個,職工132人,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0.2億元;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0.8億元。
金融
2011年末,下河鄉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5966萬元,比上年減少15%;各項貸款餘額6720萬元,比上年減少18%。

市場主導作用


下河鄉充分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通過市場來調節資源的配置,實現農戶和企業的對接發展。一是從鄉黨委、政府關注的大局中找准結合點,作為“農企對接”的優越產業。把冬棗、棉花、特種種、養殖產業作為優先發展的對象,培優培強。二是從主導產業的企業群體中找准結合點,即選擇帶動能力強、發展潛力大、“根”在農村農戶、熱心為民服務的優秀企業,作為“農企對接”的優選企業。把沾化縣供銷總公司和山東華城商貿有限公司作為農企對接企業。三是從廣大農村、農戶中找准結合點,通過對下河鄉現有農戶的經濟狀況普查,確定了對接的棉花種植業戶3960戶,冬棗種植業戶1610戶,養殖業戶2217戶。四是從產前、產中、產後服務中找准結合點,即協調有關涉農部門、金融、保險、經濟合作組織等共同參與,資源共建共享,幫組農村農戶解決“農企對接”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如通過協調農村信用社,為建立牛、豬養殖小區的農戶提供“特色貸款”50多萬元,扶持農戶49戶。下河鄉通過農企對接,下河鄉發展“訂單棉花”種植面積3456戶,面積21275畝,佔到全鄉棉花種植面積的52%。發展訂單蘆筍1000畝。

減法


就是減少農業人口,減輕農民負擔。減輕負擔就是變相的增加了收入,下河鄉通過強化經管、審計職能,加大對涉農收費項目的監管審核力度,減輕農民負擔。凡是涉及向農民集資收費的項目,由經管站嚴格把關,並報上級審批;各村建立健全了民主理財小組,嚴把支出關。這個鄉規定,村級財務、賬務一律由鄉村會計服務中心管理,村級支出在500元以上的,必須由村民代表大會通過、村理財小組審核、政府審批,減少了村級不合理支出,減輕了農民負擔。

乘法


就是通過科教興農,促進農民增收。下河鄉狠抓科技培訓,促進科技推廣,以鄉農技校、農技站為中心,通過政務公開欄、農村遠程教育設施等平台,多方培訓農民,提高農民科技素質。下河鄉開通了有線電視、遠程教育戶戶通,實行互動式培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河鄉應屆初中畢業生實用技術培訓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通過農廣校、職業學校、黨員電教、遠程教育等培訓陣地,有3500多名農民掌握了一門以上實用技術,致富本領大大提高,科技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5%以上。

除法


就是清除制約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增收的障礙,促進農民增收。下河鄉因地處“九河之梢”,而稱下河,水利一直是制約發展的關鍵。下河鄉把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關鍵來抓,通過上級爭取、項目立項等方式,投資3800多萬元,實施了流楊節制閘、馬新河節制閘、潮河穿函等工程,扭轉了下河鄉缺水的局面。之後,下河鄉先後實施了流口、下河、西李等35000畝的農業開發項目,耕地實現了溝渠綠林橋涵閘配套,全鄉3萬多畝低產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高產田。

行政區劃


2011年末,下河鄉下轄東張、王屋、小王、劉屋、劉家莊、刁家、樓子、東劉、官灶、青城、三興、西張、紅衛、新民、北韓、南韓、向前、北邵、大邵、流口、下河、東王、房嶺、西李庄、龐家、東李庄、紅星27個村民委員會;下設69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下河鄉下轄27個行政村:下河村、東王村、房嶺村、西李村、龐家村、東李村、紅星村、王屋村、小王村、劉屋村、西劉村、刁家村、樓子村、東劉村、官灶村、青城村、三興村、西張村、紅衛村、新民村、北韓村、南韓村、向前村、北邵村、大邵村、流口村、東張村,鄉人民政府駐下河村。

人口


2011年末,下河鄉轄區總人口1570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200人,城鎮化率14%。總人口中,男性7842人,佔49.9%;女性7858人,佔50.1%;14歲以下2086人,佔13.3%;15~64歲9445人,佔60.2%;65歲以上4169人,佔26.5%。總人口均為漢族。
2017年末,下河鄉常住人口12267人。
截至2018年末,下河鄉戶籍人口16525人。

社會事業


文體事業
2011年末,下河鄉有文化站1個,文化大院27個農家書屋全覆蓋。藏書1.2萬冊,學校體育場4個,刁家村建成建身廣場,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15%,有線電視用戶3400戶,入戶率100%。
教育事業
2011末,下河鄉有幼兒園3所,在園幼兒149人,專任教師7人;小學3所,在校生824人,專任教師7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462人,專任教師54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105.4萬元,比上年增長35%。預算內教育經費佔財政總支出比例為38%,比上年增長1%。
醫療衛生
2011年末,下河鄉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10個,衛生院1所,中心衛生室9個;病床46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2.9張,固定資產總值59萬元。專業衛生人員56人,其中執業醫師3人,執業助理醫師3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100%。
社會保障
2011年,下河鄉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57戶,人數662人,支出71.5萬元,月人均90元,比上年增長20%。敬老院1家,床位4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16人,支出44800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5人,支出27000元。農村醫療救助16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共支出11460元。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8550人,參保率63%。

交通


2011年末,下河鄉已形成以公路為主的交通運輸方式,有312省道過境。

榮譽稱號


2020年5月,下河鄉入選山東省自然資源廳發布的2019年度山東省級耕地保護激勵鄉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