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下河鄉的結果 展開
- 福建省漳州市雲霄縣下河鄉
- 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下河鄉
- 河北省曲陽縣下河鄉
- 浙江省溫州市古稱地名
下河鄉
浙江省溫州市古稱地名
在溫州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許多地方中,最為典型的莫過於河鄉地帶,溫州城外的上、下河鄉,尤以下河鄉富有代表性。下河鄉屬於水網平原,河流密布,團潭相繞,柑桔成林,具有深厚的田園風光。這裡土地豐腴,風物清嘉,一年水稻兩熟,素有“魚米之鄉”美譽
據說,在很早以前,“甌居海中”時侯,下河鄉曾是一片寬廣的海洋,碧波浩渺,氣象萬千。現今的大羅山、吹台山,當時兀立於波濤洶湧的汪洋大海中的島嶼。沙鷗白鷺出沒於沙灘綠樹茂林之中,驚濤直拍岸邊,過往舟楫多於此歇息、停留。隨著時間的推移,地殼運動變化,經歷了無數次海陸變遷,海水漸漸隱退,陸地開始露出地面,遂有了下河鄉這塊寶地。在今天,從挖掘出土發南的古代漁船、桅杆以及煤炭泥(木頭腐物質)等歷史實物遺跡,又自古流傳至今的西洋底、南仙洋、帆游山等地名來看,滄海桑田並非憑空臆造,遠古的傳聞是有一定的依據,溫州地方確是從汪洋大海中崛起上升變為陸地的。
下河鄉屬於沖(淤)積平原,是海水漲落運動與溪山流水沖刷的大自然傑作。山之氣勢,海之魂魄,醞釀造就了溫州這塊美麗而富饒的土地。當時浩浩蕩蕩洶湧澎湃的海水漲落給這裡帶來了豐腴的淤泥,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良好的種植條件,奔騰不息的溪澗流水無數次的衝擊洗刷,形成了眾多的河道,四通八達。於是鄉民相繼從外遷徙而來,在這塊有土可耕種,有山可獵樵,有水可行舟楫及捕漁的一方樂土上勞動、生息、繁衍,揭開了下河鄉的歷史。后經歷代勞動人民努力改造,逐步發展成為今日繁榮昌盛的下河鄉。
下河鄉是地名泛稱,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並在民間得以廣泛流傳,具有區域性、自發性、通俗性、穩定性,千百年來保持不變,一直沿襲至今。下河鄉東與永嘉場以茅竹嶺南、李王尖、牛度墩為界,南鄰瑞安縣帆游、下墩(今屬甌海區麗嶴鎮),西接上河鄉,北襟甌江與溫州城區。其區域範圍,明清行政建置劃為應符鄉、德政鄉和吹台鄉。應符鄉五都半屬永嘉場,半屬下河鄉;應符鄉六都至九都,德政鄉十都至十三都均為下河鄉;吹台鄉十四都與十五都為上河鄉、下河鄉分界處。今甌海梧田、茶山、南白象、三垟四個街道,以及龍灣區的狀元、蒲州二鎮均為下河鄉之地。鹿城區的黎明鄉、南郊鄉、洪殿街道、蒲鞋市街道,亦都是是下河鄉地域。清光緒八年(1862)《永嘉縣誌·鄉都》載錄了下河鄉村莊地名共206個,將近上河鄉(101個)與永嘉場(115個)兩地之和,可謂是村莊諸多,人口稠密
下河鄉之所以稱下河鄉,當然與水緊密相連在一起。這裡河流四通八達,縱橫交錯,形似經絡網織,舟楫無不暢通。河流上大大小小不計其數的墩嶼星羅棋布,包絡沉浮在水泱之中,團團水潭圍繞,昔日三垟一帶有出門不離船之語。這裡的村莊與水相依鄰,地名也自然而然地沾了幾分濕漉漉的水氣,帶有幾分深厚的水文化氣息。如稱為“河”的,有橫河、河庄、河頭、橋頭河;稱為“垟”的,有睦州垟、月落垟、打網垟、后垟、高垟、東垟、上垟、彭垟、潘垟、里垟;稱為“潭”的,如河頭潭、水潭、應潭;稱為“塘”的,如南塘、塘東、塘西;稱為“湖”的,如南湖、慈湖、鵝湖;稱為“洲”的,如蒲洲、任洲、鮑洲;稱為“浦”的,如上呂浦、下呂浦;稱為“港”的,如橫港頭;稱為“浹”的,如浹底、魚鱗浹、蓮浹、燈籠浹、上池浹。橋是水鄉的象徵,在下河鄉,橋樑遍布,地名中以橋命名的也不少,如狀元橋、三郎橋、蔣家橋、木魚橋、鍾橋、湯家橋、划龍橋等。又李家岸、呂家岸、池底、灣底、橫瀆、埭下、沙灘頭等地名也與水分不開。總之,下河鄉是江南典型的古老水鄉,為東方之威尼斯。
境內山脈,東有大羅山與永嘉場接界,崔嵬筆立,氣勢雄偉。屬支境內有大尖頭、牛度墩、蛙蟆山、茶山、下坦山,與永嘉場交界處有茅竹嶺山、李王尖等,與瑞安交界處有壽桃山、帆游山。北有瞿嶼山,靠甌江,相傳吳時烈女瞿素所居而得名。西南有吹台山,與上河鄉接界,相傳為周靈王之子晉(即王子晉)吹笙之所,以吹笙台得名。廣袤二十餘里,支脈眾多,境內有萬工池山、慈湖山、頭陀山,與上河鄉接界處有蓮花山、嶺頭山、鯉魚山、牛山。水網平原均為餘余山嶼,海撥均在70米以下,有馬嶼山、金嶼山、黃嶼山、樟嶼山、桐嶼、樟嶴山等。
境內河流以貫穿其中的溫瑞塘河為主幹流,南北縱橫,分支四通八達。有源出吹台山的沙門河、北庄河、慈湖河,源出大羅山的丁嶴河、舜嶴河、茶山河、山根河、卧龍溪、杜嶴溪,以及月落垟河、殿前河、橫河、上垟河、水潭河、划龍橋河、十二間橋河、旺增橋河、呂浦河、洪殿河、蒲州河等。溫瑞塘河主源來自上河鄉三溪諸水,自大南門外直通瑞安東門,因位處溫州城以南,俗稱南塘河。清光緒《永嘉縣誌》載:“自百里坊至平陽嶼一百里皆荷花花,王羲之自南門登舟賞荷花即此。”故又有百里芳塘河之稱。溫瑞塘河初為海河淤積,后經歷代人民圍墾、築塘、開拓、浚治而成。南朝劉宋時,已是舟楫畢通,成為水上交通要道,文學家謝惠連在永嘉作客時曾泛舟從白鹿城經此游帆游山。宋淳熙十四年(1187),溫州知州沈樞浚治重修了南塘河,為兩岸的農田提供了灌溉、排澇之利,也為今後日益發達的繁榮之河運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自古以來,南塘河還是下河鄉龍舟競渡盛地,名聞遐邇。
下河鄉土地肥沃,氣侯適宜,雨量充沛,適合於種植農作物,素以物產豐富著稱。茶山的楊梅,品優味美,為溫州之最,歷來久負盛名。清光緒《永嘉縣誌》載,“出茶山者味尤勝”贊之,清郭鍾岳有“楊梅熟時滿山紅”詩句。古時茶山、南柳一帶多梅樹,遍山栽種,一望無際。清方鼎銳有詩云:“橫斜千樹玉梅花”,郭鍾岳也有“紅霞閣外梅花香,不及茶山數百株”之詩句來讚美茶山梅花。柑桔是下河鄉傳統的特產名果,栽培歷史悠久。唐高宗上元元年(674),溫州柑桔已列為朝廷貢品。宋時,南仙洋一帶已的“有林皆桔樹”,遍地種植,后漸延至吳田、茶山一帶。《永嘉譜》雲:“柑桔所產,應符、德政二鄉全出。”可證柑桔栽培之盛。又茶山的“黃葉早”茶葉、三垟、南白象一帶的荇菱也是下河鄉著名的特產,遠近聞名。
下河鄉是一塊富饒美麗而又充滿激情的土地,廣袤的水田是源源不斷的生命之源,俊秀的山巒是下河鄉人民自強不息的生命象徵。生活在這裡的老百姓有田可耕,有水可捕漁,有山可樵柴,故戶不用出遠門,而安居樂業過著豐衣足食富裕的生活。得天獨厚的山水之利,優越的地理環境,給下河鄉帶來了無限生機和繁榮。河鄉地帶舟楫便利,有利於物產運輸交易,溫瑞塘河為水上交通之樞紐,特殊的地理位置關係,故鄉民都依河而居,以地利而獲謀取利,人口迅速發展,而形成一方商業繁榮地帶。明時,吳田一帶已是商賈雲集,為一都之會,已形成吳田市。沿街店肆比鄰,商品齊全,交易頻繁,南塘河上遍是運輸船隻,交錯擁擠,極盡繁華之景象。清時,白象塘下一帶商業崛起,設為鎮。一時南塘河道上“運輸小船如飛燕”,夜船不停穿梭往來,有詩云:“河鄉流水漾睛瀾,夾岸榕陰擁翠巒。夜半航船酣客夢,五更斜月到章安(瑞安古稱)。”可以想象當時商客運輸之繁忙盛況。
溫州為文化之鄉,自古有“東南小鄒魯”之美譽。南宋時,學風大盛,書院書塾林立。毛崈在下河鄉茶院寺創立了南湖塾,延請陳傅良、蔡幼學、葉適、陳植等設教授業。繼后名臣吳表臣孫吳潔在吹台山麓創設了吹台塾(又名慈湖塾),講學授徒,得到了知府楊簡的褒揚,一時從者眾多,潘凱、方來、趙崇滋均出其門下。一時學風蔚然,對後世文化教育影響很大。
下河鄉風光秀麗,景色宜人。舊時南塘河荷花遍是,有十八里荷花之稱。宋仰忻《南湖》詩云:“酒旗翻野色,漁棹弄秋光。百里荷花境,曾圖入帝鄉。”翁卷《南塘即事》詩云:“半川寒日滿林煙,江樹青林占岸邊。漁子不知何處去,渚禽飛落拗罾船。”等諸多歷代名人吟詠都是對溫瑞塘河河光秀色的由衷感嘆和讚美。素有“水鄉”之稱的三垟,更是碧波蕩漾,涸色朦朧。徐璣有詩云:“水鄉菱藕熟,晴野稻梁新”、“鏡湖三百頃,不似此湖濱”描繪了濃郁的農村生活氣息。又清郭鍾岳《竹枝詞》詩:“踏青結伴過南塘,二月春風夾路香。蜂蝶緊隨衣袖舞,吳田十里菜花黃”,描繪了南塘河二月天的景色。下河鄉,水是美的,楚楚動人,惹人喜愛;然山也是美的,婷婷玉立,婀娜多姿,令人心馳神往。大羅山、吹台山爭奇鬥豔,各有千秋,均有山水奇景之勝。境內名勝古迹眾多,文物繁盛。大羅山北高峰李王尖,相傳為唐宗室李集隱居處,茶山的顧公洞是明尚書顧錫疇隱棲之所。唐貞觀年間建的白象古塔,氣勢雄偉壯觀,內有磚雕、青瓷、彩塑佛像等多種珍貴文物。肇建於後漢乾佑年間(948-950)的密印寺(頭陀寺),規模宏大,為唐高僧宿覺大庭;茶山的實際寺久負盛名,為明初高僧逆川和尚所興建。境內的茶院寺、保嚴寺、香山寺、日新寺、法通寺、伴雲道觀古塔,都是下河鄉的著名名勝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