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姚雪垠的結果 展開

姚雪垠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

姚雪垠,男,1910年10月10日~1999年4月29日,原名姚冠三,中國現代小說家。現代著名作家

在逆境中開始創作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曾獲日本文部省、外務省頒發的文化獎。第2卷於1982年榮獲首屆“茅盾文學獎”。《李自成》書除有中、日文版本外,尚有英、法文等譯本,在國際上影響日增。2019年9月23日,姚雪垠長篇小說《李自成》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1999年4月29日逝世。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姚雪垠[原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
姚雪垠[原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
原名姚冠三,1910年10月10日出生於河南省南陽市鄧州市一個破落地主家庭。父親上過開封優級師範。由於家境窘困,母親準備在他出生時溺嬰,幸為曾祖母所救。從小愛聽外祖母講故事,還由此激發了想象能力和文學興趣。
鄧縣地處豫西南,環境閉塞落後,水旱災害與瘟疫頻仍。加上封建軍閥壓迫,農民無以為生,或外出逃荒,或鋌而走險,土匪遍地。姚雪垠9歲那年,土匪攻破寨子,姚家房屋和衣物都被燒光,從此隨父母逃到鄧縣城內居住。在縣城裡,先讀了一年多私塾,又上了三年教會辦的高等小學,背誦過大量古文並習作文言。暇時愛聽藝人說《施公案》《彭公案》《三國志演義》等書。

教育經歷

1924年小學畢業后,去信陽上中學。同年冬,由於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學校提前放假。
姚雪垠[原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
姚雪垠[原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
此後四年多,去樊城鴻文書院讀書。
1929年夏,考入河南大學法學院預科。

工作經歷

抗戰爆發后,從北平輾轉來到開封,與別人合辦《風雨》周刊,任主編。
1945年到四川三台,任內遷的東北大學副教授。
1948年以後,先在高行農業學校,繼在私立大夏大學教書。
抗戰勝利後到上海,任私立大夏大學副教務長、代理文學院長。

寫作經歷

姚雪垠生活照
姚雪垠生活照
1929年後,在《河南日報》副刊用“雪痕”的筆名發表處女作《兩個孤墳》和其他作品。
1931年因參加學潮被學校當局開除,此後刻苦自學,廣泛閱讀中國歷史和古典文學作品,到北平以投稿、教書為生,曾在《文學季刊》《晨報》《大公報》《申報》等北平、天津、上海的報刊上發表小說、散文、文學論文多篇,富於時代感。
抗戰爆發前夕,先後在《文學季刊》《新小說》《光明》、北平《晨報》、天津《大公報》上發表了《野祭》《碉堡風波》《生死路》《選舉志》等10多篇小說,這些作品展現了內地農村黑暗混亂的現實圖景,和被壓迫者奮力反抗的鬥爭畫面。此外,編過《大陸文藝》《今日》兩種刊物,在《芒種》《申報》上發表雜感,還刊出散文散文詩、文學論文多篇。這些文章同樣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關切,有敏銳的時代感。由於受文藝大眾化、大眾語討論的影響。
1935年起,陸續在北平《晨報》,天津《大公報》發表短篇小說。
1936年曾收集家鄉口語,編為《南陽語彙》。
抗戰爆發后,發表論文、雜感數十篇。並曾赴徐州前線採訪,隨後寫成書簡體報告文學《戰地書簡》。
1938年春到武漢,在《文藝陣地》1卷3期發表著名的短篇小說《差半車麥秸》1939年長篇小說《春暖花開的時候》開始在胡繩主編的重慶《讀書月報》上連載,同時還創作了頗有影響的中篇小說《牛全德與紅蘿蔔》。
1939年起,主要精力創作中長篇小說,寫有《春暖花開的時候》《戎馬戀》《新苗》《重逢》等。這個時期,他也寫了不少文學論文,如《論現階段的文學主題》《通俗文藝短論》《文藝反映論》《屈原的文學遺產》等,其中一部分曾集為《小說是怎樣寫成的》一書出版。此外,還印行了《M站》《春到前線》《差半車麥秸》等短篇集。
抗戰勝利前後,轉向故鄉與童年的題材,完成了自傳性長篇小說《長夜》,並寫了《我的老祖母》《外祖母的命運》《大嫂》等一組散文。
解放戰爭時期,在上海還寫了記述愛國科學家的傳記文學《記盧鎔軒》和短篇小說《人性的恢復》等。
1948年以後,發表了《明初的錦衣衛》《崇禎皇帝傳》等學術論著,這為他後來創作《李自成》準備了條件。
抗戰勝利後到上海,在此期間出版有報告文學集《四月交響曲》,短篇小說集《差半車麥秸》《M站》,中篇小說《牛全德和紅蘿蔔》《重逢》,長篇小說《戎馬戀》(一名《金千里》)《新苗》《春暖花開的時候》《長夜》,論文集《小說是怎樣寫成的》,傳記文學《記盧鎔軒》等,並研究明代歷史,發表了《明初的錦衣衛》《崇禎皇帝傳》等學術論著。
1953年因中南地區作家協會成立,遷居武漢。除寫了少量報告文學、短篇小說、散文、雜感外,創作上處於苦悶的時期,只在50年代中期發表了《試論〈儒林外史〉的思想性》《現實主義問題討論中的一點質疑》等論文。
1957年創作代表作5卷本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

個人生活


情感生活

1931年5月,由袁介亭做媒,在開封結了婚。時年,姚雪垠21歲,王梅彩18歲。從此,姚雪垠和王梅彩就組成了一個幸福的家庭。

健康狀況

1999年4月29日逝世。

個人作品


作品名稱出版時間出版社
《紅燈籠故事》1940大路出版公司
《牛全德與紅蘿蔔》1942重慶文座出版社
《戎馬戀》1943重慶大東書局
《重逢》1943重慶東方書社
《新苗》又名《母愛》1943重慶現代出版社
《小說是怎樣寫成的》1943商務
《春暖花開的時候》1944重慶現代出版社
《差半車麥秸》1947懷正
《長夜》1947懷正
《李自成》1963一1981中青
《大嫂》1982河南人民

創作特點


《李自成》這部小說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首先,它成功地刻畫了李自成、崇禎帝等一系列人物形象。李自成思想性格上的變化,崇禎皇帝維護風雨飄搖之中的政權時的宵衣旰食,都是具有深度和廣度之筆。其次,小說在明末清初的社會生活場景上頗費筆墨與心思,從宮廷到戰場,從都城到鄉野,都不乏生動描寫之處;從政壇角逐到沙場交鋒,從典章禮儀到人情風俗,描摹大多翔實逼真。

獲得榮譽


1963年出版了第1卷,譯成日文後獲日本文部省、外務省頒發的文化獎。
1976年出版的第2卷獲首屆茅盾文學獎。

社會活動


1938年春去武漢,不久參加第五戰區文化工作委員會,從事抗日的進步的文化活動。
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

社會任職


任全國第六屆、七屆政協委員。

後世紀念


姚雪垠[原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
姚雪垠[原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
姚雪垠文學館前門匾額“姚雪垠文學館”為當代文學家周而復親書。正房匾額“文壇飛將”為當代文學巨匠茅盾書寫。楹聯為當代書法家張志和撰書:“瑞雪無垠,得晴日自成氣象;姚黃有約,與桃李共沐春風”。西廂房楹聯為著名作家魏巍撰書:“名滿千載傳後世,文星百代照南陽”。東廂房楹聯為當代文豪、原新華社社長穆青撰書:“筆底風雷傳闖史,胸中浩氣貫嵩雲”。此院楹聯匾額組成了極高品位的書院楹聯文化。
正房陳列著姚雪垠生前的生活、工作用品,及其主要獲獎證章;西廂房布展著姚雪垠70年的艱苦創作歷程,分四部分:情系故鄉,追求光明,投身民族解放洪流,風雨歲月。東廂房布展著姚雪垠的文學藝術成就,分四部分:文壇交往,享譽中外,緬懷與紀念,大家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