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河村

江西省贛州市安遠縣浮槎鄉長河村

長河村是贛州市安遠縣浮槎鄉第一大村。

目錄

正文


浮槎鄉第一大村,位於江西省安遠縣北部的浮槎鄉的南部,地形以丘陵為主,距縣城63千米。面積7k㎡,人口8000人左右,該村基礎設施齊全,經濟名列前茅,房屋規劃整齊,民風豪放,歷史底蘊深厚,據說出過將軍。
巫景茂第三子巫寧保,於明太祖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參與興寧戶房吏,因事戌滇南涉及其兄弟巫貴興、巫必子,逃往江西安遠縣長河堡(今江西於都浮槎鄉長河村),所遺田產盡粥,用費結絕軍丁。長河村村名的由來:龍布河從雙芫合頭髮沅至天心心懷河口夾江,經過的村莊最長的地方只有長河(早禾江入口至黃珠潭出口),所以前輩取這個村莊為長河。
村內參天古樹保護良好,分佈於村落河道旁及村落內部,與民宅和氣共存,是村民聚會,休閑的好場所。
安遠縣長河村廖氏——位於江西南部----贛州市安遠縣浮槎鄉長河村,安遠縣東北方,與于都縣會昌縣交界。於北宋仁宗年間(註:宋仁宗年號在世1010年—1063年,在位 1023年—1063年),其先祖在福建省汀杭上杭郭坊(現上杭縣蘭溪鎮),花公系下,【宋代廖實蕃遷居福建上杭。廖花,字實蕃,系廖崇德後代。宋時由福建延平府順昌縣合陽遷到福建上杭縣郭坊,郭坊即今上杭縣蘭溪鎮。實蕃是福建上杭、永定廖姓的始祖,通常簡稱福建“杭永始祖”。】
政公四世孫念二郎,號榮彰(字德明),為生計所迫,四處漂泊,最後落腳於遠離故鄉千里之外的長河村。在此娶妻生子,開基立業。經過15代子孫,近三百年的艱苦奮鬥,直至繼宗公,生四子:志高、志祥、志玉、志榮。房房子孫繁盛,嗣為四大公房。並建有宗祠,其子孫還向外發展、遷徙。在安遠主要分佈在浮槎鄉、龍布鎮、天心仰湖、天心水頭、重石黃坑、雙芫石廖、車頭上下廖屋,人口約有20000人,其中,長河村全村都姓廖,大約8000人。
據先輩傳下來的說法,在廖氏先祖入長河時,長河先居有好幾個姓,徐(或齊),蕭、何、陳、羅、賴、周(或鄒),廖氏先祖念二郎公非常勤勞,那個時候長河只是以現“三棟廳”為居住中心,其他四處均荒野,廖氏先祖早出晚歸,開荒墾地,耕種收穫,比其他幾姓人都多,久了,其他6姓人家都以廖氏先祖起床開門(古時是木門,開門會很響)的“吱呀”聲做為起床晨號,有如雞雞報時,再後來,其他6姓人丁不旺,陸續遷離長河,最終在1917年-1922年之間(后根據老輩說法推算,大約是這個時候),最後一戶異姓人家-----陳姓,離開長河,自此百年來,長河都只有廖氏一姓。據我父親講,最後一家是姓陳的,我的大公公(我爺爺的大哥哥)還見過最後一家姓陳的,叫陳南斗,最後剩下一間房,也沒結婚,孤單地去逝了。此後長河只有一個姓------廖姓。
現在長河廖氏最旺的是志高和致祥(實為志祥,因志與祥組合不好,遂改為致)兩房,志高最多人。另外兩房很少。致祥公系下還有一大部分遷徙去了四川,具體位置還不太清楚。關於這一支還有個故事:在國內戰爭時期,四川廖姓的一個國民黨連長,隨軍來到了龍布,他說他們的先祖是從長河遷去四川的,遂想來長河探望各位鄉親父老,則買了豬肉水果等禮品,準備第二天來,但是,東西已經寄到長河了,因為紅軍來了,他還沒來得及來長河就離開了,之後很遺憾地一直未能聯繫上。
民間風俗
1、舞龍舞獅;2、打香火龍;3、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為觀音會日;4、小孩得病了久治不愈則去騎觀音、樟樹、石壁等,之後小孩就叫這個名;5、清明節只能當天或者提前去掃墓;
4、風味小吃及特色菜肴
圓粉、豆腐渣、釀豆腐、煎豆腐、出粄子、艾粄、煎薯包、煎芋子包、禾杠粄子、韭菜粄、茄子粄、蕉葉粄、蝦公魚仔、魚仔魚仔、釀粄(包粄)擠漿粄(糯米粄)、鐵勺粄、酸棗糕、豆角酥、成仔、炒米糖、豆角干、菜乾、腌菜、清湯。鴨子煲蘿蔔(冬瓜)、紅燒豬肉(大塊豬肉)、豬肉皮、紅豬肉(喜事時)、腐竹炒肉、魚仔干、豆腐花、米凍、肉丸、粽子、炒田螺、紅蛋、酒釀蛋、香菇蒸蛋。土燒、水酒、酒釀 薯酒、番薯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