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崗

暹崗

徠暹崗((Xiān Gǎng)在廣州城區東部、蘿崗公路南側。屬羅崗鎮。宋代建村,因村旁有五座小山崗環抱,形似五馬,村民認為“五馬歸槽,須待日進山崗之時”,故取名暹崗。

基本簡介


800多年來,蘿崗鎮暹崗村的孔姓村民一直口耳相傳自己是孔子的後代。日前,廣東孔子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孔慶儒先生,根據該村現存乾隆年間重修的“聖裔宗祠”及雍正三年的“優免定案碑記”等證物,證實“現有3000多孔姓人口的暹崗村應該是目前廣州市最大的孔子後裔自然村”,該委員會還初步統計廣東省共有10萬餘名孔子後裔。

基本概況


祠堂碑文證實孔子後裔身份
孔姓在暹崗村是大姓,據該村村支書估計“佔了全村人口的四成左右”。孔姓的祠堂“聖裔宗祠”則在舊村的中央。村民孔金滿先生介紹,孔子後代修建的祠堂一般不會直呼“孔姓”字樣,而自稱為“聖裔”。
祠堂前進的右牆嵌入一塊80厘米寬、180厘米高的青石碑文,是雍正三年刊刻的“皇恩聖裔歷朝優免定案碑記”,祠堂里進后牆正中則掛有一幅孔子畫像,上面寫著“萬世師表”四個大字,下排則寫有“萬世流芳、斯文在茲”的小字。廣東孔子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正是根據祠堂及碑文來證實他們的孔子後裔身份。
13世紀從番禺遷居暹崗
記者日前採訪時,正碰巧一戶孔姓人家在祠堂辦兒子滿月酒席。村民表示該地習俗凡孔姓人家有什麼喜事、喪事都在祠堂舉行,這樣做也含有向老祖宗報告家族大小事務的意義。
村裡已退休的老支書孔進洪先生對該村孔姓的歷史較熟悉。他說,故老相傳13世紀左右孔子的第53代孫從番禺遷入該村定居,而現在該村多是72代、73代孫。
目前該村輩分最高的老人是孔廣生,現年81歲,是唯一的69代孫。遺憾的是“文革”期間該村的族譜丟失了,現在該村保存的是複印件族譜。
廣東共有10萬多孔子後裔
據孔慶儒先生介紹,孔子歷代長孫繼承“衍聖公”爵位,留居山東曲阜孔府,其餘子孫均移居各地,其中一支遷居河南省開封府河陰縣。
至唐德宗年間,河陰縣孔氏支派的第38代孫孔癸戈成為有史記載首位入粵的孔子後裔,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授廣州刺史、嶺南節度使,孔癸戈後來官升兵部尚書,番禺石?鎮大龍村至今仍保存有完好的孔尚書祠就是他的紀念祠。
首次移居廣東的孔氏後代,是唐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孔的曾孫即孔子第41代孫孔昌弼遵父遺命避朱溫之亂,隨節度使徐彥若遷居韶州正昌(現南雄縣平林村),並創辦孔林學院,傳播中原文化,成為孔氏嶺南派始祖。
其孫徠孔承休於公元977年再遷居廣州城西彩虹橋,成為珠江三角洲孔氏始祖,孔承休後裔分居珠江三角洲等地,共有10萬多人。
中山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導師李錦全教授表示“我很贊同梁漱溟先生關於‘孔家店要打倒,但孔夫子要平反’的立場,希望不斷把弘揚孔子文化的事業推上新的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