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華

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教師

陳偉華,女,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陳雲的女兒。1947年出生,中共黨員,中學高級教師。1966年於北京師大女附中高中畢業,1968年被分配到北京懷柔縣辛營公社,先後在三渡河中學、辛營中學任教師。1978年3月考入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大學畢業后,曾在國家人事部工作,後到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任歷史教師,曾任北京市第九屆、第十屆政協委員。

人物關係


人物經歷


工作經歷

1977年還在農村工作的陳偉華,準備參加高考時,想讓媽媽在北師大的朋友幫助問問複習有什麼範圍沒有。于若木回信告訴她,你爸爸說了這叫“走後門”。
後來陳偉華憑自己的實力考上北師大,陳偉華毅然回到了母校北京師大女附中(后改名為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做了一名中學老師。
陳偉華和父親陳雲
陳偉華和父親陳雲

人物事件


觀點
“我覺得腐敗分子和叛徒沒有兩樣!”——說到時下的貪污腐敗現象,陳偉華這樣說。在她看來,在戰爭年代,叛徒為了自己苟且偷生,沒有經受住考驗,出賣了黨組織和同志,他們沒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沒有想到人民群眾,所以,他們不能稱為真正的共產黨人,是黨內的敗類。
她覺得,胡錦濤總書記在“七一”講話里有一句話講得非常好:“每一個共產黨員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有人粗略統計,在總書記的這個講話當中,大概136處講到“人民”,平均每半分鐘就會提到“人民”這個詞,可見“人民”在黨心中的分量。
“我覺得這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我們共產黨永遠要堅持的,它不僅是一條宗旨更是黨的生命,堅持這一點我們黨就能立於不敗之地,違背了這一點,我們黨將面臨生死存亡的危險。”陳偉華深有感觸。
1
那是不久前,北京的一個清晨,7:00準時開動的G101次列車上,消瘦、安靜的陳偉華坐在我隔壁的位子上;她梳著一頭齊耳短髮,記憶里她好像穿的是一件深色格子衫……她長得像極了她的母親于若木,言談話語舉手投足的瞬間都傳神了陳雲家風——極其極其地低調。
隔著一條通道,一起同去南京參加會議的人們互致問候。當我隔著通道與同排位子上的陳偉華搭訕時,一開始真有點不習慣她默默無言的“低調”。
“陳老師,您一定也是搞經濟研究的吧?”我好奇地問道。
“不是的,我是教書的,和孩子們在一起多有意思啊!”陳偉華把頭偏過來回答我。
這位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曾經的歷史教師,說起自己的學生即刻神采飛揚:“學生給我寄的賀卡我都留著呢,已經一大堆了……現在還有幾個經常和我聯繫的學生,我們已經是很好的朋友了。”
2
1966年,陳偉華在北京師大女附中念完高中,正要考大學時,遇上了“文化大革命”。於是,她被分配到北京郊區,就在長城腳下的懷柔山區做了一名人民教師。這一干就是10年。
據陳偉華回憶,1977年還在農村工作的她,準備參加高考時,想讓媽媽在北師大的朋友幫助問問複習有什麼範圍沒有。于若木回信告訴她,你爸爸說了這叫“走後門”……後來陳偉華憑自己的實力考上北師大,大學畢業后她被分配到原國家人事部。當時,教師的社會地位比較低,師範招生很困難。恢復工作不久的陳雲建議有關部門提高中小學教師待遇。所以,爸爸動員她歸隊,帶頭作出表率。於是,她毅然回到了母校北京師大女附中(后改名為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做了一名中學老師。
3
那是“文化大革命”的時候,父親被下放到江西,在那裡待了兩年零七個月,當時跟著去的只有廚師、警衛員還有一個秘書。“一家7口人分散於全國各地,我媽媽下放到幹校去了,我們兄弟姐妹各自去各自的地方。當時,因為爸爸的廚師生病了,就讓我姐姐到江西給他做飯,照顧他的生活,我姐姐在那裡待了10個月。爸爸說:你在我這兒10個月,沒有給國家幹事,是為了照顧我,你不能拿國家的工資。就讓我姐姐回單位以後,把這10個月的工資全部退給單位,後來單位給姐姐開了一個收據。現在這個收據還收藏在上海的陳雲故居暨青浦革命歷史紀念館”。
從1949年進京,陳雲一家在西城區北長街58號的老房子里住了整整30年。由於房屋年久失修經常漏雨,“當時機關行政部門提出要大修,爸爸不同意,說:‘房子大修要花許多錢,只要不漏雨就行了’。”
“有一年冬天,已近11月中旬,北京氣溫驟降。周總理去找爸爸,見他正披著棉被坐著辦公。總理於心不忍,馬上表示特許這裡提前幾天供暖,但爸爸一再堅持說:‘11月15日開始供暖,這個時間是我定的,我不能破這個例!’”
聽了陳偉華的講述,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在物慾橫流的當下,有誰能為了國家“犧牲”自己子女的前途?又有誰,連區區10個月工資的“便宜”都不佔?唐代詩人羅隱有一句詩:國計已推肝膽許,家財不為子孫謀。用來形容陳雲同志的一生真是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