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電影公司
中國以電影製片為主業的企業
長城電影製片有限公司,即香港電影史上所指的“新長城”,香港電影製片機構。
前身為長城影業公司(“舊長城”),1950年起由袁仰安負責,同年6月完成第一部影片《說謊世界》。故事片如《方帽子》(1950)、《兒女經》(1952)、《孽海花》(1952)、《絕代佳人》(1953)、《新寡》(1956)、《華燈初上》(1959)、《飛燕迎春》(1960)、《王老虎搶親》(1961)、《三笑》(1963)、《生死搏鬥》(1977)、《巴士奇遇結良緣》(1977)等,均在內地上映。60、70年代曾根據梁羽生小說拍攝了《雲海玉弓緣》、《俠骨丹心》、《白髮魔女傳》等彩色寬銀幕武俠片。
新中國成立前後,內地和香港電影界互動加劇,戰後抱著不同目的“南下”香港的內地影人以及部分香港本土影人分批次回到了內地,成為新中國電影事業發展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還有較多的“南下”香港的內地影人留在了香港。這些人中,有像張善琨、陶秦、岳楓、屠光啟、馬徐維邦等不願和中共合作或中共不恥與之合作的較為純粹的商業影人,還有像司馬文森、馮琳等被中共派駐香港、具有更多政治目的的影人。不管出於何種目的,這些影人在香港首先必須生存,必須擁有自己的陣地。於是在香港的這些留守影人和部分香港本土影人合作,相繼組建、改組、加入或大或小的製片公司,如以攝製國語片為主的長城電影製片有限公司、新華影業公司、鳳凰影業公司、亞洲影業公司等,以拍攝粵劇片為主的新聯影業公司、華僑影業公司等。在內地影人的影響下,20世紀50年代初香港電影在美學和產業層面,特別是粵語電影得到了全新的發展。
張善琨、袁仰安等人於1948年在香港組建了以拍攝國語片為主的長城影業公司(以下簡稱“舊長城”)后,召集部分舊上海商業影人如岳楓、陶秦、白光、陳雲裳等人同時拍攝《蕩婦心》(1949)、《血染海棠紅》(1949)、《一代妖姬》(1950)、《花街》(1950)、《王氏四俠》等5部影片,不久“舊長城”便陷入危機,隨後即被改組,張善琨及其夫人童月娟等人離開。“舊長城”在同時拍攝5部影片時遭遇了財政上的危機,張善琨和袁仰安也因此有了分歧,再加上張善琨疏共親台的政治傾向,最終導致他離開“舊長城”。
位於九龍侯王廟的公司片場
改組以後的“長城”,在50年代被譽為香港國語片生產的“中流砥柱”。由李萍倩、陶秦、劉瓊等組成的編導委員會,強有力地把關“長城”的創作,始終堅持正確的意識形態引導方向,不僅內容“最低限度要求是健康的……為社會大眾所需要的”,而且形式也“要求有濃厚的戲劇性,有高度的表現手法”。
《說謊世界》劇照
此後,社會寫實的創作方向,一直貫穿於“長城”的發展歷程。這種社會寫實,既繼承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內地進步電影關注民生疾苦和社會矛盾的優秀傳統,而且也因應香港城市化背景和觀眾現實狀況,摸索出了亦莊亦諧、寓教於樂的獨特品格。“長城”出品了《禁婚記》(1951,導演:李萍倩)、《方帽子》(1952,導演:李萍倩、劉瓊)、《兒女經》(1953,導演:陶秦)、《寸草心》(1953,導演:李萍倩)、《花花世界》(1954,導演:黃域)、《大兒女經》(1955,導演:胡小峰)等眾多高水準的社會寫實影片,其中《禁婚記》、《寸草心》和《兒女經》等最具代表性。《禁婚記》針對當時香港失業狀況嚴重的社會現實,以喜劇方式構思了一個丈夫失業、妻子就業的故事,並巧妙加入了男女愛情觀念差異的新思維,取得了不俗的社會反響,並創造了公映8天收13.3萬港元的票房佳績,成為當年最賣座的國語片。影片《兒女經》是“長城”將社會寫實與倫理主題成功結合的王牌之作,影片在一對夫婦含辛茹苦養育七個孩子的家庭故事中,設計了眾多充滿生活趣味的精彩細節,以情動人、真實樸素,並細膩傳達出社會生存和家庭教育的主題。影片和另一部《蜜月》在1953年聖誕和春節檔期連續上映時大獲成功,“同期上映的所有西片和國片的售座紀錄都被這兩部片子斷然壓倒……港九的首輪影院和海外各地的片商更因此而紛紛向長城要求獲得其他新片的映權,展開了1953年長城出品的映權爭奪戰”。此外,《寸草心》也是這一創作路線的重要作品,編導講述了一個父親為供兒女上學辛苦工作、女兒心疼父親偷偷做工幫助家裡賺錢的感人故事,在香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地飲譽一時。
在堅持社會寫實為創作主導的前提下,為了提升市場空間和社會影響力,“長城”也注重百花齊放、多向發展。1953年歷史故事片《絕代佳人》的問世,標誌著“長城”開啟了多樣化發展的道路。影片由李萍倩導演、林歡(即金庸)編劇和夏夢、平凡、張錚、樂蒂等主演,在取材自《史記》真實史料時嘗試加強了藝術主題的提煉,製作中創造了當時香港影壇非常罕見的“場面之偉大”、“布景之豪華”,成功入選1957年中國文化部評選的優秀影片之列。此後“長城”的創作是全方位的,既有《歡喜冤家》(1954)、《三戀》(1956)等故事片,也有《中國民間藝術》(1956)等紀錄片,還有《王老虎搶親》(1961)等戲曲片;在類型上,也全新發展了《雲海玉弓緣》(1966,導演:張鑫炎、傅奇)等武俠片,開啟了此後香港新派武俠片的潮流;文學名著改編也成為新方向,產生了改編自巴金名著《家》的《鳴鳳》(1957)和改編自魯迅同名小說的《阿Q正傳》(1958)等優秀影片。
總體來說,“長城”在文革之前的創作是非常旺盛的,從1950年改組到1951年就創造了年產12部的高紀錄,截止到1959年10月,“長城”出品已達75部。“長城”不僅創作數量相當可觀,而且市場業績也非常突出,僅1952年在香港首輪上映的國語片票房排行中前十名中,就以《新紅樓夢》等影片佔6席,而且還以《新紅樓夢》21.4萬港元、《一家春》12.1萬港元、《蜜月》10.4萬港元的票房佳績包攬了前三甲。此外,“長城”影片的藝術水準也非常突出,不僅有1954年影片《孽海花》入選英國愛丁堡國際電影節,還有1958年影片《阿Q正傳》(袁仰安導演,關山主演,“長城”和新新影業公司聯合出品)獲得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等重要榮譽。
李萍倩照片
長城電影公司編導人員在片場合影
“大公主”——夏夢
作為演技與口碑俱佳的女演員,夏夢自出道以來始終潔身自好,她給自己約法三章:不為人剪綵、不應邀吃飯、不拍內容不健康的戲。戲里戲外界限分明,在家中不掛一張劇照,專心做好妻子和母親,是當時電影界難得一見的“標準的女人”。
二公主石慧,是三位中最多才多藝的一個,她自小熟習鋼琴、芭蕾,喜歡古體詩,練得一手好書法;她還通曉英、法、義大利文,還是花腔女高音;除了做演員,她還試過場記、編劇和副導演。而在她心中,和著名男演員傅奇五十幾年的婚姻,才是她最難捨的幸福。也許正如影迷們為她自發組織的“保護二公主”協會一樣,上帝創造出她,就是讓別人羨慕與愛惜的。
三公主陳思思,是年齡最小的那個。因為一雙靈動的大眼睛,她飾演的秋香至今還為觀眾津津樂道。陳思思生就一副好打不平的性格,有大導演或明星欺負人,她總是挺身而出。第一婚姻失敗后,她再次迎來了自己的幸福,直至離世老伴都陪在她的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