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華

李思華

李思華(1936-)男,廣東省五華縣錫坑鎮東升村人。1958年畢業於南開大學數學系。曾任河北工業大學教授。著有《代數概要與習題》、《積分方程》等多部著作。已退休。

人物經歷


河北工業大學教授,畢業於南開大學。廣東五華人,1936年生,1954年入南開大學數學系,1958年畢業。相繼執教於天津工學院、河北工學院、河北工業大學,任理學院教授。

主要貢獻


主要著作有《代數概要與習題(附題解)》、《積分方程》。自小愛好文學、音樂。堅持寫日記。近10年來,發表文學作品20餘篇,以散文為主。發表的作品有:《桃林春早》(《百年回眸》,河北日報,2004年)、《布穀聲聲,催人奮進》(《南開校友通訊》)、《美麗的旋律》(《天津中老年時報》)。發表的作品還有:《難忘的充滿激情的歲月》、《廬山之旅》、《漫話太極》、《游訪古村落西沽黃葉村隨筆》、《數壇巨星》、《尋找感受古運河留下的歷史遺存》、《潤物細無聲》、《踏青香山》、《參觀河北工業大學校史館隨筆》、《登江南名樓閱江樓散記》、《穿越南嶺》等。業績載於《中華人物辭海》、《當代中國科技專家大典》、《托起太陽的人們》、《世界名人錄》等。
作品內容
桃林春早
1958年金秋的一天,我告別了南開園,懷著獻身祖國教育事業的理想,來到了北運河畔美麗、古老的校園(北洋大學舊址,今河北工業大學東院)。45年過去了,回首往日的歲月,感慨萬千。現正是桃花盛開的時節,回想1982年那個難以忘懷的春天裡,我為我校首屆研究生講授了第一堂課,開始在新開墾的研究生教學園地上耕作、灑落汗水。自那以後,我為工科研究生班和應用數學研究生講授了八門研究生課程:測度論、隨機過程與數理統計、數學物理方法、積分方程、實分析、拓撲學、數理統計、泛函分析——它包含了數學眾多領域的內容,回想這一切,心中感到欣慰與自豪。
1981年河北工學院首次招收研究生5名,1982年春入學開課,我擔任數學課程。首次招生,一切都需要從新摸索。數學無疑是研究生課程學習中最重要的一門必修基礎課,它的任務應是使研究生掌握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並具有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相當能力,為以後的研究生工作、數學工作打下堅實的數學基礎。為此,制定了教學大綱,並將計劃講授內容分為兩門數學課程,對研究生的教學方式,我作了大膽的嘗試與探討,多次舉行了研究生《數學專題報告會》,這是一種“開門”的教學方式,也是一種學術活動。實踐表明,這一新鮮的教學方式有利於研究生各種能力的培養,效果理想。我的《關於工科研究生數學教學方式的一個經驗總結》一文,被遴選在天津數學會工科教學委員會第一屆年會開幕大會上宣讀。
在校園靜僻的一角北新(乙)樓2號那間9平方米的小屋裡,我居住了整整29年,這裡的一切使我眷戀和懷念。校園與北運河中間有一片稻田和菜地,春夏時可以聽到布穀鳥的聲聲歡叫。清晨,我走在北運河畔桃花堤上,倍感到了春天的氣息,旭日東升,春光明媚。回到校園踏進教室,迎面是研究生充滿青春活力的臉孔和探求知識的目光。我又好似走進了一個“桃園”,這裡需要我剪枝、澆水、耕耘,付出艱辛的勞動。是的,春風吹拂大地,桃林春早,人們早已勤奮地耕耘了。
春雨傾情地滋潤大地,綠意盎然。桃李園中,多少辛勤的耕耘者,以他們執著的追求、無私奉獻的品格和“潤物細無聲”的風範,把愛的雨露播撒在學生的心田。精彩授課,循循善誘,悉心關懷,育人至上。
桃林春早。
我願永遠是一個勤樸的園丁!
布穀聲聲,催人奮進
布穀鳥又叫了。
這是在1978年的春天,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科學的春天來到了,和煦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大地震已經過去兩年,但我家仍住在地震棚里,它位於校園靜僻的一角,瀕臨北運河。每當清晨,東方剛剛露出魚肚白,我坐在小圓桌旁備課、寫作的時候,不時聽到窗外“布穀、布穀”悅耳的叫聲,倍感精神振奮,似乎好久沒聽到布穀鳥的叫聲了。在我印象里,布穀鳥的叫聲就意味著耕耘、勤奮。小時候在廣東農村故鄉,每當春天插秧忙的時節,就可以聽到田野裡布穀鳥的聲聲歡叫,勤勞的人們在田間耕作,我們這些小學生就唱著歌兒:布穀聲聲,田裡水飄飄,我們大夥兒從早到晚,彎背插秧苗。
和為貴,和則興。這一年大家都在努力補課,加緊進修,要把“文革十年”失去的光陰搶回來。化工系部分老師自發組成一個講座班,要我講授《數學物理方法》。一天,我正在撰寫講稿,出版社的兩位編輯(其中一位是林子元先生)來了,他們是來約稿的。我答應寫一部代數方面的書,這就是後來出版的我的第一部著作《代數概要與習題(附題解)》。要講“講座”,又要準備5月份即將入學的文革后重新招生的首屆學生77級的課程,還要寫書,我決心奮力加鞭,以便如期儘快的出書。
寫作是艱苦的。夏天,地震棚里酷熱難熬,但我懂得沒有辛勤的勞動,就不會有豐碩的收穫。“布穀聲聲,田裡水飄飄……從早到晚,彎背插秧苗”,我耳邊常常迴響著布穀鳥的叫聲:“布穀,布穀”,這催促和激勵我勤奮寫作。經過一年的艱苦努力,總共68萬字的《代數概要與習題(附題解)》完稿了。1982年出版后全國暢銷,僅隔半年又再次重印,出版社內部評好書被評為二等獎。後來我又完成了幾部書稿和譯稿(俄)。
五月,校園裡充滿著青春的氣息,新同學入學了。我主動地多接近學生,了解學生,注意因材施教。上午講課,下午輔導答疑,晚上備課或寫作。我身體不好,上課時曾兩次病在講台上。九月的那次,患部出血較多,大夫前來注射止血針后,在教室隔壁的實驗室躺了兩個小時,然後學生用鋪板將我抬回地震棚。我住院了,動了手術,一個月後出院,又投入到緊張的教學中。
我難以忘懷1978年,這一年是我來校任教的第20個年頭。正是這一年,我曾經在地震棚里流汗,撰寫68萬字的我的第一部著作;這一年,我曾頑強拼搏,兩次血染講台,住了醫院。也是在這一年,我的教學生涯有了新的起點,在這以後的20年裡,我除了講授本科生的4門數學課程外,還講授了《測度論》、《積分方程》等8門研究生課程,在研究生教學這塊園地里默默地耕耘。
“布穀聲聲,田裡水飄飄……從早到晚,彎背插秧苗”。我不會忘記小時候常唱的這首歌,也不會忘記北運河畔傳來的布穀鳥的叫聲:“布穀、布穀”,它呼喚人們耕耘,勤奮耕耘!
布穀聲聲,催人奮進!
美麗的旋律——聽蘆花汀上的歌聲隨想
一天,我從南開大學騎自行車回家,路過西沽時,聽到園內傳來嘹亮的歌聲,我情不自禁地停車傾聽:
“朝霞染湖水,雪山倒影映藍天,啊呀嘞,黃昏煙波里,戰士歸來魚滿船。哎,魚呀魚滿船。牛羊肥來瓜果鮮,紅花如火遍草原……”
這是老歌《邊疆處處賽江南》。騎車幾十里已經很累了,但是聽著聽著,疲勞頓時減輕繼而完全消失了。接著聽下去,眼前呈現出了“渠水滾滾流,紅旗飄出綠浪翻,機車飛奔煙塵卷,棉似海來糧如山”的賽過江南的邊疆景色。我被歌聲感動了,我把歌聲帶回了家。
第二天,我從奧園騎車來西沽尋歌,聽歌。果然,到西門時,就聽到《洪湖水,浪打浪》的歌聲。我朝著傳來歌聲的地方走去,小橋流水,曲徑通幽,蘆葦叢叢,綠樹掩映。就在這塊生態濕地蘆花汀上古樸雅緻的木質亭子里,一群人正在高歌。我坐在附近小木橋上,靜靜地聽著。《毛主席來到咱農莊》、《珊瑚頌》、《我的祖國》……這些為大眾喜愛而又熟悉的歌聲在蘆花汀上空飄蕩,歌聲優美動聽。歌者、伴奏和指揮者,各個都精神飽滿,怡然自樂,完全沉浸在美的旋律里。合唱《邊疆處處賽江南》時,隨著歡快的激情洋溢的歌聲,一些女同志盡情地跳起來了,響起一陣叫好聲。指揮告訴我,他們大都是已經退休的老人,愛好音樂,喜歡這些老歌,前來這裡唱歌已經兩年了,自娛自樂,具群眾性。南邊一個亭子里也有一個合唱團在歌唱,傳來《四渡赤水出奇兵》、《過雪山草地》等雄偉動聽的歌聲。
音樂的魅力、生活的和美使這些老人們堅持每天在這裡唱歌,樂此不疲,我深感他們是那麼執著!音樂是有“效應”的,你看,他們個個都神采奕奕,而且他們的歌聲也給人們帶來愉快。蘆花汀上嘹亮的歌聲給風景秀麗的西沽增添了濃郁的文化特色和音樂氛圍,更顯生氣勃勃。更有意義的,他們是在弘揚高雅的音樂,傳承優秀的中華文化,歌頌和美的生活。
筆者酷愛音樂,合唱團唱的約50首老歌我大體都唱過、熟悉。上世紀50年代初,在廣東故鄉讀中學時,我就是校歌詠隊的隊員。清晨,在操場草地上唱歌,合唱《解放區的天使明朗的天》、《團結就是力量》、《歌唱祖國》等歌曲。年輕時喜歡唱歌和小提琴,而今蘆花汀上的歌聲有一種吸引力和感染力,我喜歡來此散步和聽歌。
歌唱、音樂能陶冶人的身心,凈化心靈;能啟迪智慧,催人奮進,去追求理想和美好;能使人們更具激情、想象力和團隊精神。讓歌聲、美麗的旋律來娛樂身心,陶冶情操。頌揚和平、和諧、和美的生活,歌唱我們繁榮昌盛的偉大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