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長地久

漢語詞語

天長地久,漢語詞語,讀作tiān cháng dì jiǔ,形容詞,是天地的存在最為長久。用以比喻情感、友誼等與天地共存,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七章。

引證釋義


原指天地存在的久遠。
《老子》:“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後用以形容時間悠久。
漢·張衡《思玄賦》:“天長地久嵗不留,俟河之清祗懷憂。”
唐·白居易《長恨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絶期。”
郭沫若《王昭君》第一幕:“可憐她們伶仃的母女又不得不天長地久地永遠分離。”亦作“天地長久”。
元·宮天挺《范張雞黍》第三折:“此一去不回頭,好教我這煩惱越感的天地長久。”

出處


《天長地久》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七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翻譯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因此只有無私才能成就他的自身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