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耿

革命烈士

陳耿(1905~1933),原名浩源,號硬石,福建崇安縣(武夷山市)程家洲人。革命烈士。父親是位鄉村醫生,四鄉行醫,治病救人。舊社會的農村,經濟蕭條,農民欠租借債,食不果腹,生了病即使請得起醫生,也買不起葯,不到危急關頭,輕易不請醫生診治。陳耿自幼常隨父親外出行醫,耳聞目睹了農民的疾苦,思想上埋下了為民濟困的基礎。

人物生平


早年在城村私塾讀書,後到黃土的新學堂學習。“五四”運動時,就讀於崇安高等小學。民國13年(1924)投奔到革命的中心廣州,在國民革命軍駐廣東某部任排長。民國16年(1927)9月,陳耿加入崇安縣農民協會,擔任宣傳委員,開始從事農民運動。10月初,陳耿由徐履峻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后被崇安縣政府逮捕。陳耿出獄后,建立秘密的“民眾會”組織,領導農民為自身的利益而鬥爭。年底,建立中共程家洲支部,這是閩北最早的農村黨支部之一。民國17年(1928)4月,陳耿被選為中共崇安縣委組織委員,成為中共崇安黨組織和閩北農民運動領導核心的成員。民國17年9月28日,參加閩北農民第一次暴動11月,在中共福建省委特派員楊峻德的指導下,陳耿主持召開了中共崇安縣委會議,決定進行第二次武裝暴動。民國18年(1929)1月29日,陳耿在上梅鄉下屯村舉行武裝起義大會,下令當眾處決唐錫貫和楊守紀,血祭死難先烈徐履峻。陳耿被推為民眾局總指揮,第二次上梅暴動終於成功。由陳耿率領的起義部隊雖然在2月13日攻打五夫時受挫,損失慘重,但由於接受了教訓,自同年6月以後,在他的領導下,逐步形成了崇安東部的上梅、西部的吳三地、崇浦交界的黃龍岩以及江西鉛山石壠地區的武裝割據,奠定了閩北革命根據地的堅實基礎。這年10月,由民眾隊改編的中國工農紅軍五十五團在北鄉黃龍岩正式成立,陳耿任團長。全團轄3個營9個連及團部直屬特務連,共500餘人。並在嶺陽村小溪坪建立兵工廠,開始生產土槍和錫彈頭子彈,還生產快槍,稱“嶺陽造”,這家兵工廠遂成為閩浙贛地區最早的紅色兵工廠。
民國19年(1930)5月1日崇安縣蘇維埃政府成立時,陳耿被選為蘇維埃執行委員、軍事委員會主席。8月1日,陳耿組建新的紅軍教導團,併兼任團長。9月,陳耿代表閩北蘇區前往上海參加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中央準備委員會成立大會。返回時,閩北黨組織已奉命歸入贛東北省委領導。崇安的紅軍五十五團和教導團也於10月初開赴贛東北蘇區,編入紅十軍。陳耿奉命留在贛東北,歷任紅十軍第八十二團參謀長、仲發學校軍事部長和中國工農紅軍大學第五分校教導員之職。民國21年(1932)冬,閩浙贛省軍區成立,陳耿任軍區武裝部第一科科長。民國21年(1932)陳耿被誣指為“改組派”。民國22年(1933)9月遭到逮捕殺害,時年僅28歲。1965年平反昭雪,追認為革命烈士。

人物事迹


1924年秋,陳耿畢業於縣高等小學。就學期間,在新文化新思想的薰陶下,陳耿思想激進、視野開闊了!他不但體會到農民的疾苦,也看到了社會的黑暗。為追求真理,追求進步,他請求父親允許他繼續升學,但父親卻希望他繼承家業,便匆促為他辦了婚事,想給這匹小馬駒套上籠頭。陳耿按照父親的意願完了婚。次年春,父親給陳耿六七十塊銀元,叫他到外鄉收購茶葉。陳耿一聲不吭,告別父母妻子上了路,卻一口氣跑到當時的革命中心的廣州,進了軍事學校,之後被分配到國民革命軍某部當了排長。
舊社會,尤其是戰亂年代,“腰橫皮帶戴大蓋”的軍官,無疑是要想陞官發財快者的最佳選擇。但陳耿顯然不是這種人,他選擇從軍的道路,為的是救國救民。他認為,廣州是國民革命的中心,國民革命的目的是實行三民主義;他謀求成為革命軍的一員,是想在軍中施展自己的才幹,給黑暗的中國帶來光明。不久,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使他對國民革命軍失去了信心。他決定棄官為民,另找出路。
1927年8月,陳耿回到家鄉崇安縣城,住在同學家裡。思想茫茫然的他,認識曾任福建《國民日報》編輯的衷志純和時任高等小學教員的徐履峻。這兩人與眾不同,都是大學生,都是共產黨員。在和他們的頻繁接觸中,陳耿不但獲得了馬克思主義真理,確立了為共產主義奮鬥的目標,也獲得了充分展示革命才幹的廣闊舞台。
大革命失敗后,崇安的農民運動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壓制,土豪劣紳組織的假農會活動十分猖獗。一幫為地主豪紳賣命的爪牙,在政治上攻擊農民運動,造謠污衊,極盡其能事;經濟上欺壓農民,罪行累累。為點燃革命烈火,新成立的中共崇安特別支部,決定以揭露假農會為突破口,發動農民同反動勢力開展鬥爭。陳耿就是在鬥爭進入白熱化階段時,接受特支分配的任務到縣農會工作,並任縣農會宣傳委員。
陳耿為人耿直,嫉惡如仇,且談吐極有條理,擅長做宣傳鼓動工作。他到縣農會後,從調查著手,向農民群眾揭露假農會的反動面目,號召大家團結起來維護自身權益,同土豪劣紳進行鬥爭。在崇安特支和陳耿的努力下,廣大農民認清了假農會的本質,反抗的情緒日益高漲。10月上旬,蔡廷鍇率部由江西進入崇安。這支在北伐戰爭中屢建戰功的部隊,具有支持革命的傾向性。特別支部迅速作出決定,利用蔡部進入崇安的有利時機,向反動勢力發動一次大規模的衝擊。
1927年10月10日,崇安四鄉的2000多名農民,一大早就趕到縣城參加縣農會召開的大會。陳耿首先在大會上曆數土豪劣紳欺壓農民的罪狀,揭露土豪劣紳指使爪牙盜宰農民耕牛的卑劣行徑;接著各鄉代表紛紛發言,矛頭一齊對準土豪劣紳。全場群情激憤,爆發出一片“取消苛捐雜稅”和“懲辦土豪劣紳”的呼聲。會後,在陳耿的帶領下,各鄉農民高舉紅旗,手執鋤頭、木棍、鳥銃,上街遊行示威,並憤怒地搗毀了土豪劣紳的宅院。黨領導的崇安農民運動,由此進入了武裝奪取政權的新階段。
隨著農民運動的深入開展,革命風暴愈刮愈猛,反動派的鎮壓也更加嚴厲。1927年10月11日,蔡廷鍇率部離開崇安。崇安國民黨當局便以“行動激烈,形跡可疑”的罪名,將陳耿和縣農民主席投入了監獄。為了營救陳耿等,崇安黨組織和反動當局展開了一場激烈的鬥爭:在監外,大力進行營救活動,一面發動農民不斷到縣衙門示威請願,要求放人;一面請縣農會另一委員上省城控告,同時請留省學生廣為聲援。在監內,面對兇惡的審訊官,陳耿義正辭嚴,既為自己也為農民們的行為辯護,使審訊官無懈可擊,奈何不得。1個多月後,反動當局在各方面的壓力下,理屈詞窮,不得不將陳耿和縣農會主席釋放。這次鬥爭勝利,極大地鼓舞了農民群眾革命鬥爭的積極性。而陳耿也經受了考驗,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8年初,陳耿根據黨組織將工作中心轉移到農村的決定,回到老家程洲村開闢革命陣地。他利用夜校宣傳革命道理,動員農民加入民眾會;並在民眾會中培養骨幹,發展學員。經過一年的努力,中共程家洲支部成立起來,民眾會亦進一步壯大,領導農民開展抗租抗捐鬥爭。
這期間,中共崇安特支已擴大為崇安縣委。在第一次改選縣委時,陳耿即被選為縣委組織委員。在縣委討論研究崇安革命形勢時,陳耿總是積極獻計獻策,主張發展農民運動,建立農民武裝,開展武裝奪取政權的鬥爭。6月,縣委部署了“七一”暴動計劃。陳耿在程洲村以“防匪”為名,組織農民練武,購置槍支、鳥銃、梭標、火刀等武器,還自己研製地雷,積極做好暴動的準備。不久縣委又派陳耿到力量比較薄弱的北鄉,發動農民暴動。陳耿到北鄉后,努力團結當地學員群眾,落實暴動計劃,全力推動暴動進程。9月28日,徐履峻在東鄉的上梅,率領農民首先打響了閩北農民暴動的第一槍;按照計劃,陳耿亦在北鄉領導了農民暴動。東、北兩地互相呼應,百里之內頓時掀起了革命風暴。
以上梅為中心的農民暴動,迅速摧毀了這一地區的反動政權。國民黨反動派極為恐慌。地方軍閥盧興邦慌忙派遣一個團軍隊,開進暴動區域,實行血腥鎮壓,捕殺共產黨員,搗毀農民組織。在此嚴重時刻,陳耿毅然挑起革命重擔。他不顧個人安危,四處串聯黨員,和大家一起分析形勢,鼓勵大家樹立革命必勝的信念,繼續積蓄力量,準備再戰。他還針對農民中存在“打土豪吃飯”的思想,啟發農民認清自己受剝削受壓迫的根源,為謀求自身的解放積極鬥爭。就在陳耿四處串聯時,中共福建省委派出的特派員來到了崇安,並帶來了省委必須堅持革命鬥爭的指示。崇安縣委也進行了改組,選舉產生了以陳耿為書記的新縣委。從此,陳耿擔負起領導崇安革命鬥爭的重任。
1928年12月15日,新縣委在燕子岩召開會議。陳耿在會上總結了第一次暴動的經驗和失敗教訓,指出了再次舉行武裝暴動的有利條件,提出了建立民眾隊武裝作為暴動骨幹力量等建議。在他的引導下,會議最後作出了再次舉行武裝暴動的決議;與會者還飲了雞血酒,發出了“生同生,死同死”的莊嚴誓言。
1928年12月23日,武裝暴動的槍聲再次在東鄉打響。這次暴動首選的攻擊目標,是當地民憤最大的惡霸唐貫。當陳耿按照預定的部署帶領民眾隊沖入唐家時,這個惡貫滿盈的傢伙竟全無覺察,俯首被擒。1929年1月20日,陳耿復率數百民眾隊員攻打首陽村,又捕獲參加圍捕共產黨員的反動分子20餘人。民眾隊連戰連捷的消息不脛而走,四鄉農民聞訊自覺拿起刀槍,加入暴動行列。為製造更大的革命聲勢,1月29日,陳耿在下屯召開武裝起義大會,處決了罪大惡極的反動分子,為勞苦大眾伸張了正義。
在陳耿再次打響武裝暴動的槍聲時,崇安西、北各鄉的民眾隊,也舉起了革命紅旗。全縣數以萬計的農民攻村占鎮,聲威遍及崇安及浦城、崇安、建陽三縣結合部的廣大地區。不久,民眾隊攻打五尖鎮失利。陳耿鑒於第一次暴動失敗的教訓,及時將民眾隊撤出鄉村,利用深山溝壑,開展游擊戰爭。同年春夏之間,縣委成立紅軍局,決定將分散於各地的16支民眾隊整編成紅軍。由於決策正確,各地游擊區在鬥爭中鞏固、擴大,民眾隊亦順利地進行了整編。10月,閩北第一支革命武裝——中國工農紅軍第五十五團,在暴風雨中誕生,陳耿又成為閩北紅軍的第一任領導人。
崇安位於福建最北部,與江西的廣豐、鉛山接壤。歷史上三地群眾往來密切,商貿交流頻繁。
陳耿當選為縣委書記后,中共福建省委指示崇安縣委向贛東北發展。據此指示,1929年初,陳耿親率一支民眾隊,越過分水關到鉛山南部山區宣傳群眾,用崇安農民組織起來進行革命鬥爭的事例,激勵當地農民。他還指揮民眾隊殲滅了烏石鹽勇10餘人,為民眾除去了一大禍害。之後,他又派遣民眾隊400餘人,深入到桃樹坪、炭坪、山前等地,發展民眾會組織,開展打土豪除惡霸鬥爭,再次把革命火種播向鉛南地區,鉛南東坑村的農民運動迅速發展起來。為配合當地農民運動的進一步發展,陳耿再次率領民眾隊越過分水關,深入到東坑四周的王村、石壟、烏石、車盤、峨嵋板等地,宣傳發動群眾,打擊反動勢力,為東坑民眾會的活動掃除障礙。
鉛南東坑農民暴動的時機日趨成熟,革命烈火一觸即發。1929年6月14日,東坑的民眾隊在篁村,打響了打土豪的第一槍。民眾隊到達東坑與當地的民眾隊匯合后,兩支隊伍合併行動,宣布成立革命團為暴動指揮機關,又召開暴動大會,大造革命聲勢,開展抗租抗捐鬥爭。之後,這支隊伍打石壟,攻楊村,奔襲塗家,佔領紫溪,到處點燃起革命烈火,直至建立起蘇維埃政權。陳耿領導的崇安縣委,開創了閩贛邊區人民鬥爭的新篇章。
在新的形勢下,陳耿領導的崇安革命鬥爭形勢發展迅猛:紅五十五團已由500餘人發展到1200多人,活動區域也由崇安東北部擴大到鉛山、上饒、廣豐、浦城、松溪、建陽邊境的廣大地區,不久鄉村還建立了革命委員會。1930年2月,根據中共福建省委的決定成立閩北特委統一領導閩北革命鬥爭。為此,中共閩北特委決定在崇安建立閩北革命的樣板,要求崇安縣委加速蘇維埃政權建設的步伐。3月,陳耿領導崇安縣委進行全面部署,於是圍繞蘇維埃政權建設這個中心,全縣(除縣城及南部的一些村鎮外)開始自下而上地建立區、鄉蘇維埃政府,較早建立政權的區、鄉還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武夷山南北到處掀起了建設和保衛紅色政權的熱潮。1930年5月1日,崇安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上梅召開,標誌20多萬人口的閩北第一個革命政權——崇安縣蘇維埃政府誕生,閩北革命根據地開始形成。
在閩北革命根據地逐步擴大,閩北紅軍迅速發展(蘇維埃政府建立后兩個月即發展到2個團2400多人)之際,由於閩北和贛東北兩塊革命根據地合併,閩北紅軍被調往贛東北參加紅十軍的組編。陳耿也調任紅十軍第八十二團參謀長,從此離開了他生於此,長於此,戰鬥於此的家鄉。
任第八十二團參謀長職期間,陳耿多次參與指揮作戰,率領部隊在粉碎國民黨軍“圍剿”鬥爭中,屢立戰功,他本人也贏得全團指戰員的敬佩。他還特別注重做好紅十軍中閩北籍戰士的思想工作,教育自己的部下注重革命團結,珍惜閩贛邊區人民合作鬥爭的友誼,為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目標攜手共進。在擔任中共贛東北省委培養基層幹部的學校——仲發學校軍事部長期間,他親自給學員上課,傳授軍事知識,為提高學員的軍事素質作出努力。之後,他又調任中國工農紅軍大學第五分校教導員、閩浙贛省軍區武裝部第一科科長(主管地方軍事教育工作)。他工作勤奮,把自己對黨對革命的一片赤誠,傾注于軍校教學和地方軍事教育工作上。
1933年9月,王明“左”傾冒險主義惡性發展,導致肅反擴大化的錯誤,陳耿被冤殺,時年2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