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鷸蚌相爭的結果 展開

鷸蚌相爭

1983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出品電影

鷸蚌相爭,胡進慶導演的電影。影片根據《國策·燕策二》中“鷸蚌相持”的寓言改編。影片突破了剪刻技法,採用水墨拉毛風格,制出鷸有毛茸茸的感覺,一寸長的脖子上裝有36個薄型關節,活動自如。該影片獲南斯拉夫第六屆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特別獎、南斯拉夫國際青少年電影中心動畫片特別獎和加拿大第七屆渥太華國際動畫電影節特別獎。

故事內容


鷸蚌相爭[電影]
鷸蚌相爭[電影]
取材於傳統寓言故事:鷸鳥和翠鳥在河邊爭奪一條大魚。漁翁發現后,用魚叉刺去,沒有擊中。鷸鳥趁機搶走大魚,逃之夭夭。一隻河蚌敞開胸懷在沙灘上曬太陽。翠鳥又啄到一條泥鰍,泥鰍掙扎滑落,正好掉在河蚌身上被夾住了,翠鳥想從河蚌殼裡奪回泥鰍,鷸鳥又飛來趕走翠鳥,欲與河蚌爭奪泥鰍。於是,鷸鳥與河蚌在沙灘上進行了一場智慧與心理的爭鬥。雖然泥鰍被鷸鳥吞下肚子,但是它的一條腿被河蚌夾傷了。雙方都不肯善罷甘休,鬥爭又繼續下去。鷸鳥佯裝打盹,河蚌慢慢張開兩殼,伺機進攻。鷸鳥出其不意猛然回頭啄去,早有準備的河蚌立刻合攏,把鷸鳥的長喙死死夾住。這時,早已守候在蘆葦中的漁翁趁機把它們一起捕獲。該片是一部水墨剪紙動畫片,而且全片沒有語言台詞,基本屬於默片,全部是依靠人物的表情動作來敘述故事的,在水墨畫的基礎上採用了剪紙的技巧,使得人物表情動作更加豐富多彩,將這個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活靈活現的展示了出來。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共33卷,約12萬字。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遊說之辭的彙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佔有重要地位。

曾獲獎項


本片於1984年獲第四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
文化部1983年優秀影片獎。
第三十四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短片銀熊獎
南斯拉夫第六屆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特別獎。
加拿大多倫多國際動畫電影節特別獎。

劇情簡介


描述鷸蚌原是好朋友,老漁翁幾次都沒有捉到它們,後來它倆為了一條魚爭吵翻了,鷸啄住了蚌,蚌夾住鷸,各不相讓,老漁翁因而捉住了鷸和蚌。整個影片墨韻清新優美,洋溢著詩情畫意,既富於哲理又具有中國藝術特色。 1984年該影片獲第三十四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短片銀熊獎,評委評論這部影片時說:“這部影片之所以能夠獲獎,是因為它出類拔萃地成功。

角色介紹


漁夫
演員 ---
配音 ---
鷸蚌相爭
鷸蚌相爭
在江上打漁的漁夫。
● 蚌
● 演員 ---
● 配音 ---
鷸蚌相爭
鷸蚌相爭
江邊喜歡吃魚的河蚌,與鷸鳥相爭,最後被漁夫捉住。
● 鷸鳥
● 演員 ---
● 配音 ---
● 喜歡搶奪別人食物的水鳥,在和河蚌的爭鬥中被漁夫捉住。
鷸蚌相爭
鷸蚌相爭

主創人員


演員表
角色備註
漁夫在江邊以打漁為生的漁民
職員表
出品人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導演胡進慶
編劇顧漢昌,墨犢

幕後製作


中國水墨動畫片自誕生以來在世界影壇上享有盛譽,國內外觀剪紙畫·鷸蚌相爭眾都殷切希望能夠多拍一些這樣的影片。但是,攝製一部水墨動畫片很不容易,成本高,費工費時,製作工藝複雜,因此不能滿足觀眾的需求。用剪紙片的攝製方法拍出水墨藝術的效果,胡進慶思考到了這個問題。他首先試用在毛邊紙上畫顏色,使之產生國畫的濃淡、暈化的韻味,然後沿著輪廓邊緣撕下來,再組裝成型。這就是剪紙片的拉毛新工藝。
這種方法製作出來的人物有強烈的質感和墨象之美,這在剪紙製作工藝上是個創舉,它為剪紙片的風格樣式開拓了新的前景。
《鷸蚌相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中誕生的。

原聲音樂


動畫音樂
作曲殷時俊
演奏上海樂團交響樂隊
指揮宋光海

製作發行


播放時間播放欄目播放平台
2009年新中國動畫精品展播央視少兒頻道
2010年童心回放央視少兒頻道

影片評價


《鵡蚌相爭》這部水墨剪紙片以它濃郁的民族風格,細膩、妙趣橫蚌·山水生的動作,含蓄的哲理,給觀眾以清新、淡雅、雋永、別緻的藝術享受。(何郁文)
隨著《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牧笛》、《鷸蚌相爭》等動畫片的誕生,吸收了水墨、摺紙、剪紙等傳統技藝的中國動畫逐漸顯示出中國風格,也因此被稱為“中國學派”,在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創造了中國民族動畫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