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糕
麥糕
麥糕,江浙地區對饅頭的叫法,外形與製作方法都與饅頭相似。是浙江一種傳統特色地方小吃,常見於浙東(寧波、台州)等地區,其中象山縣定塘鎮大塘地區的麥糕較有名。不添加輔料的白麥糕的口味與饅頭也很相似。但是添加了艾草的青麥糕、紅糖的糖麥糕等相對於饅頭卻更加香甜酥軟。不同地方的做法也有不同,花色也更多,民間還有在麥糕的製作過程中添加牛奶、煉乳、南瓜等輔料,製作成花色麥糕。
各種顏色的麥糕
(1)、將發酵粉倒入溫水中,攪拌使其混合后靜置10分鐘左右;
(2)、麵粉放入盆中,在麵粉中間挖一個小洞,逐漸的加入發酵粉和溫水的混合物並攪拌麵粉至絮狀;
(3)、和好的面揉光,盆地撒上一層薄薄的乾麵粉,把揉好的麵糰放在盆中,用一塊濕布蓋上,放置溫暖處(30度左右)進行發酵;
(4)、發酵時間以半小時為宜;
(5)、大約1小時后,麵糰發至兩倍大,用手抓起一塊面,內部組織呈蜂窩狀,醒發完成。
麥糕製作大賽
(2)、揉好的面搓成圓柱,用刀等分的切成小塊。
(3)、取一大塊竹板或木板,洗凈后蓋上濕布,將切好的麵糰按列置於板上,放置二十分鐘左右,使其再次發酵變大。
(1)、麥糕一般選擇用蒸籠蒸煮。
(2)、在蒸煮麥糕前首先要進行消毒,將空蒸籠放在沸水上蒸煮3到5分鐘,煮至蒸籠冒熱氣為宜。
(3)、將蒸煮好的麥糕放入蒸籠蒸煮,蒸煮一般20到25分鐘后即可食用。
(4)、蒸煮過程中切忌中途打開蒸籠蓋查看,以免籠內熱氣流出破壞麥糕蒸煮流程。
“滅蝗將軍”劉猛
“滅蝗將軍”劉猛
後來,被他吃掉蝗蟲的地方因為沒了蟲害,莊稼都得到了豐收,而小劉猛卻因為吃蝗蟲太多而中毒致死。農戶感激他滅蝗有功,遂在當地建廟宇供奉其神像,年年進貢香火。大塘有一農民曾在“三北”打工,聽聞“滅蝗將軍”非常靈驗,為保家鄉五穀豐登、蟲害不侵,便在一天夜裡偷偷潛入廟中將“滅蝗將軍”神像盜出,用麻袋裝裹運回大塘鎮潮廟中供奉,據傳神像運回大塘那天剛好是農曆五月廿七,於是在大塘,“五月廿七”就成了“滅蝗將軍”劉猛的誕辰日。大塘民眾為了紀念“滅蝗將軍”劉猛為民除害和“十八先賢”開墾圍塘的功績,祈禱風調雨順、不受蟲災,在每年的五月廿六到五月廿八都會開展隆重的廟會活動。
“十八先賢”
十八仙賢
里塘岸竣工后,又過了15年,“十八先賢”及其後人在塘岸外,又圍起了從逸口山到礁橫的新塘,先後歷時20餘載,終於在農曆五月二十七這一天海堤龍口合攏,圍出了1.5萬餘畝平田。從此大塘也從一塊鹽鹼地變成了風水寶地,為了慶祝這一天,各家各戶紛紛做麥糕以表喜慶。為紀念十八先賢,大塘群眾在每年農曆五月廿七都自發舉行廟會。
農曆“五月廿七”是象山縣大塘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到此時,大塘人都會舉行舞龍獅、游車燈、做麥糕、看社戲等各種活動,並宴請親朋好友,藉以緬懷先祖功績,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麥糕“新鮮”出籠
為紀念十八先賢,大塘群眾在每年農曆五月廿七都自發舉行廟會。
大塘廟會期間,大塘人家家戶戶都會發麥糕、包粽子,故又稱“麥糕會”,同時,每戶人家都會殺雞宰鴨置辦豐盛的酒席宴請鄉鄰。由於大塘廟會以滅蝗將軍劉猛為主要祭祀神,所以也稱“蚱蜢會”。
大塘麥糕節
2011年農曆五月廿七日清晨,大塘鎮潮廟(俗稱“紅廟”)前早就擠滿了人群,鞭炮聲、鑼鼓聲此起彼伏。“十八先賢”和“蚱蜢將軍”造像從大塘鎮潮廟出發,行遍全島12個自然村,所到之處,村民都虔誠迎接,同時為大家準備茶水糕點,消渴解飢。照例,在各村都要進行舞龍獅、游車燈,村民興高采烈地在龍燈下鑽過,希求沾一點喜氣、得一份吉祥,現場歡快而熱鬧。
生活越來越紅火,但不變的是淳樸,是感恩。如今的大塘廟會,透著濃郁獨特的民俗風情,不僅僅是祭奠先祖的活動,還成為大塘人歡聚、會友、慶祝豐收的大舞台。
2011年定塘鎮以“唱響昔日紅歌,品游魅力定塘”為主題,以“民宿—民食—民游”為主線,借力大塘“五月廿七”民俗文化節,通過舉辦定塘鄉村一日游、露天文藝晚會、第二屆大塘麥糕比賽、大塘廟會行會等活動,向外展現定塘的優美環境和淳樸民風,打響“文化定塘、生態定塘、魅力定塘”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