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福山

山東省萊蕪市的旅遊景點

萬福山又名望夫山,在萊城東北25里處。世傳有一個叫田英的少婦因丈夫久役不歸,登山而望之久化為山,故名望夫山。山上的戍婦石,周長15米,高7.5米。這裡峰巒層疊,山勢峭絕,溪流縱橫,樹木蒼翠。戌婦峰峭壁突兀,巨石屹立,直插雲天。石上頂端,有一腳印,相傳為泰山奶奶看到戍婦石長得太快,有欺泰之勢,便用力踏了一腳,此石遂從此停止長高。

來源


萬福山之所以聞名,不僅因它的獨特的山勢和迷人的風光,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
萬福山山頂有一天然巨石,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婦女,其夫服役日久未歸,她便整日登高遠望。天長日久,婦人化作一塊石頭。後人為感念她的忠貞,故將石頭稱為望夫石,山稱望夫山。每年農曆四月初八為望夫山廟會,廟會之日,遊人如織。由於傳說的流傳廣泛,如今望夫山的名字早已流傳在外,但地圖上標為萬福山,到底是萬福山還是望夫山?

古文記載


萊蕪現存的歷代縣誌都有關於望夫山的記載,明嘉靖《萊蕪縣誌》載:“望夫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世傳戍婦以夫久役不歸,登望之,久立,化為石。”
但清康熙《萊蕪縣誌》載:“望夫山,在縣東北三十里,高十里。巔有石如人,洞壑玲瓏。居民避寇潛藏於此者,多得全活。舊志雲,唐有戍婦,望夫久役不歸,立,化為石,故名。或雲,本名萬福山,俗訛望夫。”“望夫山本名萬福山,俗訛望夫”,果真如此嗎?
清宣統《萊蕪縣誌》載:“冠山,即萬福山,俗訛為望夫山,在縣治東三十里,洞壑玲瓏。漢昭帝元鳳三年正月,山忽洶洶如千人聲,視之有石自立,高丈五尺,四十八圍,三石為足,一石居上,其形如冠。蓋宣帝起於民間之象。山陰有鷹窩崖,層崖削壁,幽險欲絕。”
據載,萬福山在漢代稱冠山。不難猜測,正是因為山形如冠,所以稱冠山,冠,弁冕之總名也(《說文》載),代表著陞官增福,萬福山的名字就是由冠山引申而來。
光緒三十四年《萊蕪縣誌》(稿本)和民國《續修萊蕪縣誌》均在“冠山”條下注云:“即萬福山,俗訛望夫。”《泰安府志》則乾脆說,稱望夫山是“穿鑿附會”。
由此不難看出,我們稱的望夫山,本名應為萬福山,因其山形如冠,曾名冠山,後人稱之為望夫山是訛傳。現在我們知道了,大家所稱的望夫山,真名為萬福山,又名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