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風

走馬風

走馬風,中藥名。為菊科植物六耳鈴Blumea laciniata (Roxb.) DC.的全草。分佈於華南及福建、台灣、貴州、雲南等地。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之功效。常用於傷風感冒,頭風頭痛,風寒濕痹,關節酸痛,跌打損傷,癰腫瘡癤,濕疹,蛇傷。

入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辛、苦,性微溫。

歸經


歸肝、心、脾、腎經。

功效


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主治


傷風感冒,頭風頭痛,風寒濕痹,關節酸痛,跌打損傷,癰腫瘡癤,濕疹,蛇傷。

相關配伍


治癰癤、蜂窩組織炎、丹毒等急性感染:走馬風、千里光、三叉苦各5份,土荊芥(藜科)2份。共研細末,加適量米酒拌成濕粉狀,再加適量凡士林調勻,塗患處。(《全國中草藥彙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收,鮮用或切段,晾乾。

形態特徵


六耳鈴,又名波緣艾納香。粗壯草本,主根肥大,有多數纖維狀根。莖直立,高0.5-1.5米,基部徑約7毫米,多分枝,有條棱,下部被疏柔毛或后脫毛,上部被開展的長柔毛,雜有具柄腺毛,在幼枝和花序軸上的毛更密,節間長3-6厘米。基生葉花期生存,下部葉有長達2-4厘米具狹翅的柄,葉片倒卵狀長圓形或倒卵形,長10-30厘米,寬4-6厘米,基部漸狹,下延成翅,頂端短尖,下半部琴狀分裂,頂裂片大,卵形或卵狀長圓形,側裂片2-3對,三角形至三角狀長圓形,邊緣具不規則的鋸齒或粗齒,上面被糙毛,下面被疏柔毛或后脫毛,中脈在下面凸起,側脈5-7對,網狀脈明顯或有時不明顯;中部葉與下部葉同形,無柄,長6-10厘米,寬2-4厘米,邊緣有不規則的齒刻,有時琴狀淺裂;上部葉極小,不分裂,全緣或有齒刻。頭狀花序多數,徑6-8毫米,排列頂生、疏或密的長圓形的大圓錐花序;花序梗長8-15毫米,被具柄腺毛和長柔毛;總苞圓柱形至鐘形,長約9毫米;總苞片5-6層,帶紫紅色,花后常反折,外層線形,頂端稍鈍,背面被密短柔毛或有時被具柄腺毛,長2-4毫米,中層長圓狀披針形,長4-6毫米,漸尖,邊緣干膜質,內層線形,長約9毫米,背面上部被疏毛;花托扁平至微凸,徑2.5-5毫米,蜂窩狀,窩孔周圍被短柔毛。花黃色;雌花多數,花冠細管狀,長約1毫米,檐部2-3齒裂,裂片無毛;兩性花花冠管狀,約與雌花等長,上部漸寬,檐部5裂,裂片三角形,被疏毛。瘦果圓柱形,長約1毫米,具10條棱,被疏毛。冠毛白色,糙毛狀,長約5毫米,不易脫落。花期10月一翌年5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400-800m的田畦、草地、山坡、林緣及河邊。分佈於華南及福建、台灣、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鑒別


葉片乾燥,皺縮。完整葉片倒卵狀長圓形或倒卵形,有時琴狀羽裂,裂片三角形至三角狀長圓形,先端漸尖,基部下延成長柄,邊緣具不規則的鋸齒或粗齒或全緣。葉面均被短柔毛;中脈在下面凸起;側脈5-7對;網脈明顯或有時不明顯。氣微,味苦微辣。

藥理作用


抑菌和鎮痛作用。

現代應用


臨床用於治療傷風感冒,頭風頭痛,風濕性關節腫痛,跌打損傷,丹毒,濕疹,皮膚癰癤腫痛和蛇咬傷等。

相關論述


1、《廣西民間常用草藥手冊》:“治婦女產後骨痛,頭痛,風濕骨痛,跌打腫痛。”
2、《全國中草藥彙編》:“治濕疹,毒蛇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