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走馬胎的結果 展開

走馬胎

紫金牛科紫金牛屬植物

走馬胎(學名:Ardisiagigantifolia Stapf)是紫金牛科、紫金牛屬植物。大灌木或亞灌木,高約1米,有時達3米,具粗厚的匍匐生根的根莖;直立莖粗壯,直徑約1厘米。葉通常簇生於莖頂端,葉片膜質,橢圓形至倒卵狀披針形,頂端鈍急尖或近漸尖,邊緣具密嚙蝕狀細齒,齒具小尖頭,兩面無毛或僅背面葉脈上被細微柔毛,側脈15-20對或略多,不成邊緣脈;葉柄長2-4厘米,具波狀狹翅。由多個亞傘形花序組成的大型金字塔狀或總狀圓錐花序,長20-35厘米,寬約10厘米或更寬,無毛或被細微柔毛;花梗長1-1.5厘米,花長4-5毫米,花萼僅基部連合;花瓣白色或粉紅色,卵形,長4-5毫米,具疏腺點;雄蕊為花瓣長的2/3,花藥卵形。果球形,直徑約6毫米,紅色,無毛,具縱肋,多少具腺點。花期4-6月,有時2-3月,果期11-12月,有時2-6月。

分佈於中國和越南;在中國分佈於雲南、廣西、廣東、江西、福建,生長於海拔1300米以下的山間疏、密林下,蔭濕的地方。

走馬胎為中國民間常用的跌打葯,中國廣東地區有“兩腳行不開,不離走馬胎”之說,可見其對恢復疲勞,活血、行血等方面的功效,根莖及全株用於祛風補血、活血散瘀、消腫止痛,外敷治癰癤潰爛。亦作獸葯。

形態特徵


走馬胎
走馬胎
通常高1~3米;根粗壯,外皮黃棕色,內皮黃色。葉通常集生於枝頂,互生,紙質,闊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20~45厘米,寬8~20厘米,頂端漸尖,基部漸狹而成一短柄,邊緣有整齊的細鋸齒,背面通常紫紅色,有時淡綠色。春夏開花。圓錐花序頂生,長20~30厘米;花白色或淡紫紅色;萼5裂,裂片近三角形,長約1.5毫米;花冠5深裂,裂片卵狀長圓形,長3~4毫米;雄蕊5枚,著生於花冠裂片的基部並與其對生;子房上位,花柱線形。果球形,成熟時紅色,具細長的柄。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300米以下的山間疏、密林下,蔭濕的地方。走馬胎多野生於溝谷、溪邊或林蔭潮濕地。喜溫暖濕潤、陰涼環境,如烈日直射,植株生長緩慢。忌積水。土壤以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壤土為好。

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和越南;在中國分佈於雲南、廣西、廣東、江西、福建。

主要價值


【採收加工】:全年可采,以秋季采者質佳。挖取根部,除去鬚根及泥土,洗凈,曬乾。
【藥材性狀】:該品呈圓柱形,有分枝,多彎曲,常結節狀或念珠狀腫脹,長20~50厘米或過之,直徑2~4厘米,腫脹處更粗壯,灰褐色或棕褐色,有明顯的皺縮橫紋;皮部可剝離,略厚,用刀刮開皮層,可見血紅色小點;質堅硬,難折斷,斷面不平坦,木質部發達,帶粉質,白色或微帶紅,射線清晰,放射狀排列,髓部小,淡紅色。氣無,味微苦。以根條粗壯、有膨大結節、表面橫皺紋明顯、斷面白色帶粉性、射線清晰者為佳。
【性味和功用】:辛、苦,溫。祛風活血,強壯筋骨,散瘀消腫。用於風濕關節痛,筋骨疼痛,跌打腫痛,產後風癱,半身不遂,慢性潰瘍。用量10~15克;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患處。
中藥材
版本一
走馬胎
走馬胎
【別名】:血楓、山鼠、山豬葯、走馬風
【來源】:為紫金牛科紫金牛屬植物大葉紫金牛ArdisiagigantifoliaStapf,以根葉或全株入葯。秋季採挖根、全株,洗凈切片曬乾。夏季采葉,曬乾。
【性味歸經】:苦、微辛,溫。
【功能主治】:祛風活血,消腫止痛。根: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跌打腫痛;葉:外用治扭傷,癰癤腫毒,慢性潰瘍。
【用法用量】:根0.3~1兩;根、葉外用適量,搗爛外敷,或用干葉研粉撒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版本二
【出處】:出自《生草藥性備要》。
【拼音名】:ZǒuMǎTāi
【別名】:大發葯、走馬風、山鼠、血楓、九絲馬、馬路、山豬葯
【來源】:藥材基源:為紫金牛科植物走馬胎的根及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disiagigantifoliaStapf[A.Pseu-doverticillataMerr.」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挖,洗凈,鮮用,或切片曬乾。
【原形態】:大灌木,高約1-3m。具粗厚的匍匐根莖;莖粗壯,通常無分枝,幼嫩部分被微柔毛。葉通常簇生於莖頂端;葉柄長2-4cm,具波狀狹翅;葉片膜質,橢圓形至倒卵狀披針形,長25-48cm,寬9-17cm,先端鈍急尖或近漸尖,基部楔形,下延至葉柄,邊緣具密嚙蝕狀細齒,齒具小尖頭,背面葉脈上被細微柔毛,具疏眼點,以近邊緣較多,不成邊緣脈。由多個亞傘形花序組成的大型金字塔狀或總狀圓錐花序,長20-35cm,寬約10cm或更寬,每亞傘形花序有花9-15朵;花梗長1-1.5cm;萼片狹三角狀卵形或披外形,長1.5-2mm,被疏微柔毛,具腺點,緣毛不明顯;花瓣白色或粉紅色,卵形,長4-5mm,具疏腺點;雄蕊為花瓣長的2/3,花藥卵形;雌蕊與花瓣幾等長,子房被微柔毛。果球形,直徑約6mm,紅色,具縱脅,多少具腺點。花期4-6月,有時2-3月,果期11-12月,有時2-6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300m以下的山林下陰濕處。
資源分佈:分佈於江西、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根呈不規則圓柱形,略呈串珠狀膨大,長短不一,直徑1.5-4cm。表面灰褐色或帶暗紫色,具縱溝紋,習稱蛤蟆皮皺紋,皮部易剝落,厚約2mm。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麵皮部淡紅色,有紫紅色小點,木部黃白色,可見細密放射狀菊花紋。商品常切成斜片,厚約2mm。氣微,味淡,略辛。
相以質干硬、色紅者為佳。
顯微鑒別:根橫切面:木栓層由數列栓細胞組成。皮層寬廣,細胞類圓形,排列疏鬆;內皮層細胞凱氏帶明顯。韌皮部狹窄,初生木質部6原型。
【性味】:苦;微信;性溫
【功能主治】:祛風濕;活血止痛;化毒生肌。主風濕痹痛;產後血瘀;癰疽潰瘍;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鮮品30-60g;或浸酒。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各家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祛風痰,除酒病。治走馬風。
2.《本草綱目拾遺》:研粉敷癰疽,長肌化毒,收口。
3.《本草求原》:壯筋骨,益勞倦。
4.《嶺南採藥錄》:理跌打傷,止痛,治四肢疼痛,俱水煎服。
5.《陸川本草》:祛風濕。治風濕骨痛,風癱鶴膝。
6.《廣西中藥志》:活血行血。治產後血瘀。
【摘錄】:《中華本草
版本三
【藥材名】:走馬胎
【英文名】:GiantleafArdisiaRhizome
【拉丁名】:RhizomaArdisiaeGigantifoliae
【別名】:大發葯,走馬風,山鼠,血楓,山豬葯
【名稱考證】:走馬胎(《生草藥性備要》),大發葯(《陸川本草》)、走馬風(《廣西中藥志》)、山鼠、血楓(《廣西中草藥》)、山豬葯(海南島)。
【科目來源】:紫金牛科植物
【藥用部位】:走馬胎的根莖。
【性味歸經】:辛,溫。①《生草藥性備要》:“味劫辛,性溫。”②《嶺南採藥錄》:“味辛,性溫。”③《陸川本草》:“甘,平。”入肝、脾、腎經。
【功效分類】:祛風濕葯,祛風濕強筋骨葯
【功效主治】:祛風濕,壯筋骨,活血祛瘀。治風濕筋骨疼痛,跌打損傷,產後血瘀,癰疽潰瘍。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或浸酒。外用:研末調敷。
【資源分佈】:分佈廣西、廣東、江西、福建等地。
【藥材鑒定】:乾燥根莖呈圓柱形,常膨大呈念珠狀,徑1.5~4厘米,表面灰褐色至暗紫色,有縱向溝紋,皮部易剝離,厚約2毫米。質堅硬,斷麵皮部淡紫紅色,有紫色小窩點,木部白色。加工的切片,斜切呈長橢圓形,厚約2毫米,皮部與木部分離,木射線清晰。有時摻入莖基部的切片,中央有淡紅紫色的髓部。以乾燥、念珠狀、皮色紫褐多皺縮、斷面有菊花紋者為佳。
【古籍考證】:出自《生草藥性備要》。《綱目拾遺》:“走馬胎,出粵東龍門縣南周山中,山大數百里,多低槽、深峻岩穴,皆藏虎豹,葯產虎穴,形如柴根,干者內白,嗅之清香,研之膩細如粉,噴座幽香,頗甜靜襲人。”
【原生形態】:走馬胎,又名:走馬藤、大葉紫金牛。常綠小灌木。根莖呈念珠狀,膨大,粗壯。葉通常集於枝端,紙質;葉片長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20~40厘米,寬達13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而成一短柄。邊緣有細鋸齒,下面紅色。圓錐花序頂生;花淡紫色;萼片5裂,裂片近三角形;花冠5深裂,裂片卵形至廣卵圓形,長約3毫米;雄蕊著生於花冠管的基部;子房上位,花柱線形,漿果圓形,熟時紅色,具細長的果柄。花期4~7月。果期10~12月。生於林下、山谷或溪旁等潮濕處。
【參考出處】:《生草藥性備要》,《綱目拾遺》
【功效分類】:祛風濕葯,祛風濕強筋骨葯
【相關藥材】:走馬胎葉,紅毛走馬胎
【關鍵詞】:祛風濕壯筋骨活血祛瘀風濕筋骨疼痛跌打損傷產後血瘀癰疽潰瘍

物種簡介


資料引用截圖
資料引用截圖
【別名】:馬胎(廣東)、山豬葯(海南)、走馬風(廣西)
走馬胎(ArdisiagigantifoliaStapf)為紫金牛科紫金牛屬植物,別名馬胎(廣東)、山豬葯(海南)、走馬風(廣西),為常綠、直立灌木,通常高1~3m。葉通常集生於枝頂,互生,背面通常紫紅色,有時淡綠色。圓錐花序頂生,花白色或淡紫紅色;花期4—6月,有時2—3月,果期11—12月,有時2—6月

生長繁殖


用種子繁殖。於9-10月份漿果呈橙黃或淡紅色時採摘果實,除去果皮、果肉,取出種子,沖洗乾淨。隨采隨播。在整好的畦上按行距32厘米開淺溝,每畦開3行,株距6-8厘米,點播。播后覆蓋細土1-2厘米,最後蓋一層稻草,以保持濕度,避免土壤板結。走馬胎為喜陰植物,需搭矮棚遮陰,材料可就地取材。50日左右出苗。幼苗出土后,立即揭去蓋草。天氣久晴乾旱時,應注意澆水,雨季及時排水。幼苗出土前及苗期雜草多,應及時拔掉。施1-2次稀薄人糞尿。

栽培技術


整地:選擇腐殖質多,既易排水,又能保水的林蔭地栽種。深耕15-20厘米,撿去枯枝、石塊和草根,做寬約1米、高15厘米的畦,長視地形而定。每畝施入2500-3000千克的腐熟廄肥或堆肥作基肥,耙平畦面。
定植:播種后翌年春幼苗長出4-5片葉時,選陰雨天移栽定植。
田間管理:注意中耕除草及排灌,結合中耕除草,每年施肥2-3次,可用腐熟糞水、經漚制的廄肥或每畝施用複合肥10-15千克,並及時培土。同時還要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採收加工:走馬胎一般定植5年後可收穫。於秋冬季採挖,在距地面4-5厘米處砍去地上部分,然後挖取根部,除去泥沙后切片曬乾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