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羽新月蕨

三羽新月蕨

植株高20-50厘米。根狀莖細長橫走,粗約2-3毫米,黑褐色,密被灰白色鉤狀短毛及棕色帶毛的披針形鱗片。

形態特徵


三羽新月蕨
三羽新月蕨
三 羽新月蕨
Pronephrium triphyllum
葉疏生,一型或近二型;葉柄長10-40厘米,粗1-1.5毫米,深禾稈色,基部疏被鱗片,通體密被鉤狀短毛;葉片長12-20厘米,下部寬7-11厘米,卵狀三角形,長尾頭,基部圓形,三出,側生羽片一對(罕有2對),斜上,對生,長5-9厘米,中部寬1.5-2.5厘米,長圓披針形,短漸尖頭,基部圓形或圓楔形,柄長1-2毫米,全緣;頂生羽片遠較大,長15-18厘米,中部寬3-3.5厘米,披針形,漸尖頭,基部圓形或圓楔形,柄長6-12毫米,邊緣全緣或呈淺波狀。葉脈下面較明顯,側脈斜展,并行,小脈在羽片中部通常8-9對,斜展或近平展,側脈間基部有一個由小脈頂端相連形成的三角形網眼,其交結點延伸外行小脈和其餘側脈連結成近方形網眼。葉干后堅紙質,上面除沿主脈凹槽密被鉤狀毛外,其餘光滑無毛,下面沿主脈、側脈及小脈均被鉤狀毛,脈間也有稀疏的鉤狀毛。能育葉略高出於不育葉,有較長的柄,羽片較狹。孢子囊群生於小脈上,初為圓形,后變長形並成雙匯合,無蓋;孢子囊體上有2根鉤狀毛。

生長環境


生林下,海拔120-600米。

分佈範圍


三羽新月蕨
三羽新月蕨
產台灣(台北、宜蘭、屏東、南投、台東)、福建(福清、福州、連江、寧德、永泰)、廣東(博羅、英德、徐聞、高要、翁源、雲浮)、香港、廣西(平南、信都)、雲南東南部(金平)。泰國、緬甸、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日本(琉球)、韓國南部及澳大利亞東北部均有分佈。

主要價值


全草(蛇退步):苦、辛,平。消炎散瘀,止癢,解毒。用於癰瘡癤腫,跌打損傷,濕疹,皮炎,毒蛇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