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巙

李昌巙

李昌巙,生卒年不詳,隴西(今屬甘肅)人。唐大曆八年至十四年(773~779年),他以御史中丞出任桂州(今桂林)刺史兼桂管防禦觀察使。

目錄

簡介


李昌巙,唐朝大曆十二年(777年),西原州的僚人(今壯族先人)在首領潘長安的率領下,掀起大規模的反唐鬥爭。李昌巙受大唐天子之命,平定西原蠻(分佈地區約在今廣西西南部一帶)之起義,雖斬首級眾多,卻又“俾親作和,化戎為農”,受到朝廷嘉獎;他重修虞山舜廟,用先賢之德行和遺教感化民眾,推行德治;他承前啟後,在獨秀峰下建立州學,重道愛才,開導地方豪紳資助辦學,促進了嶺南教育事業發展。因在桂州為官期間所辦的幾件大事而為後人所稱頌。
李昌巙還重道愛才,這從他將落魄桂州的詩人戎昱延為幕賓便可窺見一斑。戎昱(生卒年待考),荊南(今湖北江陵)人,廣德至大曆年間,戎昱先後在荊南衛伯玉、湖南崔瓘幕下任職,大曆後期宦遊到桂州。一天夜裡,李昌巙巡查境內,住進一家小店,夜深時隱隱聽到笛聲,他正待感慨作詩,又聽得庭院里有個年青的聲音吟誦著一首五律:“入夜思歸切,笛聲清更哀。愁人不願聽,自到枕前來。風起塞雲斷,夜深關月開。平明獨惆悵,飛盡一庭梅。”李昌巙暗自驚奇,這位年青人的詩怎麼作得如此合自己心意,天明一定弄個明白。次日,李昌巙找到戎昱,請他做自己的幕賓,很鄭重地招待他。戎昱到桂州第二年的歲暮,寫下了抒發懷鄉思歸之情的《桂州臘夜》,詩云:“坐到三更盡,歸仍萬里賒。雪聲偏傍竹,寒夢不離家。曉角分殘漏,孤燈落碎花。二年隨驃騎,辛苦向天涯。”驃騎,是驃騎將軍的簡稱,此處借指戎昱的主帥李昌巙。
與建立州學、推行儒家文化教育相呼應的是,李昌巙在桂州任內,還重修虞山舜廟,用先賢之德行和遺教感化民眾,推行德治。在離桂林鐵封山不遠的灕江之濱,有一座獨立在江邊的孤峰,叫虞山,也叫舜山,它與江對岸的堯山遙遙相對。李昌巙考察虞山時了解到,早在魏晉南北朝時,虞山的山下已建有祭祀虞舜的祠廟,叫虞(舜)帝廟。可後來由於戰亂的原因,對古代聖賢虞帝的祭祀活動便中斷了,廟已坍塌。為了倡導德政,於是,李昌巙決定重新修建虞帝廟。
建中元年(780年),李昌巙在虞山南麓重新修建了虞帝廟,在山上鐫刻了“舜廟碑”。他邀請韓雲卿撰寫祭祀文章,由韓秀實和李陽冰分別書寫碑文和篆額。碑文中寫道:“惟虞傳夏,夏德斯淪。更殷歷周,以及嬴秦。帝號再尊,帝道莫宣。祀典空存,祀禮無聞……”意思是說,夏禹以後的三千年間,德逐漸淪喪,歷代帝王對虞帝不尊重、不祭祀,導致了地方百姓蒙昧,社會得不到治理。通過這次重新修建虞帝廟,隆重祭祀虞帝后,已經收到了顯著的效果:如今,這裡已經“神和人悅,侵然如受其福,是歲寇賊殲平,年穀豐稔。五嶺之人,蔭受帝祉”。在碑文中,李昌巙還表示了要以虞帝為榜樣,為民造福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