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於2011年5月12日成立,是直屬學校領導的二級教學科研實體單位,是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與研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專業學生培養以及各級地方政府、事業單位人才培訓的教學科研機構。現任院長為戴銳教授,黨委書記為劉興平研究員。
河海大學在1915年創校之初(“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即確立“注重學生道德思想,以養成高尚之人格”的教育旨趣。學校是全國較早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高校之一,校友張聞天是江蘇及南京地區馬克思主義傳播第一人。河海大學1962年開辦政治理論師資班,1977年招收政治理論本科生,1986年合作培養碩士生,1993年獲思想政治教育碩士點,2005年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博士點,2011年成立馬克思主義學院,2012年設立博士后流動站,2014年招收博士留學生,2018年獲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2019年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入選國家首批“雙萬計劃”,為江蘇省特色本科專業。2016年、2018年獲批江蘇省示範馬克思主義學院,2020年學院入選江蘇省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示範點。
劉興平,黨委書記
戴銳,院長
李寧,副院長
張靜,副院長
沈蓓緋,院長助理
劉學坤,院長助理
學院現有教職工60人,其中教授13人(博士生導師10人)、研究員1人、副教授23人、講師18人,專任教師中博士學位比例為75%。另有兼職教授9人(博士生導師6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員6人。教師中有政府特殊津貼享有者2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1人,教育部全國高校優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擇優資助計劃獲得者2人,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影響力人物1人、影響力提名人物3人,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3人,江蘇省“青藍工程”培養對象3人,江蘇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領航·揚帆”計劃人才2人,江蘇省青年社科英才1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思8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分教指委委員1人,江蘇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分教指委委員2人。
學院現已成為一所擁有法學、哲學兩大學科門類,馬克思主義理論、哲學2個一級學科,設有博士后流動站,是具有博士、碩士、學士等多層次、多類型人才培養能力,並在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等方面具有較高水平的教學研究型學院。2016年、2018年兩度入選江蘇省示範馬克思主義學院,2020年入選江蘇省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示範點項目。
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為江蘇省重點學科、河海大學重點學科,已列入江蘇省優勢學科建設工程三期和河海大學“一流學科培育”計劃;哲學為河海大學重點培育學科,列入學校“學科實力提升”計劃。在2016年度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我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位列B+等次,在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中並列第24名,江蘇省並列第2名。由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武漢大學中國教育質量評價中心和中國科教評價網發布的中國大學分專業類排名中,我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2018-2019年排第15位。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專業在武書連中國大學專業排行榜中近三年分別列於第6、第4、第8位。
學院設有政治教育系、哲學系,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研究中心,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現實、思想政治教育、社區與社會建設、黨的歷史與黨的建設、中國革命與中國近現代史、文化與道德、社會思潮、生態文明建設等8個研究所及輿情調查與分析實驗室;另有河海大學張聞天研究所、河海大學水文化研究所、河海大學社區研究中心、河海大學廉政研究中心等4個校級研究機構掛靠我院。同時學院擁有江蘇省公民道德發展與人的現代化社科研究基地、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基地、新時代基層黨建與思想文化建設研究基地(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3個省部級研究基地,參與建設1個江蘇省協同創新研究中心。
2005至2010年期間,馬克思主義學院承擔縱向課題80項,經費327.7萬元,承擔橫向課題4項,經費13.1萬元(其中,國家社科基金等省部級以上基金33項,226.6萬元;廳局級課題24項,29萬元;校內基金項目47項,72.1萬元;社會服務項目4項,13.1萬元);出版學術專著與各類教材18部;發表學術論文558篇(其中,CSSCI檢索源期刊188篇,一流期刊6篇,一流核心擴展期刊22篇,被新華文摘、人大複印資料等轉載摘錄31篇);獲得各類學術獎勵28項。目前學院在研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等在內的國家級項目近20項,在研省部級以上項目30餘項,學院CSSCI論文年度發表數在80篇左右。
學院胸懷河海大學百年名校“河潤萬物、海納百川”的人文氣魄,追求“專特通結合、中西馬融匯”的學術理想,秉承“求真致遠、正德篤行”院訓,繼承傑出校友張聞天、沈澤民等同志留下的寶貴精神遺產,將進一步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與研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研究,努力為各級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開展文化諮詢、人才培訓等社會服務,以高水平的成果回報國家和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
學院設有政治教育系、哲學系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研究中心,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現實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社區與社會建設研究所、黨的歷史與黨的建設研究所、中國革命與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文化與道德研究所、社會思潮研究所、生態文明建設研究所。此外,還有張聞天研究所、水文化研究所、社區研究中心、廉政研究中心等4個學校掛靠研究機構。擁有江蘇省公民道德發展與人的現代化研究基地、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基地和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新時代基層黨建與思想文化建設研究基地”,參與建設江蘇省水安全與水科學協同創新中心。
學院堅持“專特通結合、馬中西融匯”的學術理想,學科視野開闊,在研究領域上聚焦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著作研讀,努力發掘、闡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實踐價值;聚焦精神生活領域,在意識形態、信念信仰、精神境界方面成果顯著;聚焦中國革命和建設、改革進程,在國家和社會治理、資本倫理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論,開拓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學領域,在思想政治教育現代轉型、公共性等方面影響較大;聚焦“科學—技術—社會”關係現實,在科學技術哲學和工程倫理、生態倫理以及水文化、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成果突出。教師中43%主持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90%以上主持過省部級以上項目。近五年內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5項、省社科基金重大項目3項,入選《國家哲學社科成果文庫》1部,出版論著35部,發表CSSCI來源刊論文400餘篇,近40篇被《新華文摘》或人大複印資料等轉載,獲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江蘇省哲學社科優秀成果獎8項,其中一等獎3項。
近年來,學院積極開拓和發展對外學術交流與合作,成功舉辦了全國型學術研討會15次。為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開展各類人才培養與培訓200餘次,教師參與社會上各類學術講座400餘場。學院還積極推進水利精神培育和水生態文明發展,行業服務特色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