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州的結果 展開

行政區劃單位

本義是水中的一塊塊陸地,這個意思後來寫作“洲”。“州”又用作中國古代的地理區域劃分單位,後來演變成一種民族自治行政區劃。先秦時代的地理區域劃分單位,東漢以後開始作為行政區劃。三皇五帝時代(公元前2607-2110年,參見本百科詞條“三皇五帝年表”,下同)即有九州,即彼時將天下分為九個“州”。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金文。地名用字,相當於現在的市。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象形字。其甲骨文自上而下的三條曲線是“川”字,表示河流;中間的小圓圈,表示水中有塊陸地。所以,“州”的本義是指水中的陸地。《詩經·周南·關雎》中有“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句子,這“洲”本來應該是寫作“州”的,“在河之州”就是指在河中的一塊小陸地上。金文的“州”基本上與甲骨文相同。小篆就複雜了。三支水流都加上了小陸地。而隸書、楷書為了書寫方便,把三塊小陸地變成了三個點,寫成“州”。
表“水中的陸地”是“州”的本義。後來“州”被用來指行政區劃。當“州”有了第二個意義時,人們為了對二者加以區分,就在“州”上加上三點水,造出一個新的形聲字“洲”,專指水中的陸地;“州”的意義也固定下來,只指行政區劃的單位。這種和縣同級的區劃單位“州”被取消了。但這種行政區劃的名稱還保留在許多地名里,如杭州,蘇州。

基本釋義


州 zhōu ㄓㄡˉ
● ● 古代的一種行政區劃,所轄地區的大小歷代不同(后多用於地名):~縣。杭~。
● ● 中國一種民族自治行政區劃:海南省黎族苗族自治~。

詳細釋義


州 zhōu
〈名〉
● ● (會意。甲骨文字形,兩邊的曲折線象河流,中間象水中的陸地。「州」是「洲」的本字。小篆字形象兩個「川」字相重合。本義:水中的陸地)
● ● 同本義。後作「洲」 [islet]
水中可居曰州。——《說文》
● ● 字亦作洲。
在河之州。——《詩·周南·關雎》。毛本作「洲」。
● ● 中國古地方行政區劃名。相傳禹治水后,分其領域為九州。 歷代多有興廢。 民國廢州。 有些地名仍沿用至今 [prefecture]
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說文》。按,即 禹貢之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也。舜分青為營州,分冀為幽州,并州,即虞書十二州也。禹平水土,還為九州。
跨州連郡。——《三國志•諸葛亮傳》
南越中數州。——唐·柳宗元《柳河東集》
虛吏白州。——唐· 柳宗元《童區寄傳
守州城者。——《資治通鑒•唐紀》
● ● 又如:州同(知州的輔佐官);杭州;蘇州;柳州;州序(州學,州校);州城(舊時州署所在城邑);州道(州塗。繞城之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少數民族介乎自治區和自治縣之間的區劃名。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 中國古代戶籍編製單位 [district]
州,國也。——《廣雅》
二百一十國為州。州有伯。——《禮記•王制》
五黨為州。——《周禮•大司徒》。注:「二千五百家。」
晉於是乎作州兵。——《左傳•僖公十五年》
雖州里行乎哉。——《論語》。鄭注:「萬二千五百家為州。」
州十有二師焉。——《書大傳》。注:「州凡四十三萬二千家。」
里十為州。又,術十為州。——《管子•度地》
● ● 又如:州鄉(泛指鄉里);州壤(州里,鄉里);州巷(鄉里)
● ● 周代國名 [Zhou state]
● ● 姜姓。故域在今山東省安丘縣東北
● ● 偃姓。故域在今湖北省監利縣
● ● 姓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一】【川部】職流切(zhōu)
水中可居曰州,周遶其旁,從重川。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或曰九州。《詩》曰:“在河之州。”一曰州,疇也。各疇其土而生之。
?,古文州。
【註釋】徐鉉註:今別作洲,非是。①從重川:於鬯《職墨》:“從重川,對未見水中可居之義。故上下體特作環抱形,中間三虛處即象水中可居之地。此從虛處象形,象形之又一法也。”②《詩》:指《周南·關雎》。今本“州”作“洲”。水中可凥者曰州。
段註:凥,各本作居,今正。者字今補。《周南》:在河之州。《釋水》《毛傳》皆曰:水中可居者曰州。
水?繞其旁,從重川。
段註:水字今補。?繞,各本作周遶,誤,今正。?者,帀也。會意。職流切。三部。俗作洲。
昔堯遭洪水,民凥水中高土,故曰九州。
段註:州本州渚字,引申之乃為九州。俗乃別制洲字,而小大分系矣。
《詩》曰:在河之州。
段註:《關雎》文。證州之本義也。
一曰州,?也。
段註:以疊韻為訓。?。耕治之田也。
各?其土而生也。
段註:人各耕治以為生。此說州之別一義。其實前義內可包。
?,州,古文州。
段註:此像前後左右皆水。
廣韻
職流切,平尤章 ‖州聲幽1部(zhōu)
州,州郡。《周禮》曰:“五黨為州。”又姓,《左傳》晉大夫州綽。

康熙字典

【寅集中】【巛部】州 ·康熙筆畫:6 ·部外筆畫:3
古文:?、?、?、?
《唐韻》《正韻》職流切。《集韻》《韻會》之由切,竝音周。《說文》:水中可居曰州。周繞其旁,從重川。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一曰州,疇也,各疇其土而主之。《廣雅》:州,殊也,浮也。《春秋題辭》:州之為言殊也。《釋名》:州,注也。郡國所注仰也。《玉篇》:九州也,時也,宮也,居也。《書·舜典》:肇十有二州。傳:禹治水之後,舜分冀州為幽州并州。分青州為營州。疏:《禹貢》治水之時,猶為九州,今始為十二州。左傳云:昔夏之方有德也,貢金九牧,則禹登王佐,還置九州,其名蓋如禹貢。《禹貢》:冀、兗、青、徐、荊、揚、豫、梁、雍。《周禮·夏官》:九州:揚、荊、豫、青、兗、雍、幽、冀、並。《爾雅·釋地》:冀、豫、雝、荊、揚、兗、徐、幽、營,九州。疏:《禹貢》有青、徐、梁,無幽、並、營,是夏制。周禮有青、並、幽,無徐、梁、營,是周制。此有幽、徐、營而無青、梁,並,疑是殷制也。《史記·孟子傳》:騶衍言:中國名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
又《周禮·地官》:五黨為州。註:州二千五百家。《論語》: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又國名。《春秋·桓五年》:州公如曹。傳:淳于公如曹。註:淳于,州國所都。城陽淳于縣也。《括地誌》:密州,安丘縣東三十里古州國,周武王封為淳于國。
又邑名。《左傳·昭三年》:鄭伯如晉,公孫段相晉侯,曰:子豐有勞於晉,余聞而弗忘,賜女州田。註:州縣,今屬河內郡。又《春秋·成七年》:吳入州來。註:楚邑,淮南下蔡縣。又《史記·楚世家》:考烈王元年,納州於秦。註:南郡有州陵縣。
又姓。《左傳·襄二十一年》:州綽出奔齊。註:晉大夫。
又《爾雅·釋畜》:白州驠。註:州,竅。疏:謂馬之白尻者也。
又與洲通。◎按《說文》:引《詩·周南》:在河之州,今文作洲,古通。
又葉專於切,音朱。《易林》:鸇鳩徙巢,西至平州。遭逢雷電,霹我葺廬。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州立、州牧、州判、州同

相關成語

并州故鄉、赤縣神州、斗酒博涼州、跨州越郡

近字辨析


州、洲

“州”和“洲”互為古今字。“州”原指水中陸地,後用作行政區劃。現代民族自治的地方叫“州”,它的行政地位在省以下、縣以上。而“水中陸地”以及由此引申出來的意義,都由“洲”承擔。地球的表層是由海洋把陸地分隔成幾大塊,那麼這每一塊大陸和它附近島嶼的總稱也叫“洲”。如亞洲,非洲、北美洲等。
鑒於上面所說,“州”和“洲”二字在現代漢語中各有不同的意義,二者分工明確:
州用於地名。如杭州、蘇州。又用作民族自治州。洲用於水中陸地。如橘子洲。又用於大陸及其附屬島嶼的總稱。如亞洲。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州

書寫提示

【筆順】①丶(點)②丿(撇)③丶(點)④丨(豎)⑤丶(點)⑥丨(豎)
【寫法】❶“州”,由三點、一撇、兩豎組成,兩豎左短右長。❷三個點都寫在橫中線,由左到右略微提高;第一個點是左點,第二三個點是右點。❸撇和兩豎等距;頂部撇和短豎略低,末筆豎高;底部撇和長豎大致持平,短豎較高,緊貼豎中線右側。

韻書集成


小韻韻攝聲調韻目聲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平聲下平十八尤開口呼全清職流切tɕju
集韻平聲下平十八尤開口呼全清之由切tɕiəu
韻略平聲之由切
增韻平聲之由切
中原音韻陰平尤侯齊齒呼全清tʂiəu
中州音韻平聲尤侯張柔切
洪武正韻平聲十九尤全清職流切tʃiou
分韻撮要陰平第五修叟秀

方言集匯


◎ 贛語:dhiu1 瑞州
◎ 客家話:[梅縣腔] zhu1 zhiu1 [客語拼音字彙] zu1 [客英字典] zhiu1 [海陸腔] zhiu1 [沙頭角腔] zu1 [陸豐腔] zhiu1 [寶安腔] zu1 (ziu1) [東莞腔] ziu1 [台灣四縣腔] zu1
◎ 粵語:zau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