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瀅

李海瀅

李海瀅,女,1977年7月生,遼寧省撫順市人。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現為吉林大學法學院教授,吉林大學政治學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

基本情況


李海瀅,女,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1977年7月生,遼寧省撫順市人。1996年9月―2000年6月,在遼寧大學法學院學習,獲法學學士學位;2000年9月―2006年6月,在吉林大學法學院學習,先後被授予法學碩士學位、法學博士學位。現為吉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吉林大學政治學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
開設課程:(本科生)刑法學、國際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律師實務

科研情況


承擔課題
1.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政治文明視域下的腐敗犯罪防控” (20080430157),2008年―2009年,主持人。
2.司法部法治建設與法學理論研究項目“跨國犯罪的懲治與防範:現象、問題與應對” (02SFB2008),2002年―2008年,參加人。
3.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際刑事法院:以中國為視角的研究” (04BFX055),2004年―2007年,參加人。
4.吉林大學青年基金項目“區域高校和諧與穩定的法治觀照――以吉林省為視角的思考”( 419060306408),2006年―2009年,參加人。
5.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犯罪學基本理論研究”( 07JHQ0018),2007年―2009年,參加人。
6.吉林省社科基金項目“涉稅犯罪研究――來自稅法學的觀照”( 2008Bfx05),2008年―2010年,參加人。
論文著作
1.《淺談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的精神損害賠償問題》,載於《長白學刊》2001年第4期。
2.《毒品再犯之我見》,載於《當代法學》2002年第2期。
3.《論“嚴打”與我國基本刑事政策》,載於《行政與法》2002年第4期。
4.《西原春夫教授學術報告綜述》,載於《法制與社會發展》2002年第5期。
5.《酷刑:以人權為視角的思考》,載於《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第5期。
6.《親手犯問題研究》,載於《中國刑事法雜誌》2004年第3期。
7.《國際刑事管轄權衝突的“適當法”觀照》,載於《當代法學》2004年第4期。)
8.《中國區際刑事司法協助問題研究綜述》,載於《白城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9.《論複合法域條件下的中國對外刑事司法合作關係》,載於《當代法學》2005年第2期。
10.《試論中國區際刑事司法協助的職能機關》,載於《時代法學》2005年第4期。
11.《論中國區際刑事司法協助的規範化》,載於《河南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
12.《“預防職務犯罪”的理論解讀》,載於《刑事法新論集粹》,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3.《論減刑制度的範圍》,載於《行政與法》2004年第4期。
14.《國際犯罪與國際不法行為關係透析》,載於《政治與法律》2007年第2期。
15.《商業賄賂的界定與刑法的制度契合》,載於《吉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第4期。
16.《完善我國反賄賂犯罪之刑法立法的若干思考――來自國際反賄賂犯罪立法發展的借鑒》,載於《長春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
17.《國際犯罪的類型研究:回顧、反思與探尋》,載於《當代法學》2007年第6期。
18.《關於應對我國當前跨國腐敗犯罪的新思索》,載於《理論探討》2007年第6期。
19.《國際犯罪與國際刑法》,載於《 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
20.《生活方式理論與腐敗犯罪預防》,載於《犯罪與生活方式》,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21.《法律合法性的批判與超越――偉伯與哈貝馬斯的法政治學思想比較》,載於《法制與社會發展》2008年第4期。
22.《反思、探尋與追問――國際犯罪概念的釐定》,載於《長白學刊》2008年第4期。
23.《國際犯罪與涉外犯罪、跨國犯罪關係辨析――以基礎概念解析為進路》,載於《當代法學》2008年第4期。
24.參編:《人權與國際刑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5.參編:《國際刑法――現狀與展望》,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6.參編:《英美刑法論要》,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7.合譯:《澳大利亞聯邦刑法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8.副主編:《企業轉型中的法律保障》,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30.獨著:《國際犯罪的基設立性理論研究――一種本體論維度的觀照》,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31.執行主編:《跨國犯罪的懲治與防範:現象、問題與應對》,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