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七級鎮的結果 展開

七級鎮

山東省聊城市陽谷縣下轄鎮

七級鎮古稱毛鎮,北魏時此有古渡曰七級渡,渡口建有石階七級,村名遂為七級村,后逐漸繁華成為集市,金時改制置鎮,清乾隆皇帝於運河下江南,改為七級鎮 ,位於山東省聊城市陽谷縣城東北26公里,處於陽谷縣東阿縣、聊城市東昌府區交界處,古京杭大運河穿鎮而過,總面積73.39平方公里,總耕地6.25萬畝,轄50個行政村、72個自然村,總人口39114人(2017)。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七級鎮常住人口為28953人。

徠2019年9月24日,山東省聊城市七級鎮(菠菜)入選第九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名單。

概況


七級鎮古街景
七級鎮古街景
陽谷縣七級鎮位於陽谷縣城東北部,陽谷、東阿,東昌府三縣(區)交界處,鎮駐地是京杭運河畔一個商賈雲集的集貿重鎮,因古運河碼頭曾建有七級台階,故而得名,同年建成七級人民公社,1984年建成七級鎮至今。七級鎮轄區50個行政村,總面積65平方公里,總耕地6.25萬畝,總人口3.9萬人。聊(城)一位(山)省級公路穿鎮而過,與陽(谷)一七(級)公路在鎮內交匯,交通便利。2002年全鎮公路通車里程達到60公里。鎮駐地設郵政局和電信局各一處,設有中國移動七級營業廳和中國聯通七級營業廳各一處。七級鎮黨委、政府本著"合理布局、統一規劃、分段實施、量力而行"的原則,聘請省規劃設計院專家對鎮駐地和所屬村莊進行了長期和近期規劃,較為詳盡地規定了七級鎮規劃期內的生產力布局和村鎮體系,兼顧了城鎮發展帶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目前,鎮駐地建設了中學教學樓、中心小學教學樓、廣播電視大樓,郵政大樓、電信人樓,農行大樓,鎮駐地主要街道全部安裝了路燈,鋪設了下水道,城鎮綜合服務功能大大增強。採取政府租地、企業建設、商戶購買的方法,總投資3800萬元,建設了七級鎮京運商貿城,商城設計新穎,造型美觀,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已吸納入城商戶120餘戶。七級鎮是省級新型鄉(鎮)、市級城鎮建設先進鄉(鎮)。

地理環境


七級鎮位於陽谷縣東北部,鎮駐地西南距陽谷縣城26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16°2′北緯36°15′,轄區南北長9.1公里,東西寬10.2公里,面積68平方公里,處於陽谷、東阿、東昌府三縣(區)交界處,南與東阿縣劉集鎮毗連, 西與本縣郭屯鄉、安樂鎮相鄰。全鎮有74個自然村,50個行政村,總人口3.9萬人,其中非農業戶口1578人。
七級鎮地處黃河泛濫平原,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小運河(舊時為京杭大運河河道)穿境而過,沿岸地勢較高,西部地勢低洼,東北部郝林大窪為全縣最低點,海拔34.5米。鎮屬大楊引黃灌區,境內溝渠縱橫,引黃灌溉條件較好。土壤類型以潮土、褐土化潮土為主,土壤質地絕大多數為輕壤和中壤土,耕性較好,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主要農產品為小麥、玉米、蔬菜等。近年來,林果業、畜牧養殖業發展很快,逐步形成規模。鎮東部為“引黃入衛”工程沉沙池地帶,佔用耕地10480畝,土地沙化,鹽鹼化嚴重,生產條件較差,正在進一步改造和開發。
七級鎮
七級鎮
 

行政區劃


民國初年,划全縣為17個鄉,七級及附近村莊為七級鄉。1929年划屬陽谷縣第四區;1947年8月,在陽谷、東阿交界處成立徐翼縣,七級鎮屬之;1949年,徐翼縣建制撤消,七級鎮及現屬各村仍回屬陽谷,為陽谷縣第四區;1958年撤區並鄉,今七級境內設置七級、穆庄兩個鄉。同年8月合併成立為七級人民公社。次年合併成立七級區,轄郎灣、七級、胡樓、后王、三合、西金6處人民公社。1971年撤區並社,原屬七級區的胡樓及后王公社的部分村分別劃歸安樂鎮與郭屯公社;七級、郎灣、三合、西金公社及后王公社部分村莊合併成七級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七級鎮。七級鎮人民富有光榮的革命鬥爭傳統,抗日戰爭時期,此處為遼、陽、阿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地帶,抗日部隊和地主抗日武裝曾多次當在人民群眾的配合、支援下與日偽發生戰鬥,其中較為著名的有1942年5月的瓦解趙長衍(趙二虎)戰鬥,軍區七團攻克七級鎮日偽據點戰鬥及大翟庄伏擊戰等,均予日偽以沉重打擊。
七級鎮
七級鎮

歷史沿革


七級鎮歷史悠久,根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所載:“七級曾名毛鎮,北魏時(386年~557年)因有古渡稱七級渡,為航運碼頭,因渡口有七級石階,故名七級。” 相傳唐田真兄弟哭活紫荊於此。
唐時此地稱毛鎮。
元初因運河在此建閘,設官管理,並有兵營駐守。
明清相沿元制,陽谷、東阿、莘縣均於此設官倉轉漕,貨運繁忙,往來舟船頗多。南方士子進京趕考、官吏進京述職,此為必經之地。文人名士常在此逗留並吟詠詩詞佳作。康熙、乾隆皇帝南巡也曾經此。鎮城有6門4關和6縱8橫14條街巷,勢如棋盤,鋪面相連,生意頗盛,七級古渡在明代即被列為“陽谷八景”之一。 
民國初年,陽谷縣劃為17個鄉。
1958年4月撤區並鄉,今七級鎮境內設置七級、穆庄兩個鄉,同年8月合併成立七級人民公社。
徠1961年7月,分別設置七級、穆庄兩處人民公社,次年合併成立七級區,轄郎灣、七級、胡樓、后王、合、西金6處人民公社。
1984年,聊城地區政社分設,七級人民公社改為七級鎮。
七級鎮
七級鎮

社會


城鎮建設

聊位公路穿鎮而過,與陽七公路在鎮內交匯,交通便利。2002年全鎮公路通車里程達到60公里。鎮駐地設郵政局和電信局各一處,設有移動、聯通營業廳各一處。
七級鎮黨委、政府本著"合理布局、統一規劃、分段實施、量力而行"的原則,聘請山東省規劃設計院專家對鎮駐地和所屬村莊進行了長期和近期規劃,鎮駐地建設了中學教學樓、中心小學教學樓、聊城廣播電視大學教學樓,郵政大樓、電信大樓,農行大樓,鎮駐地主要街道全部安裝了路燈,鋪設了下水道,山東省城鎮綜合服務功能大大增強。採取政府租地、企業建設、商戶購買的方法,總投資3800萬元,建設了聊運商貿城,商城設計新穎,造型美觀,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已吸納入城商戶120餘戶。

人口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七級鎮常住人口為28953人。
七級鎮
七級鎮

獲得榮譽


聊城市七級鎮是山東省省級新型鄉(鎮)、聊城市市級城鎮建設先進鄉(鎮)。
2019年9月24日,山東省聊城市七級鎮(菠菜)入選第九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名單。
七級鎮
七級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