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鎮

山東省聊城市陽谷縣轄鎮

安樂鎮原名老君堂,位於山東省陽谷縣域東北部,趙王河(舊稱沙河)西岸,總面積66.74平方公里,鎮區距陽谷縣城12公里,距聊城市南環19公里,交通便利。安樂鎮轄區東接七級鎮、阿城鎮,北鄰郭屯鎮,西南部接石佛鎮大布鄉、閻樓鎮。

安樂鎮為山東省經濟強鎮、歷史文化古鎮、紅色文化鄉鎮。全鎮共轄54個自然村,設45個行政村委會,至2019年底,安樂鎮總人口39928人,其中城鎮人口17448人,鄉村人口22480人,城鎮化率43.70%,位居陽谷縣前列。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安樂鎮常住人口為26790人。

安樂鎮人民政府駐安樂鎮,以駐地為名。安樂鎮被評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山東省鄉村振興“十百千”工程示範創建單位。

歷史沿革


安樂鎮形成時間已不可考,鎮區有小阜,稱為黃山,唐代時此地尚稱老君堂。
五代時期後周世宗柴榮北征遇疾,在鎮中清涼寺養病,見此地為水陸交通要道,商賈雲集,市面繁榮,人口眾多,遂更名為安樂。
宋設安樂鎮。
金設安樂鎮,為陽谷縣2鎮(安樂鎮、定水鎮)之一。 
元代於此設立巡檢司,屬盧縣,盧縣水患撤併后屬陽谷縣。
明代,陽谷縣縣丞曾駐安樂鎮開衙理事。
清末清政府無力控制,標榜“地方自治”,陽谷縣劃分為17個“自治區”(又稱鄉),北部為常平、定水、四甲、安樂、七級5鄉,安樂鎮鎮區及周邊為安樂鄉。
1929年,依照國民黨南京政府《縣組織法》、《區自治實行法》、《鄉鎮自治實行法》之規定,編居民5家為鄰,五鄰為閭,五閭或百戶以上為鄉(鎮),陽谷縣第四區駐安樂鎮,轄2鎮、28鄉,共201個村(鎮)。 
清末及民國時期,安樂鎮為著名的文化之鄉,先後創辦的新式學校有縣立第二高等小學、女子小學、山東省立第四染織職業學校等。 
1933年,中共黨員趙健民、孫錫恩(現名孫洪)在此開展山東省黨組織被破壞后的恢復工作。
1934年3月,王寅生、盛北光、楊耕心在此成立安樂鎮中心黨支部。
1934年秋,安樂鎮中心黨支部擴大為中共陽谷縣委員會。
1936年,陽谷縣284個鄉(鎮)合併為51個,第四區駐安樂鎮,轄七級鎮、安樂鎮、孟母鄉、河東鄉、河西鄉、孟嘗鄉、安定鄉、永安鄉、古城鄉共9個鄉(鎮)。 
1946年,為紀念犧牲抗日烈士徐翼,黨和政府將聊、陽、阿交界地區劃為徐翼縣,縣政府駐安樂鎮。
1949年,徐翼縣建制撤銷,安樂鎮復歸陽谷縣,第五區區公所駐安樂鎮,同年年底陽谷縣第三區撤銷,部分村莊併入安樂鎮第五區。
1950年,陽谷縣區劃調整,第五區駐安樂鎮,轄孟窪、胡樓、西李樓、陳集、趙莊,郭店屯、劉鋪、梨園、柿子園、東李樓、於營、薛寨、后屯、安樂鎮、於庄15鄉,共93個自然村,安樂鎮鎮區為安樂鎮鄉。
1958年4月,陽谷縣撤銷區公所建制,全縣707個自然村合併成立18個鄉,安樂鎮為安樂鎮鄉。
1958年8月,陽谷縣撤鄉建社,全縣分為8處人民公社,安樂鎮為安樂鎮人民公社。
1958年12月15日,陽谷縣建制撤銷,安樂鎮人民公社併入壽張縣
1961年7月1日,恢復陽谷縣建制,全縣重新劃為17處人民公社,安樂鎮為安樂鎮人民公社,不久全縣改回8個區,陽谷縣安樂鎮區轄安樂鎮、辛庄、后屯、郭店屯、李屯、陳集、王營7處人民公社。
1971年3月,陽谷縣撤銷區級建制,全縣合併成立19處人民公社,安樂鎮為安樂鎮人民公社。
1984年8月,根據國務院《關於實行政社分開建立政府的通知》精神,以原來的社鎮為基礎,陽谷縣重新劃為6鎮、15鄉,安樂鎮人民公社改建為安樂鎮鎮(安鎮),同時撤銷各生產大隊,建立各村村民委員會 ,安樂鎮轄區調整為現狀。

地理環境


安樂鎮
安樂鎮
安樂鎮地處黃河泛濫平原,歷史上黃河多次在境內泛濫、改道、衝決、泥沙淤積,形成了微隆起伏的緩崗、緩平坡地、淺平窪地相結合的現代平原地形。因黃河地勢較高,地表水北流,屬於海河流域徒駭河水系。 
安樂鎮地質上屬華北斷陷層盆地東北邊沿,屬渤海凹陷地塊,地層下部為第三紀紅土、砂礫岩和玄武岩,上部為第四紀岩積物,厚度在300米以上,其岩性上層為淺黃色粘土、粘質沙土和淺黃色沙層組成,下層為棕黃色、紅色沙土和淺色沙層,並由鈣質淋溶作用形成的鈣質結核和粘土共生,尤多以灰綠色和灰白色的粘土共生,形成硬粘土夾礓石。 
地下地殼斷裂結構複雜,茌平斷裂全長60KM,也稱陽谷凹陷或陽谷潛山,安樂鎮位於其上。 
安樂鎮土質有淤、鹼、沙三種,地下水源豐富。趙王河縱貫全境,常年有水。有五四青年乾渠(南北)、五四青年分乾渠(東西)和七級乾渠三條重要調水通道,孟窪河、劉廟渠、周英渠等完善補充了灌溉和排水功能,水利設施齊備,旱能澆、澇能排,農業生產條件較好,耕地6.85萬畝。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玉米、花生、棉花、大蒜、大豆及棉花等,同時也是較大的蔬菜供應基地。 
根據陽谷縣生態功能分區,安樂鎮屬於中部水土保持及污染綜合治理生態區,工業和農業生產條件很好,是工業園區和高效糧棉生產區域。 
陽(谷)七(級)公路、五四青年路(王鐵匠—賈亥大堤)、壽(張)郭(屯)路構成了交通動脈,運輸便利。

行政區劃


安樂鎮轄區內行政村委會:
村委會南街村西街村北街村薛寨村張黨村肖劉村崔葛村姜屯村袁庄村邢庄村西李樓村肖坑村劉鋪村后屯村前屯村
張庄村馬庄村劉廟村於營村王莊村袁樓村左窪村劉子英村孟窪村郭庄村丁庄村辛庄村紅旗村東李樓村胡樓村
蔣庄村王鐵匠村周庄村大申庄村周英村劉品村七里河村東劉村蒿鋪村孫孟劉村東雷村三官廟村范庄村范樓村董營村

經濟


近年以來,安樂鎮經濟發展迅猛,經濟實力不斷增強。被評為山東省畜牧強鎮、魯西經濟明星強鎮,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明星鄉鎮、精神文明先進鄉鎮。
1999年被定為省級鄉鎮企業示範區。
安樂鎮
安樂鎮
安樂鎮是全國小麥良種繁育基地,山東省畜牧改良基地,魯西肉雞生產基地。全鎮有新鳳祥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20餘家企業,涉及皮毛、皮革、橡膠、鑄鐵、飼料、麵粉、肉食、蔬菜、油酯、紡織、有機肥、環保爐具等各個領域。鳳祥食品有限公司融飼養、宰殺、加工、出口為一體,為該鎮龍頭企業並被定為省級企業集團。
2020年5月26日,安樂鎮入選2020年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

文化


鎮名由來

《重修安樂鎮莊嚴寺記》載曰:充陽谷沿東北三十里許地名安樂鎮,舊名老君堂,鎮西南隅寺院一區,名曰莊嚴,肇建之由,厥歷邈矣。唐初名清涼,世宗時有梵獨游,客邸寺借宿,夜遇疾作,主僧移於延壽堂,鞠侍湯茶愈而去,知所之尋,勑下所司拼工重作,一時宮殿門於煥然在新,更寺名興隆,鎮名安樂。……。
從以上這段碑文可知安樂鎮的地址位置,從前名叫老君堂,鎮內有寺院名叫莊嚴寺,肇建的原由、歷史久遠、無證可查,只知唐朝初期寺院叫清涼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也有可能比建鎮的歷史還要久遠。五代時期後周皇帝柴榮有天憂愁獨自出遊,客邸寺院借宿,夜間突發疾病,寺院的主持把他移於延壽堂,親自喂湯、喂葯,幾天後病癒,高興而去。回朝後派人打聽到此寺院,下詔重修寺廟,使寺廟煥然一新,從此,更改寺名為興隆寺,鎮名叫安樂鎮。

紅色記憶

這裡是陽谷縣委的誕生地:1933年,中共黨員趙健民、孫錫恩(孫洪)在安樂鎮開展黨的工作,1933年冬,中共聊城第三師範總支派共產黨員盛北光、程子超考察楊耕心,為楊耕心恢復了組織關係,1934年3月,在安樂鎮第二高小成立了安樂鎮中心支部,楊耕心任書記,盛北光任組織委員,程子超任宣傳委員,領導陽谷及東阿、壽張等縣的黨組織。1934年秋,安樂鎮中心支部擴大為中共陽谷縣委,楊耕心任縣委書記,陽谷縣黨的建設進入新紀元。
徐翼烈士戰鬥的地方:抗日戰爭爆發后,徐翼即辭別慈母和新婚妻子,奔赴魯西北抗日戰場。他奔波於聊(城)、陽(谷)、(東)阿地區,建立陽谷縣第四區抗日政權,組建東進支隊第四大隊,開展游擊戰,在3縣交界處創立了較為穩固的抗日根據地。1940年,徐翼被任命為陽谷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1941年升任冀魯豫軍區第六分區副司令員,兼分區第三團政委,率部活動於聊、陽、阿一帶,兩年對敵作戰30餘次,殲敵數千人。1943年3月在陽谷縣七級鎮殲滅戰中,他指揮部隊打得日軍及治安軍血肉橫飛,狼狽而逃。1943年秋,徐翼調冀魯豫軍區任旅長。1944年秋,在率部赴鄆城消滅大漢奸劉本功的戰鬥中犧牲。
1947年,為紀念徐翼烈士,黨和政府將聊、陽、阿交界地區(阿城、范海、安樂鎮、七級一帶)劃為徐翼縣,縣址設在安樂鎮,1949年9月徐翼縣撤銷。
紀登奎同志工作地:1945年,土地改革時期,時任冀魯豫一地委委員、民運部部長的紀登奎同志,為發動群眾,在安樂鎮胡樓村幫助工作,居住了很長時間,因他口音不同,宣傳減租減息的政策依靠扛活的長工開會講話。他和他的妻子王純都在胡樓村工作,在這期間,他妻子在定水鎮坡里村生了一個男孩,取名紀坡民,在胡樓村一農家吃母乳養著,後來土地改革后調走。七十年代後期,他的妻子曾專門到胡樓村慰問一些認識的老同志,給村裡解決了抗旱問題。
安樂鎮
安樂鎮

社會


城鎮建設

安樂鎮黨委政府本著著重科學布局,放眼長遠,分步實施的原則,主要對鎮駐地和鳳祥一條街,城鎮建設兼顧,經濟發展、生態環保的發展思路,建設了鎮駐地東西、南北大街和鳳祥一條街共計8000米。沿街樓房門市採取政府租地、企業建設,商戶購買的方法,總投資4200萬元。樓房設計美觀,綠化美化環境優雅,已吸納商戶300餘戶。

社會事業

按照縣科技興農的安排部署,結合本鎮實際,鎮、管理區、行政村三級建立健全了科技組織網路,建立了鎮科技書屋,不斷加大科技投入,2002年被縣委、縣政府評為科技興農先進鄉鎮。
鎮中學、聯校在國家“”雙基“”檢查驗收工作中受到好評。全鎮素質教育穩定推進,綜合評比居全縣前列。
文化活動有效開展,設文化站、廣播站各七處,無線廣播村村通,有線電視節目40台套。
安樂鎮中心衛生院醫療器械先進,醫療水平高超,連年受到縣衛生局表彰,是周邊地區一所集預防保健、醫療、康復等為一體的一級甲等衛生院、醫療事業保險定點衛生院。
安樂鎮
安樂鎮

旅遊


名勝古迹

有孔子宿處碑、拴馬樁。
安樂鎮后屯村有光緒十五年(1889)陽谷縣知事何式珍敬立的“孔子宿處”碑,載曰:“昔孔子為魯司寇,攝行相事三月而魯國大治,齊人歸女樂以沮之,孔子行,遂去魯適衛,記曰‘宿於屯’,蓋即此處。或曰遼蕭后屯兵於此,非也。因此特為志之,以表古賢雲。”

代表人物


革命先驅

王寅生:(1904—1928),陽谷縣安樂鎮南街村人,是陽谷縣籍第一個共產黨員,是山東最早共產黨領導下爆發“坡里暴動”的主要策劃與領導人,是陽谷縣第一任縣委書記楊耕心的入黨介紹人,王寅生積極在家鄉發展黨員、建立組織,在陽谷黨的創建史、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朱華亭:(1906-1941),女,原名朱慶榮,曾用名王世英。陽谷縣安樂鎮北街人,中共陽谷縣早期黨員,陽谷縣第一位
安樂鎮
安樂鎮
女共產黨員。抗日戰爭期間,應宋慶齡之邀前往重慶,在宋主辦的戰時幹部訓練團任女生隊中隊長、大隊指導員。第二次國共合作后和“皖南事變”發生后,積極想方設法為黨做了大量工作,後來身份不幸暴露,被國民黨特務慘殺於湖北老河口,年僅36歲。
申雲浦:(1916—1991),陽谷縣安樂鎮北街人,中共陽谷縣委的創建者和主要負責人。抗日戰爭爆發后,申雲浦全力領導陽谷縣的抗戰工作,為建立陽谷縣抗日民主政府,發展和壯大抗日武裝,建立抗日根據地,付出了大量心血,后南下西進支援江西、貴州。

獲得榮譽


2020年5月,入選2020年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

人口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安樂鎮常住人口為2679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