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村

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雙庄鎮牌坊村

牌坊村位於第一江山春好處的江蘇宿遷西郊。牌坊村來源與清乾隆年間聖旨准見一貞烈坊而得名。牌坊村北依駱馬湖,古黃河風景帶,西接耿車鎮,東臨宿遷市區、牌坊村下轄沈陳,苗姚,六李,庄王,李庄,鳳凰等地區。

氣候


牌坊屬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光熱資源比較優越,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4.1℃,年均日照2315小時,太陽總輻射量約為117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日照數2271小時。無霜期較長,平均為211天,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降雪初日一般在12月中旬初,活動積溫5189℃,全年作物生長期為310.5天。年均降水量為892.3毫米。受季風影響,年際間變化不大,但降水分佈不均,易形成春旱、夏澇、秋冬干天氣。

文化


方言

牌坊地處魯南丘陵與蘇北平原過渡帶,古時又有北方居民遷宿定居,特殊的水土和特殊的風俗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方言。牌坊方言北片接近山東、南片近於淮泗。其語言、語法、語彙系統與普通話較為接近。

戲曲藝術

因其方言聲腔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戲曲,宿城有淮紅戲以及琴書、大鼓、評詞等曲藝品種。民間藝術繁榮,旱船、高蹺、花挑、跑驢舞龍、舞獅、琴書、鑼鼓、說唱等藝術形式為群眾喜聞樂見。

民俗風情

長期以來形成的歲時、禮儀風俗也很多,如祭灶、過年、廟會、二月二六月六七月十五等。在婚喪嫁娶、生育壽慶上儀式和席面也別有一番程式,如婚俗上要經過傳喜訂婚、要年庚、娶親、雙回門等程序。

飲食習慣

在生活上,因宿城區歷史上為旱作物產區,居民以小麥、玉米、甘薯等為主食,可加工做成煎餅、饅頭、粉絲、曲酒等,以吃麵食為主,但自大面積“旱改水”后,逐漸改為以吃大米為主,居民多喜蔥、蒜、辣椒,冬季習慣腌制臘肉、大白菜、蘿蔔、大頭菜等備冬。酒文化底蘊猶為深厚,洋河大麴、乾天大麴久負盛名,鳳凰泉啤酒備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交通


水運

京杭大運河、古黃河穿越宿城區。

公路

寧宿徐高速、徐宿淮鹽高速、宿新高速穿過宿城區,249省道、305省道縱橫交錯。

鐵路

宿城區內有連接京滬線和新長線的宿淮鐵路。

航空

宿城區西到徐州觀音國際機場50公里,東到連雲港白塔埠機場1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