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博物館

江陰博物館

江陰市博物館位於江蘇省江陰市澄江中路128號(海瀾國貿東側天華文化中心內),是天華文化中心的一部分,新的文化中心以作曲家、演奏家、音樂教育家劉天華命名。江陰市博物館是社會科學類綜合型博物館,國家二級博物館。江陰市博物館始建於1988年,2005年10月1日博物館新館舍建成對外開放。江陰市博物館新館主體建築12000多平方米。

截至2019年,江陰市博物館的館藏文物有1萬多件,列入藏品272件,其中一級文物35件,二、三級文物237件。其館藏文物中宋、元、明時期的金銀器最具特點,大部分為首飾和生活用具。許多金銀器上鑲嵌著珍貴的寶石、美玉、碧璽等,具有時代特徵。

江陰市博物館是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江蘇省人事廳、江蘇省文化廳表彰的先進集體,江蘇省優秀博物館。

參觀指南


江陰博物館新館舍於2005年10月1日建成對外開放。新館舍位於江陰市澄江中路的天華文化廣場西側,天華文化中心以著名的民族音樂的一代宗師劉天華命名。劉天華是江陰人,他與他的長兄五四新文化的先驅、文學家、語言學家劉半農,兄弟民族音樂大師劉北茂為推進中國現代文化的進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江陰市博物館新館佔地1.5萬平方米。開放時間為每星期二至星期日的9點至4點30。每星期一閉館進行內部整理。參觀者可坐公交15路、13路至公安局站下或9路、18路、28路至天華文化中心站下。
江陰博物館
江陰博物館

基本陳列


陳列內容的多樣性,是江陰博物館新館作出的一次新措施。全館共設江陰古代史館、陶瓷館、陶白書畫館、金銀玉石館、青銅器館、古代石刻館、古代碑刻館、明清服飾館、佛教文物館、劉氏兄弟業績館、自然標本館、花興才奇石館和礦石標本館等14個展館。揚長避短,根據自身實際設立展館是基本思想,創造條件,開拓創新,為適應21世紀世界博物館發展方向力爭與之接軌作了嘗試。因此,在繼承博物館傳統陳列的同時,打破常規,將自然標本、奇石、礦石這類實物納入博物館展示內容。事實證明在開放后深受廣大觀眾歡迎,尤其是受到孩子們的歡迎,孩子們在自然標本館見到了從未見到的各種飛禽走獸標本,增長見識的同時又增強了環境保護意識,受到了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教育。這些展覽,適合了各種群體,各種年齡的需要,可謂老少皆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多媒體的應用也增強了展覽陳列效果。每個展室,都配備觸摸屏,裡面貯存各類資料、圖片、音樂等內容,觀眾可以隨時通過觸摸屏了解感興趣的內容,點播劉天華、劉北茂的著名樂曲。在自然標本館的蛇類部分,還專門安裝液晶顯示屏播放蛇的種類、益處以及防治毒蛇咬傷等知識,涉禽類標本處觀眾可以通過觸摸屏聽到不同鳥類的鳴叫聲,增強了展覽效果。
除了展覽陳列有創意外,文物庫房條件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首先面積大大超過了國家文物局提出的對縣(市)級博物館的要求,其次是藏品櫥櫃有鐵質軌道式、大塊玻璃櫃和木質櫥等數種,適合保管不同質地的要求。由於中央空調和去濕機的配備,提高了藏品保管質量。同時設置了微機房,各個部門、各個崗位都可實行微機管理,每個辦公室和有關部位都配置了電腦,實現了管理和辦公現代化,這是一次質的飛躍。由於安裝了電視監控設備,可對整個博物館實施24小時監控,提高了安全防範性能,為確保博物館的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館還配置有一個近200座位的高檔次的學術報告廳,廳內設備功能現代化、多樣化。同時近旁配有高檔次的貴賓接待室,可以滿足國內甚至國際性學術會議的需要。這些都為博物館實現現代化、數字化創造了有利條件。
江陰博物館
江陰博物館

展覽與藏品


泗州大聖舍利專題館
2014年6月14日由江陰博物館原二樓佛教館改造的泗州大聖舍利專題館重新對外開放。展覽模擬了2003年青陽孫悟空寺發現泗州大聖寶塔地宮的考古現場,展出了舍利子、鳳首銀座龍、影青瓷缽、石函、水晶球、影青點彩舍利瓶、鎏金佛指等一批出土文物。見證了江陰佛教文化的悠久歷史。
石刻廳
石刻藝術是中國古代藝術寶庫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有著輝煌的成就。中國的石刻一時品種門類眾多,有建築宗教,陵墓,摩崖等,且激發多樣。題材廣泛,從漢代“馬踏匈奴”的大刀闊斧,到清明門源樓閣的精雕細琢,無一不真實地烙印著時代地精神與風範。
這裡陳列的宋代浮雕石墩,石柱礎。明代樂舞造像,石馬,清代獅子,件件精雕細刻,都是難得一見的精品,人們在閱讀江陰歷史的同時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花興才奇石館
1927年4月生,江蘇江陰人,高級工程師。系中國賞石藝術委員會委員、宜昌珍奇石研究會副會長。1985年開始收藏奇石,現成五千餘枚,分為人物、景物、動物、圖氛書法、象形、騰隴畫七類,多次參加全國性賞識展覽並獲獎。
明清服飾館
“錦繡中華,衣被天下”,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養蠶,紡織,絲綢,印染和刺繡的國家。從新石器時代地“藏物遮羞”到夏商時期縹,紡,織,染,繡的一應俱全,我們的祖先已使服飾的功能從穿戴升華為時代地風尚。至漢代中國花團錦簇的紡織品已通過“絲綢之路”傳播於世界的各地。這裡展出的,明清服飾是江陰博物館的考古成果,這些工藝精湛,質量上乘的服飾是江陰人民智慧的結晶,展示了江陰紡織之鄉的風采。
劉氏兄弟業績館
中國近代歷史上註明的“劉氏三傑”劉半農,劉天華,劉北茂,兄弟同胞,業績同章,世人同敬,為自己為民族更為家鄉江陰的歷史增添了極為鮮彩亮麗的篇章。

藏品數量

年份藏品數量(件套)珍貴文物(件套)
2019年度8,920434

服務介紹


新館舍高三層,平頂。1F、2F為展覽區,3F為辦公區。1F序言大廳400多平方米,配備有擴音設備,可以為學生、社會團體活動提供服務。往裡便是中央大廳,寬大的進口漢白玉樓梯架設中央,面積400平方米左右,與序言大廳通連,組成一個有較大空間的觀眾活動區,利用玻璃做成屋頂人工採光,使室內光線明亮,給觀眾以舒適之感,在1F大廳的中央還設有觀眾休息處,配以大屏幕電視,播放考古活動等專題片。同時,在1F、2F分別設置了賣品部;在2F又設置了一個休閑吧,能很好地為觀眾朋友們提供各項服務。

地理位置


地址:無錫江陰市澄江中路的天華文化廣場西側,乘坐公交15路、13路至公安局站下或9路、18路、28路至天華文化中心站下。

參觀信息


地址

江陰市博物館位於江蘇省江陰市澄江中路128號(海瀾國貿東側天華文化中心內)。

開放時間

星期一—星期日,9:00—16:30,全天開放,中午不休息,下午四點鐘觀眾停止入場。

門票

免費。

交通

公交
乘坐江陰市9路,18路,28路公交到天華文化中心下。

機構設置


綜述

江陰市博物館有職工32人,其中事業在編15人,合同制聘用人員及臨時工17人。已有副研究館員3人及一批從事文博工作的專業人員。
江陰市博物館設置有7個部室。辦公室、陳列宣教部、考古徵集部、保管部、科學技術研究部、故居辦公室、安全保衛部。其主要功能分別如下:
辦公室:負責人事工資,後勤管理,接待工作。
陳列宣教部:負責博物館基本陳列,臨時展覽的策劃、設計和布置,組織接待觀眾和講解工作。
考古徵集部:負責制定和實施考古工作計劃,以及搶救性考古發掘,並負責文物的徵集。
保管部:負責做好文物藏品的接收、保管、出庫,確保藏品的安全,承擔相應的學術研究任務。
科學技術研究部:負責文博編輯、館藏的標本養護、圖書管理資料查詢。
故居辦公室:負責劉氏陳列館、中醫陳列館正常開放的管理工作。
安全保衛部:負責博物館的安全,消防,內部保衛。

歷任館長

1988年10月—2005年10月,唐漢章。
2005年10月—2013年04月,董錄科。
2013年04月—2019年,陳蓉。

所獲榮譽


2000年5月,江陰市博物館考古發掘的高城墩良渚文化遺址入選“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09年6月10日,江陰市博物館通過國家文物局組織的專家評估定級,被評為“國家二級博物館”。

文物保護


2013年5月初,劉氏兄弟故居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江陰市博物館建設有溫度恆定的庫房,應用去濕度設備進行環境控制,全年的相對濕度控制在較好的水平:對於環境更加敏感的紙質文物庫房,進行恆溫恆濕的控制,基本上達到有關的文物保護標準。對陳列展廳的文物環境進行調控,對紙質文物全部應用了恆溫恆濕機進行環境調控,針對臨時展覽的要求,也採取不同文物保護措施,滿足不同的文物保護需求。

歷史沿革


1988年,江陰市博物館建設完成,原地位於江陰要塞風景區。
2005年10月1日,江陰市博物館新館舍建成並對外開放。
2013年8月18日,江陰市博物館新的形象標識和logo系統全面啟用,確立了“協作、傳承、服務、共享”的發展理念。

文化活動


活動建設

2013年1月8日—1月15日,由江陰市委宣傳部主辦,市文廣新局、市文聯、江陰日報社聯辦,江陰日報社承辦的“陳復澄藝術創作回鄉展”於江陰市博物館陶瓷館開展。
2013年2月4日,江陰博物館陶瓷館藍玉菘精品展復展。
2013年2月25日—3月11日,由江蘇省美術家協會、中央公益美術學院陶瓷藝術系、靜遠軒、可釅齋主辦的“古邑當春”當代文人藝術展開展。
2013年4月25日—5月5日,由景德鎮文廣新局主辦的“景德鎮瓷器精品展”在江陰市博物館服飾館開展。
2013年5月1日—5月8日,由江陰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新局、市文聯主辦的“龍開朗先生江陰書畫藝術展”於江陰博物館書畫館開展。
2013年5月16日—6月17日,由吳憲章收藏的“吳憲章收藏胡擎元印章展”於江陰市博物館花興才奇石館開展。
2017年1月19日—2017年3月30日,江陰市博物館開展“芙蓉遺珍——江陰市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展”,遴選了十七家國有文物收藏單位的160餘組,288件藏品,絕大部分為首次展出。
2017年1月20日—2月15日,江陰市博物館金銀玉石館舉行“王儉藏中國當代名家素描手稿展”。
2018年9月5日上午10點,江陰市博物館開展“揚子江陰望長安——‘一帶一路’下的唐代文物展”。
2018年9月30日—10月31日,江陰市博物館開展“千峰攢簇聯翩角勝——徐霞客柳州遊蹤水彩作品展”。

學術研究

江陰市博物館歷來重視以藏品為主要內容,以陳列展覽和文物保護為主要陣地,開展綜合性的科學研究工作。該館已聘專業人員中,有副研究員3名、館員2名、助理館員2名,在各項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09年,江陰市博物館成立了科學研究部,主要是:對館自然標本館的標本進行保護和分析研究。還對館藏文物進行保護研究和探討。分別在文物保護材料、文物分析等方面進行了研究,並且取得了成果,其中對紙質文物進行RP保護,標本保護新材料使用。
江陰市博物館創辦了學術刊物《江陰文博》,是博物館主辦的學術刊物,至2011年底已發行26期,在文博界具有一定的影響。此外江陰市博物館編輯出版了《江陰文物精華》、《暨陽之光》、《陶白捐贈文物選集》《高城墩考古發掘報告》《祁頭山考古發掘報告》等多種介紹藏品、展覽的圖錄以及專業研究著作。

學術交流

江陰市博物館的對外交流與合作不斷拓展,早在20世紀80年代未和90年代初,江陰市博物館出土古屍文物遠赴東北瀋陽、湖北武漢、廣西桂林等地展覽,觀眾100萬多次,2009年、2010年、2011年,江陰市博物館的金銀器館藏精品赴常熟、吳江、南京、連雲港、鹽城等進行巡迴展。還有一系列的“名家走進江陰”活動。這些展覽在向社會弘揚和傳播傳統文化的同時,也使江陰市博物館獲得了廣泛的聲譽。
江陰市博物館發揮自身學術優勢,先後赴上海參加了國際博物館協會第22屆大會暨第25屆全體會議,赴常熟參加了的首屆經濟百強縣博物館館長論壇,赴廣西桂林參加了“2010中國桂林·史前文化遺產國際高峰論壇暨中國博物館協會史前遺址博物館專業委員會第八屆研討會”,並向大會提交學術論文。通過外出學習交流,開闊了視野,取得了真經。

考古發掘

考古工作是江陰市博物館的一大特色工作,從1998年花山遺址考古發掘至今,該館先後對高城墩良渚文化遺址、祁頭山馬家浜文化遺址、佘城遺址、青陽悟空寺塔基地宮、青陽南樓崧澤文化遺址、周庄曹家墩春秋土墩墓等古遺址古墓葬進行了科學發掘。

宣傳教育

江陰市博物館通過電視、網路、平面媒體等多種渠道向社會公眾宣傳介紹博物館的大型展覽及重要活動,承擔起對社會的信息傳播和文化教育的職能。

場館特色


江陰市博物館建築為玻璃幕牆現代建築風格,呈現現代博物館的時代特色。
江陰市博物館媒體的應用也增強了展覽成列的效果,每個展室都配備觸摸屏,裡面存儲了各類資料,圖片,音樂等內容,觀眾可以隨時通過觸摸屏了解感興趣的內容。藏品櫥櫃有鐵質軌道式,大塊玻璃櫃和木質櫥等數種,適合保管不同質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