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灣菠蘿

鳳梨科植物

神灣徠菠蘿,神灣背山面海,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特別適宜菠蘿的生長,經過長期選種培育,現在神灣菠蘿,一般每個重一市斤左右,色澤金黃,皮薄肉厚,更難得的是肉細爽脆無渣,甜蜜清香而無酸味,齒頰留香,經久不散。神灣菠蘿有兩種,一種果大而食后覺得麻口的,稱為舊種,山埔果園種的是舊種,現已絕滅。神灣菠蘿不僅國內聞名,在國外也享有美譽,它載著中山人民的深情厚意,遠涉重洋,聞名於世。神灣菠蘿早已成名,遠近馳名,究其原產地該是沙岡村。

2016年12月28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神灣菠蘿”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物種簡介


神灣菠蘿遠近馳名。菠蘿又叫鳳梨,原產於美洲熱帶的巴西,16世紀中期由葡萄牙的傳教士帶到澳門,然後引進到廣東各地,后在廣西、福建、台灣等省栽種,經過長期的選育,陸續生產了許多品種。菠蘿在我國已有400多年的栽培歷史了。
神灣菠蘿
神灣菠蘿
盛產於中山市神灣鎮的菠蘿,帶動了神灣水果工業。名副其實,名為“神灣菠蘿”。

吃法


通常神灣菠蘿的吃法有四種:
菠蘿雞
菠蘿雞
一是去皮鮮吃,可免其他地方所產菠蘿要蘸鹽水的麻煩,吃起來滿口芳香;
二是榨汁鮮飲,消暑解渴,香味濃郁;
三是烹製成菠蘿雞,成為一道筵席名菜;
四是製成罐頭,成為旅遊佳品。

下級分類


中山著名的神灣菠蘿,原有兩個品種,一種果大,食后感覺麻口,稱為舊種,現已無存;另一種是新品種,又稱“金山種”即現聞名的神灣菠蘿,果黃色,果眼淺,果心可食。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神灣鎮的人們就開始種植菠蘿,在1937至1939年期間,神灣菠蘿的種植最盛,在當地幾乎家家戶戶都栽種,少的2000-3000株,多的8000-10000株。

美譽


神灣菠蘿不僅國內聞名,在國外也享有美譽,它載著中山人民的深情厚意,遠涉重洋,聞名於世。這就是中山的名特產——神灣菠蘿。
從1988年6月25日《羊城晚報》讀到鍾懷采寫的《神奇的“神灣菠蘿”》一文後很有感觸,因我是神灣人,自然想到神灣菠蘿的歷史,故草成此文,以作補遺。

起源


種植地

盛產菠蘿的神灣鎮轄十幾個自然村,北至四清橋,南至定溪,沿公路南北長約十一、二公里。越過磨刀海,西至芒沖、大排沙;東以丫髻山、鐵爐山為界。鎮的所在地就是沙岡村,原名為神灣村。
神灣菠蘿早已成名,遠近馳名,究其原產地該是沙岡村。人間何處無芳草,神灣菠蘿何以能享負盛名?應從地理環境說起。
沙崗村背向丫髻山、鐵爐山南麓,山沙崗北望,左首丫髻孤高挺拔,右首鐵爐則雍容廣闊。說來“神奇”,同是南麓,而丫髻在鐵爐之西,其南麓則略為朝東,所以日照時間較長,當一輪紅日從鐵爐山頂探出頭來時,丫髻南麓已是金光遍地。此外,丫髻、鐵爐土質都是紅壤土,但丫髻則較多沙粒,土色稍白。兩地在南坡,西風被擋,長年只有南風或東南、西南風,水份較多。至於丫髻山的北坡,北坡山腳有古宥、十二環、南坑仔幾條村,歷史上種菠蘿的較少。

種植髮展

神灣究竟由什麼時候開始種菠蘿?暫無史籍可考。據筆者所知,在20年代以前,歸國華僑陳香谷與其族人陳寶珊曾在鐵爐山南麓經營過一個果園,當時稱為山埔果園,主要種植荔枝,但亦種少許菠蘿。神灣菠蘿有兩種,一種果大而食后覺得麻口的,稱為舊種,山埔果園種的是舊種,現已絕滅。另一種是果小但食后不麻口,稱為新種,現在所說的神灣菠蘿就是新種菠蘿。據說新種菠蘿的種苗是歸國華僑李國漢由國外帶返。在20年代,陳香谷與李國漢合夥,另一歸國華僑李燦則與其族人李昌合夥,在丫髻山南麓老村肚背,各闢山地十餘畝,種植新種菠蘿,從此開了菠蘿專業戶的先河。到了30年代,專業戶漸多,有陳姓、張姓、李姓的。所收菠蘿,很少在當地出售,而是打成包裝,托石岐澳門渡運到澳門交果欄批發。當地這些專業戶多系地主富農,因為種菠蘿需要山地,而這些山地早已成為地主富農的私產,一般貧下中,苦於缺少土地,很難染指。種菠蘿要在秋冬之交下種幼苗,到第三年夏季才會有收成,投資期長,也非一般貧下中農所能負擔。此外菠蘿很受肥,只有農家肥,很難使其吃飽,必須補以化肥,有時甚至以化肥為主。而當時國內尚沒有化肥生產,購買進口卜內門肥田料,又價格昂貴,也非貧下中農所能投資。所以解放前的菠蘿專業戶實為地主富農弄所壟斷。
土地制度改革時,所有菠蘿園都被沒收重分。以後神灣不停地搞政治運動,再加上“以糧為綱”的單一經營,菠蘿園自然少人問津了。土改後幾年,神灣來了一位正確貫徹黨的政策的領導者,他認為菠蘿是神灣的傳統特產,應予恢復生產,領導拍板,群眾緊跟,不消多長時間,全社種植菠蘿達到一千多畝。可是好景不長,菠蘿園就在“割資本主義尾巴”運動中鏟掉了。
自1979年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方針政策以後,神灣菠蘿又運交華蓋,特別是近幾年來神灣鎮有不少人種菠蘿發家致富的,李少魯、鍾漢芳是其中的佼佼者,菠蘿萬元戶,至今已不是新鮮事了。所以當地村民蓋起了一座又一座別墅式洋房。
神灣菠蘿不但受種植地質所限,且其外表亦有“神奇”的特徵:一是個小,通常每個神灣菠蘿只在500克左右,很少超過750克的;二是菠蘿釘中心紋起,四周略低,脈絡分明;三是身圓,手感粗糙,向上打花處(稱為頂)較平;四是外表墨綠色而內心實已黃熟;五是內在好處:香,蜜而不酸,爽脆,無渣,芯也可食,食后不覺麻口。
神灣菠蘿沒有大小年,夏至以後才大熟,早熟菠蘿是催花菠蘿。品嘗神灣菠蘿最好移玉步到菠蘿園去,現摘、現收、現食,味更鮮美。在筆者寫此文的當天上午,即七月一日上午,澳門中山同鄉聯誼會觀光團250多人,乘坐旅遊大客車多輛,到神灣觀光,啖荔嘗菠蘿。由僑聯會幹部李學興(李國漢之子)帶領,到山上菠蘿園吃菠蘿。賓主品嘗菠蘿的三昧,來得及時,吃得得法,乘興而來,盡興而去。所謂一棵菠蘿系桑櫬,共慶神灣豐收年!

主要價值


營養價值
1、菠蘿含有一種叫“菠蘿朊酶”的物質,它能分解蛋白質,溶解阻塞於組織中的纖維蛋白和血凝塊,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消除炎症和水腫;
2、菠蘿中所含糖、鹽類和酶有利尿作用,適當食用對腎炎,高血壓病患者有益;
3、菠蘿性味甘平,具有健胃消食、補脾止瀉、清胃解渴等功用。
食用及禁忌
1、由於菠蘿中含有刺激作用的甙類物質和菠蘿蛋白酶,因此應將果皮和果刺修凈,將果肉切成塊狀,在稀鹽水或糖水中浸漬,浸出甙類,然後再吃;
2、在食肉類或油膩食物后,吃些菠蘿對身體大有好處,“菠蘿咕老肉”、“菠蘿牛肉”都是可以放心吃的菜肴。
3、此外,民間還有一種吃菠蘿的禁忌的說法,就是菠蘿和蜂蜜不能同時食用,據說這樣吃會中毒。

製作過程


神灣菠蘿
神灣菠蘿
菠蘿不僅可以作水果吃,作菜烹調則是一款爽口開胃菜。
原料:菠蘿1個,五花肉半斤,胡蘿蔔半個,芹菜、蒜、生粉、鹽、植物油少許。
製作:
1、先將五花肉蒸熟、切塊,粘遍生粉,再用植物油炸約十分鐘左右,裝盤。
2、菠蘿削皮、去菠蘿眼和芯,再切成小塊泡鹽水;胡蘿蔔削皮、切片,芹菜和蒜洗凈切段。
3、往鐵鍋下植物油,先下菠蘿,翻炒約十分鐘后,再下五花肉、胡蘿蔔、芹菜和蒜,炒約十分鐘,下鹽,裝盤即可食用,爽口又開胃。
提示:有的人吃菠蘿會發生過敏症,出現四肢及口舌發麻、多汗等癥狀;菠蘿要泡鹽水;空腹慎吃。

生產情況


2014年,中山市神灣鎮有神灣菠蘿標準化栽培種植總面積為3000畝,年總產量約2500噸。神灣菠蘿是神灣鎮主要的農產品之一。

產品榮譽


2012年7月23日,廣東省中山市神灣鎮被廣東省園藝學會評為“神灣菠蘿之鄉”。
2016年12月28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神灣菠蘿”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神灣菠蘿產地範圍為廣東省中山市神灣鎮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金山簕仔”或者“金山種”。
二、立地條件
必須採用坡地栽植,土壤類型為紅壤或黃壤、土壤質地為沙壤或壤土,pH值5.5-7,有機質含量≥1.5%。
三、栽培管理
1.種苗繁育:採用冠芽、吸芽等進行無性繁殖。
2.定植:
(1)定植時間:春植或秋植,以春植為主,春植於每年3~4月進行,秋植在8~9月進行。
(2)定植密度:每公頃栽植株數≤45000株。
3.施肥:
每公頃每年施腐熟有機肥≥22.5噸。
4.環境、安全要求:
農藥、化肥等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採收
4月上旬至10月中下旬分批採收。
五、質量特色
(一)感觀特色
果身圓形或橢圓形,果丁較深。果肉金黃、香甜多汁、蜜味濃郁、爽脆無渣。
(二)理化指標
項目指標
果重(克)≥400
可溶性固形物≥(以折光計),%15.0
粗纖維,%≤1.0
總酸(以檸檬酸計),%0.4~0.8
可食率,%≥60
(三)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神灣菠蘿產地範圍內徠的生產者,可向中山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后予以公告。神灣菠蘿的檢測機構由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