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韓故城
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韓故城,位於河南省新鄭市市區周圍,雙河(古洧水)與黃水河(古溱水)交匯處。平面呈不規則的三角形。城垣周長20千米,城內面積16平方千米。
鄭韓故城是東周時期的列國都城之一。故城由春秋時期的鄭國始建,韓滅鄭后,即遷都於此,鄭韓兩國先後在此建都長達539年。鄭韓故城平面呈不規則的三角形,中有一南北向隔城牆,將故城分為東西兩城:西城為政治中心,鄭、韓兩國的宮殿區、貴族府邸等都在西城集中分佈。東城為經濟中心,分佈著手工業作坊區、平民居住區、宗教禮儀性祭祀區和鄭國貴族墓葬區等。鄭韓故城出土了大量文物與建築遺址,具有較高的考古價值。
1961年,鄭韓故城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4月,鄭韓故城被列入二十世紀全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2018年4月10日,鄭韓故城遺址入選“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距新鄭汽車站2.6公里,大概10分鐘可到達。
鄭韓故城景色
1966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來到李家樓,清理當年現場,認定該墓應是鄭國一男性貴族大墓,所以又稱它為“鄭公大墓”。
20世紀60年代,通過鑽探普查,初步了解鄭韓故城內的文化分佈情況,發現了鄭韓兩國的宮殿宗廟基址、鑄鐵遺址、戰國冷藏室遺址及多處夯土台基等,為鄭韓故城的文物保護與發掘研究奠定了基礎。
20世紀70年代,先後發掘了白廟范銅兵器坑、後端灣墓地、倉城春秋時期高級貴族墓地、梳妝台遺址等。白廟范銅兵器坑,出土戰國時期的戈、矛、劍等兵器220餘件,其中有銘者180餘件。這批帶銘兵器的出土,對研究韓國兵器鑄造技術與制度,兵制、庫制以及戰國時期的歷史地理與古文字等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20世紀80年代,先後發掘了河李墓地、閣老墳村西宮殿遺址、稅務局家屬院戰國宮殿建築遺址、藥廠仿楚大布范和連布錢範遺址、玻璃廠春秋冷藏窖、後端灣墓地、李馬墓地春秋車馬坑均是這一時期的重要發現。尤其是韓侯王陵墓的發現,填補了鄭韓故城考古長期沒有韓國大型陵墓的空白。
20世紀90年代,為配合新鄭市基本建設,在金城路、城市信用社和中行遺址發現了時代接近、性質相同的三處祭祀遺址,發現青銅禮樂器坑28座,出土鄭國公室青銅禮樂器470件,發現殉馬坑93座。其中中行遺址的發掘(河南新鄭鄭韓故城鄭國祭祀遺址)在1997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7年鄭韓故城北城門遺址發掘現場
21世紀以來,主動性和搶救性的發掘不僅發掘了戰國時期韓國的大型官營制陶作坊,而且還清理了春秋戰國時期馮庄私營制陶作坊,官營和私營制陶作坊的發現,對了解和研究鄭韓故城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以及社會經濟狀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這一時期發掘的興弘花園與熱電廠墓地,第一次完整揭露了一處從西周晚期到戰國中期以低等級貴族及平民為主的公共墓地,對研究鄭韓故城的城市布局、喪葬制度等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2017年2月,鄭韓故城首次發現城門和瓮城。特別是配合南水北調工程對胡庄韓王陵的搶救性發掘(河南新鄭胡庄墓地)取得了重要成果,該項目被評為“200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1世紀10年代,為配合鄭韓故城考古遺址公園和地方經濟建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鄭工作站對北城門、南城牆、三號車馬坑、雙樓、天利等遺址和墓地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0餘萬平方米,發現東周至唐宋時期的道路、瓮城、墓葬、灰坑、陶窯、車馬坑等遺跡,出土各類質料的文物數萬件。
鄭韓故城位於今新鄭市區周圍,雙河(古洧水)與黃水河(古溱水)交匯處。平面呈不規則的三角形。城垣周長20公里,城內面積16平方公里,鄭韓故城內文物遺跡星羅棋布,目前發現城門遺址4處,在城內南北走向有一隔城牆,把故城分為東西兩城。西城內分佈有韓國宮城和宮殿區、繅絲作坊遺址。東城內分佈有鄭國宮廟遺址、祭祀遺址、鑄銅遺址和韓國鑄鐵、制骨、制玉、制陶等多處遺址。故城內外有鄭韓兩國貴族墓地多處,其中大型韓王陵墓群12處。平民墓葬區主要分佈在城東黃水河東岸、城南和城西雙河西岸一帶,城北墓葬極少。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有碑?這一考古學界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終於有了定論:河南省新鄭市的鄭韓故城出土的"無字碑",為"中華第一碑"。
"中華第一碑"整體呈圭形,像匕首一樣尖尖的,上半身一邊一個耳朵,下半部中間有一穿孔,質地是灰色沙岩,正反兩面上部都磨得光光的。它全長3.25米,寬0.45米,厚0.25米。
據考古工作者介紹,這通古碑是於1997年8月在新鄭市區鄭韓故城宮殿區內發現的。當時他們在這裡開了10x10米的探方29個,大小深溝21條,發掘面積3238平方米,發現了古代墓葬、儲水井、下水道、宮殿、道路等文物遺跡,並在一處古代宮殿的夯土層發現了一通"無字碑"。"無字碑"的發現,立即在歷史學界、考古學界引起巨大的轟動動。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俞偉超、李伯謙、安金槐等親臨現場進行鑒定。但由於碑上沒有刻字,專家們各抒己見,爭論不休。
我國有關專家和學者對"無字碑"進行了大量考證研究,他們從石碑的形制、現場發現的祭品、青銅壺,結合"禮記"、"儀禮"等古代文獻關於太廟大碑的記載判斷,此碑應是戰國時期韓國太廟所立之碑,這比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漢代石碑要早數百年。因此,絕大多數專家學者對此碑認識基本一致,認為入這通"無字碑"就是"中華第一碑"。
河南省一些考古學家、旅遊專家認為,"中華第一碑"的發現,必將像"中華第一龍"在河南發現一樣,給河南旅遊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巨大推動力。
鄭韓故城出土的文物
鄭韓故城是春秋時期鄭國和戰國時期韓國先後建都的都城遺存,位於新鄭市城關附近的雙河與黃水河交匯處,東西長約5000米,南北寬約4500米,是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裡的古城牆也是世界上同期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垣之一。
這次發現的大型制陶遺址位於新鄭市東北部一處殘缺的鄭韓古城牆內側,沿城呈西北-東南走向,遺址自西向東分為生活區、作坊區和燒造區三個區域,規模龐大,佔地面積達數萬平方米。
據文物考古工作者介紹,遺址全貌已經探清,並配合基建發掘了3000多平方米。從挖掘情況看,這裡很可能是考古工作者尋找已久的韓國官方制陶遺址。專家判斷,附近還應當有成品區和廢品區。
這處屬戰國晚期至西漢初期的大型制陶遺址,距今約2300年。由於地理位置偏僻,整個遺址保存的相當完好。在燒造區內,3個大型燒窯深埋於地下,窯穴最深的達3米多。
沁園春·鄭韓故城
迤邐蜿蜒,千載牆垣,傲然碧空。
乃軒轅故里,文人祖地;鄭伯舊土,韓國都城。
孔聖傳聞,漁夫佳話,子產仁懷享盛名。
更喜見,春暮三月,溱洧詩聲。
年年戰馬嘶風。唯凌弱逞強苦爭雄。
嘆干戈擾攘,烽升鼓震;興亡續繼,雨血風腥。
大浪淘沙,戰聲已逝,終見神州享太平。
二月二,遇軒轅生日,萬眾歡騰。
經過近9個月的挖掘清理,距今2400多年的鄭國3號車馬坑已基本挖掘完畢。已清理出4輛馬車,90匹陪葬馬匹,是“鄭韓故城”內挖掘出土的最大車馬坑。
此次發掘的鄭國3號車馬坑位於鄭韓故城東城內西南角的鄭國貴族墓地里,是春秋晚期一代鄭國國君墓的專用車馬陪葬坑。2017年2月挖掘至今,已發現4輛車,90匹陪葬馬匹,隨之出土的還有車上的青銅部件等裝飾品。
其中,發掘出土的1號車體量巨大,車長2.56米、寬1.66米,車輿頂部有防雨防晒等設施,裝飾奢華,車篷上有彩席遺痕,車輿頂部周邊裝飾著管狀銅器、骨器,刷新了“鄭韓故城”內出土馬車的紀錄。
此外,發掘顯示,1號車和2號車南北並排,且陪葬馬匹均呈側卧式擺放,馬骨上不見馬器具,這符合文獻關於鄭國陪葬車實行“拆車葬”的記載。鄭國車馬坑景區主任李宏昌解釋說,陪葬車一般分為“整車葬”“拆車葬”“車馬混葬”等不同形式,鄭國一般實行“拆車葬”。“拆車葬”是先把馬殺死,並排放到車馬坑底部,再把完整的車輛拆開,將零部件放在馬匹屍體之上。
從發掘情況看,3號車馬坑陪葬的馬車可能是鄭國國君和夫人的日常用車。但具體是鄭國哪一代國君,目前還無定論。“由於主墓嚴重被盜,隨葬品幾乎被盜一空,也沒有相關文字記載,因此墓主人身份難以定論。”主持發掘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眾考古與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馬俊才說,根據目前發掘情況看,可能是春秋晚期君主。
鄭韓故城
2006年,國家文物局將鄭韓故城划入100處大遺址重點保護項目之一。同年4月,新鄭市旅遊和文物局委託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等單位編製鄭韓故城遺址保護規劃。
2008年6月27日,國家文物局《關於鄭韓故城遺址保護規劃的批複》(文物保函【2008】643號文),原則同意鄭韓故城遺址保護規劃。
2010年7月26日,鄭州市人民政府下發了《關於實施鄭韓故城保護規劃的通知》(鄭政文【2010】189號文),保護規劃開始實施。
2011年,新鄭市旅遊和文物局委託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編製了《鄭韓故城考古遺址公園總體規劃》。
2012年,成立了專門的保護管理機構——鄭韓故城遺址保護管理處。
2013年12月18日鄭韓故城遺址公園獲得國家文物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
2014年12月4 日,河南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批准了《鄭州市鄭韓故城遺址保護條例》,於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鄭韓故城遺址的保護管理由新鄭市政府下屬的新鄭市旅遊和文物局總體負責,其中規劃、立項、文物工程及日常維護管理由鄭韓故城遺址保護管理處負責;“四有”管理工作,涉及鄭韓故城遺址的建設項目的審核報批等由文物管理科負責:鄭韓故城遺址的檢查、巡查及執法等由執法督察科負責。
新鄭鄭韓故城出土編鐘數目之多,特別是中國銀行新鄭支行祭祀遺址一次206件編鐘的出土,實為20世紀中國音樂史上的空前發現。同出土的還有7套已腐朽的木質鍾架,更為珍貴。這些音樂文物的出土,對於研究春秋時期的編懸制度,鄭國編鐘的演奏方法、用鍾性質、編鐘鑄造、調音技術、音列規範音律水平以及在中國編鐘音樂史上的地位,與鄭聲之間的關係,鄭聲的成就與影響等,都是十分難得的資料。
手工業生產是古代城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手工業生產遺存的研究也是考古學的主要內容之一。鄭、韓兩國的手工業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列國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鄭國的青銅鑄造和韓國的冶鐵在當時都是處於領先地位的。因此,通過對鄭韓故城手工業遺存進行全面,系統地梳理,從而能夠復原當時手工業生產的工藝流程,進而對當時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力水平、手工業作坊的分佈與城市布局的關係、手工業生產的產業結構與特點、手工業生產的管理機構等相關問題進行分析、討論。並進一步為了解和認識鄭韓故城的城市規劃和布局、城市的經濟生活以及春秋戰國之際社會制度的變革獲得一些有益的啟示。
對鄭韓故城始建年代和歷史背景的探討,可推動對春秋早期史事的深入研究。鄭國是春秋時期的一個重要諸侯國,鄭韓故城作為鄭國都城,建城時期的考古材料稀缺,學界對該階段的考古學研究基本上屬於空白,以往文獻中關於春秋初年鄭國歷史的記載也比較少且存在爭議。隨著《清華簡》等文獻資料的出土和整理,結合鄭韓故城現有考古材料,這將有利於推動學界對春秋早期史事的深入探討。
鄭韓故城遺址
車馬坑
2017年,經過近9個月的挖掘清理,具有2400多年的鄭國3號車馬坑基本挖掘完畢。截至到11月,已清理出4輛馬車,90匹陪葬馬匹,是鄭韓故城內挖掘出土的最大車馬坑。
此次發掘的鄭國3號車馬坑位於鄭韓故城東城內西南角的鄭國貴族墓地里,是春秋晚期一代鄭國國君墓的專用車馬陪葬坑。2017年2月挖掘以來,已發現4輛車,90匹陪葬馬匹,隨之出土的還有車上的青銅部件等裝飾品。
其中,發掘出土的1號車體量巨大,車長2.56米、寬1.66米,車輿頂部有防雨防晒等設施,裝飾奢華,車篷上有彩席遺痕,車輿頂部周邊裝飾著管狀銅器、骨器,刷新了鄭韓故城內出土馬車體量的紀錄。
此外,發掘顯示,1號車和2號車南北並排,且陪葬馬匹均呈側卧式擺放,馬骨上不見馬器具,這符合文獻關於鄭國陪葬車實行“拆車葬”的記載。陪葬車一般分為“整車葬”“拆車葬”“車馬混葬”等不同形式,鄭國一般實行“拆車葬”。即先把馬殺死,並排放到車馬坑底部,再把完整的車輛拆開,將零部件放在馬匹屍體之上。
從發掘情況看,3號車馬坑陪葬的馬車可能是鄭國國君和夫人的日常用車。但具體是鄭國哪一代國君,還無定論。根據發掘情況看可能是春秋晚期君主。
制陶遺址
河南省新鄭鄭韓故城內發現一處戰國晚期至西漢初期的大型制陶遺址,其規模和完好程度在中國罕見。
此次發現的大型制陶遺址位於新鄭市東北部一處殘缺的鄭韓古城牆內側,沿城呈西北—東南走向,遺址自西向東分為生活區、作坊區和燒造區三個區域,規模龐大,佔地面積達數萬平方米。
據文物考古工作者介紹,遺址全貌已經探清,並配合基建發掘了3000多平方米。從挖掘情況看,這裡很可能是韓國官方制陶遺址。專家判斷,附近還應當有成品區和廢品區。
此處屬戰國晚期至西漢初期的大型制陶遺址,距今約2300年。由於地理位置偏僻,整個遺址保存的相當完好。在燒造區內,3個大型燒窯深埋於地下,窯穴最深的達3米多。
城垣
鄭韓故城的城垣均是用土夯築而成,城牆高一般為10米左右,最高可達16米、城牆基寬40—60米,頂寬2.5米。它是世界上同期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垣之一。它不僅是研究歷史的重要資料,而且是供人們遊覽的重要古迹。 北牆外側有數處馬面建築,是中國最早的新型城牆防禦設施。
中華第一碑
河南省新鄭市的鄭韓故城出土的"無字碑",為"中華第一碑"。
"中華第一碑"整體呈圭形,像匕首一樣尖尖的,上半身一邊一個耳朵,下半部中間有一穿孔,質地是灰色沙岩,正反兩面上部都磨得光光的。它全長3.25米,寬0.45米,厚0.25米。
據考古工作者介紹,這通古碑是於1997年8月在新鄭市區鄭韓故城宮殿區內發現的。當時他們在這裡開了10x10米的探方29個,大小深溝21條,發掘面積3238平方米,發現了古代墓葬、儲水井、下水道、宮殿、道路等文物遺跡,並在一處古代宮殿的夯土層發現了一通"無字碑"。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俞偉超、李伯謙、安金槐等親臨現場進行鑒定。但由於碑上沒有刻字,無法判斷。
中國有關專家和學者對"無字碑"進行了大量考證研究,他們從石碑的形制、現場發現的祭品、青銅壺,結合"禮記"、"儀禮"等古代文獻關於太廟大碑的記載判斷,此碑應是戰國時期韓國太廟所立之碑,這比中國發現最早的漢代石碑要早數百年。因此,絕大多數專家學者對此碑認識基本一致,認為入這通"無字碑"就是"中華第一碑"。
青銅器
鄭韓故城青銅器窖藏坑鄭韓故城青銅器窖藏先後發現三批,均位於鄭韓故城東城區內。
第一批
1993年6月發現。位置在鄭韓故城東城中部的金城路。這裡曾發現多座青銅禮樂器坑和殉馬坑,出土青銅禮樂器60餘件。
第二批
1994年10月至1995年3月發現。位置在鄭韓故城東城中南部的新鄭市城市信用社基建工地。共發掘6座青銅禮樂器坑和56座殉馬坑,出土青銅禮樂器57件。
第三批
1996年12月至1997元月20日發現。位置在鄭韓故城東城西南部,今新鄭市新華路中段的南側。發現青銅禮樂器坑10座,殉馬坑20餘座。出土春秋時期的鄭國王室青銅重器255件。其中青銅禮器坑4座,出土鼎、簋、鬲、鑒、壺、豆等111件;青銅樂器坑6座,出土編鐘18套144件,與之伴出的還有懸掛編鐘的木架(筍虡)6套和吹奏樂器陶塤4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