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村位於東山島的西南端,全村共有505戶人口2057人,是一個集農、林、鹽、養殖等多種產業的村莊。
古代港口村也稱碧浦,鄰近的海灣是天然的避風港,故稱為碧海沃,村名也由此而來。明
嘉靖年間,
明朝官兵
戰船曾在此設伏,全殲入侵的葡萄牙侵略者。
港口村鹽場有著悠久的歷史,由於這裡緊鄰
詔安灣,海運交通便捷,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詔安縣鹽場官府首次設立五都港口村政課稅,鹽業漸漸形成規模。
由於鹽場官府設於此地,港口村商貿船隻彙集,繁華一時,因而成為海盜襲擊的目標,
東山縣誌記載:明嘉靖年間,海盜曾一本,率領眾賊駕舟百艘在碧海沃登陸,劫掠港口等村。事隔不久,這伙海盜遭明朝官兵圍殲,賊首曾一本夫婦也被捉拿歸案。
民國期間,港口村隸屬東南鄉港口保護區。1950年東山島解放后,港口村歷經
土地改革時間屬湖港鄉,后歷經初級社、
高級社、
人民公社。公社化階段屬陳城公社港口大隊,1984年公社改鄉,港口大隊改稱為港口村。
港口村明中期之前是多姓聚居地,明永樂癸卯年(1423年),
唐僖宗四年入閩居莆田靈岩寺的福建吳姓始祖之一吳祭的二十一世孫吳益宗到港口村開創基業,成為港口村吳姓一世祖,距今580多年。港口村現有
吳姓始祖祠《孝思堂》,一世祖到四世五房祖均入祠供奉。由於吳姓人丁興旺,其他姓氏逐漸外遷,故形成當今以吳姓占絕大部分數的聚居村落。
黨的十一屆三中會會以來,農村實行土地承包生產責任制,港口村的經濟也迅速發展起來,群眾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全村年總產值7633萬元,
人均純收入5000多元;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建設小學教學樓一座,架設自來水、電、閉路及
程式控制電話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