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和平門的結果 展開
-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西安和平門
- 南京和平門(神策門)
- 義大利米蘭市古城堡旁建築
- 義大利和平門
- 米蘭和平門
和平門
南京和平門(神策門)
神策門是南京明城牆十三座內城門之一,又稱和平門,位於南京市玄武區中央門以東、南京火車站以西,是南京明城牆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也是所有城門中唯一保留有民國以前鏑樓的城門。神策門是南京明城牆中唯一的外瓮城城門。
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政府將其改名為“和平門”,並在和平門內設美國亞細亞火油公司油庫。抗日戰爭時,日軍佔領南京,將和平門外瓮城建成日軍汽油庫。1956年,南京軍區接管此處,仍沿用作油庫,禁止百姓參觀。2001年,南京軍區將和平門油庫轉交南京市人民政府,開闢為神策門公園。
神策門
太平天國初期,清軍的第一次攻城發生在神策門,太平軍的張繼賡數度謀反,結果被捉,他的同謀就夥同清軍準備裡應外合攻入神策門。但是太平軍及時組織防守,用大型木樁和鐵鏈加固神策門的防禦工事。清軍只得撤退,並在撤退之前將神策門外的一條商業街付之一炬。
神策門的沒落則是伴隨著太平天國末期整個天京城的失陷,清軍先從太平門附近攻入,然後兵分幾路,其中有一路就沿城牆打到了神策門,最後神策門在內外兩路清軍的夾擊下被攻陷。
1931年,國民政府認為南京諸城門的名稱具有封建迷信色彩,不符合時代潮流,而將神策門改為和平門。
和平門(原神策門)現狀
1956年被南京軍區設為軍隊油庫,和平門油庫的功能持續了70年。在這70年裡,神策門成為了神秘的軍事禁區,禁止市民參觀。
2001年,南京軍區將和平門油庫轉交南京市地方人民政府,南京市相關文物部門已經清理了坍塌、膨脹、鬆動的牆體,對南京保存最早的城樓進行了維修。同時,南京市文物局將神策門納入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館,兩處景點採用通票。
神策門
南京明城牆十三個內城城門中,其中十二門都只有一個門洞,唯神策門設左右兩個門洞。明代洪武年間宰相劉伯溫認為,這裡為兵家必爭之地,必須能攻能守,平時只開一洞門,另一洞門則緊閉。只有在軍情緊急、萬不得已時再開。到了清代,清軍在此大敗國姓爺鄭成功后,一度將神策門改為“得勝門”。民國二十年(1931年),國民政府認為南京諸城門的名稱具有封建迷信色彩,不符合共和制國家的社會精神制度,而將神策門改名稱為和平門。神策門(和平門)現尚存瓮城券門各一處,譙樓一座。和平門是現存南京城門中最為完整的城門。她至今仍然擁有鏑樓(清末建築)和城門的木門,是南京明代內城諸城門中絕無僅有的。
神策門
在明代建造京師南京內城城牆以前,歷朝歷代中國傳統瓮城的形制是將其設於主城門外,也就是外瓮城結構。而明代京師南京城牆在修建過程中則普遍將瓮城設於城門內,稱為內瓮城,就像明代聚寶門(現中華門)一樣。唯獨神策門依然採用了古老的外瓮城結構,因此她也成為了十三座城門中結構最獨特的。
神策門處建造外瓮城主要是最大程度利用險峻的山勢,明城牆在建造過程中力求“地盡其險”,專走山勢險要之處。所以,依山而建的神策門,如果把瓮城建在城門內,反而會把小山包在城門和瓮城之內,這對於防守進攻是很不利的,明太祖朱元璋才將神策門的瓮城設計建在了城門外面。
神策門城牆
• 清軍“得勝”神策門
和平門[南京和平門(神策門)]
• 兩道明代“防盜門”
南京神策門明城牆古迹
神策門
在明代對於京師乃至明中後期南京的城門的管理是非常嚴格的,有一項叫作“點閘”的制度,就是每天晚上閘門關閉上鎖后,全國最高軍事機關五軍都督府會派專人騎快馬到十三個城門去查收閘門的鑰匙,最後統一交回五軍都督府。等到第二天開門之前,再派人將鑰匙送到各個城門處,如果違反點閘’制度的城門守衛就是死罪。在水西門就曾經發生過守衛違反“點閘”制度而被砍頭的。也正是這樣嚴格的制度,才保證了南京城池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