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釉陶鴟吻
黃釉陶鴟吻
黃釉陶鴟吻是廣州中山四路南越國宮署遺址考古挖掘的重大發現,於2008年在原兒童公園北面的考古現場出土。其高達一米、金光閃閃的建築構件鴟吻(又稱脊吻,即殿閣類建築屋頂上的特有裝飾物)。據初步考證,此物件是廣東迄今考古出土文物中年代最久遠、規模最大、保存較為完好的鴟吻,它比我國最大、現存於山西大同華嚴寺的遼代鴟吻還要早100年。
這件有1000多年歷史的黃釉陶鴟吻高達一米,寬約八十厘米,重達六七十斤,釉色均勻帶有光澤,外形較為完整。鴟吻全身刻魚鱗紋,背部刻羽翼,龍爪鳳尾,身下刻雲氣紋,頭部殘缺。但仍可以判斷它是一個瑞獸的建築構件,並且延續了唐代鴟吻的敦實風格,線條流暢。
這件文物是在南漢國兩座大型宮殿台基之間的廢棄堆積中發現的,是南漢國宮殿使用的鴟吻。當時出土的獸件裡面充滿了泥土,考古人員小心翼翼地把其中的泥土清空,而且要四人合力才能把它抬起。連日來,考古人員對它進行泥土清理、拼接、復原等處理,整個鴟吻殘件便日益清晰了。經過丈量,該文物高約一米,寬約八十厘米,重達六七十斤,釉色均勻帶有光澤。此前在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的文物最大隻有四五十厘米,這麼大規模的出土文物還是第一次。
當時工作人員正在南越國宮署遺址規劃出來的南漢國遺址進行常規的考古挖掘,挖到2米深的地方,在一堆廢棄堆積中露出了黃色釉面的物件,再仔細深挖下去,竟出現一件龐大的獸件,規模宏大,工作人員當時就都判斷這是一件重大考古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