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漢字

”前”(拼音:qiá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表方位的“前”本作“歬”,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中,古字形像坐著船前行。“前”大約產生於戰國後期,本義指剪刀或用剪刀剪斷。古籍中常借“前”來表示“前進”,剪刀的意思就造“剪”字表示。 “前”的基本義是向面對的方向運動,引申為物體的正面。從空間順序講,前又由向前端運動引申為位置次序靠前的,還引申為前面未到的。從時間順序講,運動在前(方位)的,往往是行為發生較早的,時間次序在前的。

文字源流


許慎《說文解字》說:“前,齊斷也。從刀,歬聲。”小篆的“前”(圖7),除了刀外,還與舟聯繫起來。根據段玉裁等《說文》專家的解釋,齊斷實即剪斷,“前”其實是刀的名稱,是“剪”的本字;而現在前進、前後的前原來是沒有側刀形(刂)的,只是從止從舟,作止在舟上的形狀:歬。現代前字的䒑與月兩部分便是由“止”和“舟”演變而來的。
許慎說:“不行而進謂之歬,從止,在舟上。”從常理推論,“止”代表人的腳,止在舟上就是人站在船頭的象徵。整個字的意思是人雖然不走路,但船朝前行進,人也就前進了。寓意非常明顯。莊子所說“坐而至越者舟也”(能夠坐著而到達越國的是船),無異是對前字的註釋。
《說文》的解釋與金文也相合。金文“前文人”(前代有文德之人,即祖先)的前字,見於好幾件器物,結構與小篆全同。如圖3。可見小篆的直接來自金文。
把“不行而進”看作前的本義,用以解釋“止在舟上”的字形,大概是春秋以後的事。《太平御覽》第758卷所引《衡波傳》記載的一則孔門逸事,可以作為參考:子貢久出不歸,孔子與弟子們占卦,得到鼎卦,大家都說“無足",子貢不會來了。只有顏回一個人偷偷地在笑。孔子說,顏回在笑,是說子貢會來吧。顏回道:所謂“無足”,是說乘船前來,就要到了。第二天早上子貢竟回來了,應驗了顏回的推斷。這則故事的可信程度當然有限,但“乘舟而來”暗寓前字,“無足者乘舟而來”的思想在當時應是有代表性的。
然而,前的本來形狀是否是歬,“不行而進”云云是否就是正確的解釋,仍然有值得懷疑的地方。甲骨文有個字寫作圖1,似乎是金文前字的前身。加上彳或行,就成圖2。從甲骨文分析,這個字不從舟,而是從“凡”(盤的古文),是從止在盤中,該是洗腳的意思。後代用作前進、前後的前,是假借的關係。古代舟和凡形狀比較接近,容易寫訛,把舟寫成凡(盤),把凡寫成舟,都是可能的。如此說不謬,則從甲骨文演變為金文,由商至周,洗腳的盤子逐漸變成了交通工具舟;“洗腳”與“乘船”,雖然都屬會意的範疇,但彼此相去未免太遠了。字形無論如何演變,古人總有辦法根據變化了甚至訛變了的字形作出自以為正確的解說,還把它說成是該字的本義。
姑且拋開甲骨文不論,那麼,自金文以來,前進的前字本應作歬,和殺人斷物的刀是毫無關係的;從“刀(刂)”的“前”原是將某物剪斷、剪齊的形聲字,剪刀的剪的本字。但傳世的各種典籍,卻絕不見止在舟上的“歬”字,凡前進、前後的前字都用本義為剪刀的“前”。本來已經有了刀的前又再加上一把刀變成剪。一些文字學家於是說“剪”是“俗字”,“非”。不僅如此,又把“羽初生”的翦字拉來做翦滅的翦;此外,還造出個揃字,加上一隻手,以示剪(翦)滅要用力。《史記·蒙恬列傳》“周公自捕揃爪以沉於河”(周公自己把指甲剪下來扔到河裡去),便是一證。不管怎樣“俗”,怎樣“非”,借也罷,不借也罷,已成事實,誰也否定不了,制止不了,誰也不去計較“見形知義”之類的大原則,而是只顧實用,不問其他。結果,漢字這種借來借去,重床疊架,“形聲相益”,反覆孳乳的“優點”使得它越益繁複、龐雜,以致陷人自相矛盾的境地而無法解脫。

詳細釋義


●前
qián
● ● 指空間,人面所向的一面;房屋等正門所向的一面;傢具等靠外的一面,與“后”相對:~面。~邊。~方。面~。~進。~程。
● ● 指時間,過去的,往日的,與“后”相對:以~。~人。~此。~科。~嫌。~言。~車之鑒。
● ● 順序在先的:~五名。
● ● 向前行進:勇往直~。
◎前 qián
〈動〉
● ● (本義:前進)
● ● 同本義 [goforward;goahead]
前,進也。——《廣雅
然而驅之不前,卻之不止。——《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相如視 秦王無意償 趙城,乃前曰。——《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羅敷前致詞。——《樂府詩集·陌上桑》
聽婦前致詞。——唐·杜甫石壕吏
狼不敢前。——《聊齋志異·狼三則》
馳而前。——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孔子下車而前。——《莊子》
● ● 又如:前卻(進退);前邁(前行,前進);前旌(儀仗中前行的旗幟)
● ● 引導 [guide;lead]
屍謖祝前。——《儀禮·特牲禮》。注:“猶導也。”
張若、謵朋前馬。——《莊子·徐無鬼》
● ● 又如:前王(古代舉行儀式時在前面引導帝王);前馬(在馬前引導或護衛)
● ● 進見 [callon(sb.holdinghighoffice)]
允乞更一見,然後為詔。詔引前。——《魏書》
● ● 通“翦”。剪裁 [cut;trim]
無前則徵多,徵多故富。——《韓非子·八經》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不行而進謂之歬。從止在舟上。昨先切〖注〗歬加刀為前,前加刀為剪。不行而進謂之歬。從止在舟上。昨先切。十二部。按後人以齊之前爲歬後字。又以羽生之翦爲前齊字。

康熙字典

〔古文〕歬【唐韻】昨先切【集韻】【韻會】【正韻】才先切,音錢。【增韻】前,後之對。
又進也。【廣韻】先也。
又【禮·檀弓】我未之前聞也。【註】猶故也。
又【儀禮·特牲】祝前主人降。【註】前猶導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子淺切,湔上聲。【說文】齊斷也。俗作剪。
又【正韻】淺黑色。【周禮·春官·巾車】木路前樊,鵠纓。【註】前,讀爲緇翦之翦。淺黑也。
又【韻補】葉慈鄰切,淨平聲。【劉向·九歎】陸魁堆以蔽視兮,雲冥冥而暗前。山峻高以無垠兮,遂曾閎而廹身。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楷體)
前
書寫提示
前
【規範提示】“月”的第一筆撇改豎。
【寫法】“䒑”扁“刖”大。“䒑”居上居中,長橫托上蓋下。“刖”,頂部“月”低,底部“刂”低;“月”“刂”分列豎中線兩側。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聲韻系統名稱韻部聲母韻母
先秦高本漢系統dzʰian
王力系統dzian
董同龢系統dzʰiæn
周法高系統dzean
李方桂系統dzian
西漢
東漢
ian
ian
南北朝宋北魏前期山先仙iɑn
北魏後期北齊山先仙iɑn
齊梁陳北周隋山先仙iɑn
隋唐擬音/高本漢系統dzʰien
擬音/王力系統dzien
擬音/董同龢系統dzʰiɛn
擬音/周法高系統dziɛn
擬音/李方桂系統dzien
擬音/陳新雄系統dzʰien

韻書集成

字頭小韻韻攝聲調韻目聲母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平聲下平一先開口呼四等全濁昨先切dzʰiɛn
集韻平聲下平一先開口呼四等全濁才先切dzɛn
上聲二十八獮開口呼三等全清子淺切tsiæn
韻略平聲才先切
增韻平聲才先切
上聲子踐切
中原音韻陽平先天次清tsʼiɛn
中州音韻平聲先天齊先切
洪武正韻平聲十一先全濁才先切dz‘ien
上聲十一銑全清子踐切tsien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前場、前程遠大、前翅、前端開發

相關成語

前車可鑒、前車之鑒、前程似錦、前程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