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思鎮

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欽南區轄鎮

那思鎮,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欽南區下轄鎮,位於欽南區東部,地處欽南、靈山、合浦三縣區交界點,距欽州市區62千米,東與靈山縣文利鎮交界,西南與那麗鎮毗鄰,西北與那彭鎮接壤,南與北海市合浦縣烏家鎮為鄰,北與靈山縣武利鎮相鄰;行政區域面積244.6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9852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先秦時期,那思鎮屬百越之地。1984年9月,設置那思鄉。1994年,改為那思鎮,隸屬欽州市欽南區。截至2020年6月,那思鎮下轄10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人民路1號。

2018年,那思鎮完成財政收入564.73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8.67%。其中:稅務部門完成503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5.84%;財政部門收入61.73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6.57%。固定資產投資完成0.72億元。

歷史沿革


先秦時期,那思鎮屬百越之地。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那思鎮歸屬象郡所轄。
漢朝至晉朝,屬交州合浦郡。
南朝宋元嘉,設宋壽郡,梁代設安州。
南北朝梁大同元年(535年)至北宋初,先後屬玉山、烏雷、安京(后改名安遠)等縣。
那思鎮
那思鎮
唐武德五年(622年)改寧越郡為欽州總管府。
宋開寶五年(972年),划入靈山縣。
元代,屬欽州路。
明代,屬欽州府。
清初,屬靈山縣博峨鄉地。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撥入欽州直隸州。
民國十九年(1930年),置那思鄉。民國三十年(1941年),分為那思、安農2鄉。
解放后,1950年仍分為那思、安農2鄉。
1951年春分,為9個小鄉。
1957年,合併為那思鄉。
1958年,屬三那公社。
1959年6月,分設那思公社。
1984年9月,設置那思鄉。
1994年,改為那思鎮,隸屬欽州市欽南區。
地名由來
那思圩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建圩者因思念福建故鄉,曾以“思那”為圩名呈報官府。官府以已有“那”字為冠之那麗、那彭等圩名,遂定名為那思。
歷史事件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冬,欽廉道尹王秉恩借興辦欽政法學堂之名,開徵糖捐,那麗、那彭、那思三鄉農民群起抗捐,聚眾2萬餘人。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春,粵督先後派宋安樞、何長清、郭人漳率兵前來鎮壓,圍攻那彭。抗捐領袖劉思裕(那彭人)率抗捐群眾頑強抗擊,劉壯烈犧牲。陳鴻×、黃通家、趙知章、陳紹儀等人率群眾在欽州起事(圍攻關帝廟),被清軍內外夾擊,陳、黃戰死,趙、陳(紹儀)不屈就義。
1950年3月,欽縣土匪暴亂,第五區(轄那麗、那彭、那思、鳳凰、安農、保安6個鄉)政府無法在當地立足,被迫撤回欽城臨時辦公。土匪十二支隊朱廣疇的部屬張錫光匪股盤踞在鳳凰鄉六湖村大地主張錦光院內,解放軍發起攻擊后,攻下匪巢,前來增援的匪股被擊退,張匪逃竄。第五區政府遷至六湖辦公。此外,五區所轄的6個鄉的大部分(那思、安農兩鄉全部)為土匪盤踞,土匪活動活動猖獗,曾攻打鄉政府被擊退。同年8月,欽縣武工隊攻打那思米子村,全殲盤踞該村的土匪,縣大隊二連奉命調離五區時,區只有一個區中隊的武裝,於夜間出擊有效地打擊了土匪。同年10月上旬,解放軍三八一團(七三大隊)奉命赴“三那”剿匪,經過激烈的戰鬥,攻克周屋村。隨後,縣工作隊來五區,組織和發動群眾繼續進行剿匪。1950年10月初(農曆八月底),解放軍八一大隊由海南島回師欽廉進剿土匪,那思建立區一級政權。不久,八一大隊調離那思,留下姚榮來(江蘇鹽城人,第四野戰軍戰鬥英雄)等領導那思區中隊,保衛那思政權。
1950年冬,陳奇匪股反覆騷擾那思,剛建立的區政權力量薄弱,還不牢固。一天晚上,土匪從三個方向包圍那思圩,攻打區政府。當時區政府只有一個中隊約100人和20個武裝民兵的力量,因中隊人員下鄉徵收糧食,區政府被土匪攻入。區中隊人員從鄉下征糧返回立即投入戰鬥,區中隊姚榮來、梁永雄、朱為興、陳宗才4人在戰鬥光榮犧牲。經過激烈的戰鬥,半夜將土匪擊退。
1951年春,“三那”剿匪基本結束。

行政區劃


2011年末,那思鎮轄10個行政村:合江、祿宦塘、定蒙、那思、米子、塘底、茶藍垌、牛寮水、扁陂、那京;下設150個村民小組。
2018年,那思鎮轄10個行政村,150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那思鎮下轄10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人民路1號。
名稱電話區號
合江村0777
祿宦塘村0777
米子村0777
那京村0777
那思村0777
塘底村0777
定蒙村0777
茶藍垌村0777
牛寮水村0777
扁陂村0777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那思鎮
那思鎮
那思鎮位於欽南區東部,地處欽南、靈山、合浦三縣區交界點,距欽州市區62千米,東與靈山縣文利鎮交界,西南與那麗鎮毗鄰,西北與那彭鎮接壤,南與北海市合浦縣烏家鎮為鄰,北與靈山縣武利鎮相鄰,南距北海市合浦縣城45千米,北距靈山縣城80千米;行政區域面積244.6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那思鎮地處丘陵,地勢東南低,西北高。境內最高點位於筆架嶺,海拔328米;最低點位於牛寮水村,海拔36.1米。

氣候特徵

那思鎮氣候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春季連綿陰雨,夏季高溫多雨,秋季涼爽乾燥,冬季寒冷無霜。年平均氣溫22℃。全年無霜期350天,最長達358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782.9小時,年平均降雨量2104.2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數為171天。

水文

那思鎮境內河流分屬大風江水系和南流江水系。南流江支流洪潮江境內總長19.8千米;大風江支流丹竹江、米子江、龍灣江、黃桐江等總長18.2千米。

自然災害

那思鎮自然災害主要有颱風、洪澇、低溫陰雨、乾旱等。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1990年有耕地2.38萬畝,山地21.89萬畝,有林11.8萬畝。2010年那思鎮耕地面積24305.2畝,林地面積139429.5畝。

水資源

那思鎮
那思鎮
那思鎮屬洪潮江水庫庫區,鎮內庫區最寬水面2.2公里,水域面積2428.8公頃。通車公路里程96公里。

人口民族


2011年末,那思鎮轄區總人口22367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5448人,城鎮化率24.36%。另有流動人口160人。總人口中,男性12394人,佔55.41%;女性993人,佔44.59%。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21901人,佔97.92%;有壯、瑤等少數民族共466人,佔2.08%。2011年,人口出生率19.9‰,人口死亡率3.87‰,人口自然增長率16.03 ‰。
2017年底,那思鎮常住人口27752人。
2018年末,那思鎮戶籍數6372戶,總人口29818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9‰。
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那思鎮常住人口19852人。

經濟


綜述

2006年,那思鎮實現生產總值2.7億元,比2005年增長7%,實現財稅收入440.2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215元,比2005年增加215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
2012年,那思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06億元,同比增長8%;財政收入825.76萬元,農民人均收入7682元,同比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212萬元。
2018年,那思鎮完成財政收入564.73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8.67%。其中:稅務部門完成503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5.84%;財政部門收入61.73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6.57%。固定資產投資完成0.72億元。
2018年,那思鎮引進風力發電項目,項目總投資近10個億,其中涉及那思範圍內41個發電基樁,投資約3.28個億,已完成建設3個發電基樁。引進畜牧生態養豬場,項目總投資2500萬元,佔地10公頃,年出欄生豬5萬頭。

第一產業

那思鎮經濟結構以農業為主,主要經濟作物有甘蔗、辣椒、黃瓜、木薯、雞骨草等。2010年該鎮農作物播種面積為10244公頃。
2010年該鎮水稻面積15990畝,主要經濟作物有甘蔗、辣椒、黃瓜、木薯、雞骨草、黃欖、荔枝、龍眼、柑橙等。其中,甘蔗種植5.1萬畝,其中新植蔗2.1萬畝、宿根蔗3萬畝,優質品種4.9萬畝,2006/2007年度榨季進廠原料蔗可達18萬噸。
2012年那思鎮稻穀總產量7920噸,其中早稻水稻種植面積1.0萬畝,總產量2250噸,比去年增加2%;晚稻種植面積1.8萬畝,總產量5670噸,比去年增加3%。今年全鎮150個村民小組種植甘蔗132個,2427戶,面積31143畝,新植蔗12121畝,宿根19022畝,加強田間管理,致力提高單產。辣椒、黃瓜、豆角等蔬菜種植,種植辣椒0.8萬畝,產量1.2萬噸、產值4320萬元,同比增長67%。其中春黃瓜0.32萬畝,生瓜產量4800噸、產值576萬元,同比增長8%;秋黃瓜0.35萬畝,平均畝產1.2噸,價格1.8元/公斤,產值756萬元,同比增長12%。種植木薯1.0萬畝,產量2.2萬噸,產值860萬元,同比增長7%。種植雞骨草0.6萬畝,產量1980噸,產值2970萬元。水果產量合計3812噸,其中荔枝產量914噸、龍眼產量670噸、百香果產量466噸。
2012年那思鎮有規模雞養殖場32個,規模鴨養殖場6個。肉類總產量8958噸。家禽共出欄276萬隻,其中雞出欄236萬隻;存欄65萬隻,其中雞存欄53萬隻。生豬出欄8938頭、存欄8114頭;牛存欄1538頭。淡水養殖共5312畝,其中網箱養魚578畝,併產生了22戶網箱養魚大戶。淡水水產品總產量2352噸、產值2070萬元。
2012年那思鎮有竹鼠養殖場1個、肉牛養殖點2個、龜鱉養殖8戶,並初見成效。
2012年那思鎮共植樹2000畝,其中速生桉1700畝,其他及珍貴樹種造林300畝。累計植樹8.5萬畝,森林覆蓋率提升到49.6%,木材採伐1.85萬立方米,其中成熟桉樹採伐5646畝1.74萬立方米。
2018年,那思鎮重點培育打造7個示範園(點),其中創建鄉級示範園1個,村級示範區6個。包括那思鎮千畝紅椎菌生態原林示範園300畝;定蒙富硒黑米產業示範點核心區80畝;那思鎮糖料蔗“雙高”基地大蟲坡示範點1400畝;那京百香果種植示範點100畝;那思鎮萬畝辣椒祿宦塘示範點核心區100畝。因地制宜採取“種植戶跟著合作社走,合作社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市場走”的模式來引導發展“山泉豆角”種植。帶動農戶種植“山泉豆角”,並統一購銷。2018年全鎮約500戶農戶種植豆角將近1000畝,其中貧困戶約200戶。定蒙村委採取統一種子、統一機耕、保底收購的方式,發動農戶推廣連片種植富硒黑米示範田80畝,年產黑米約1.5萬公斤,合作社收購價10元/公斤,直接為種植戶增加收入15萬元,打造定蒙富硒黑米特色品牌。

第二產業

那思鎮工業主要有木材加工、建築業等行業。
2012年,那思鎮工業總產值388萬元,同比增長10%。
2018年,那思鎮企業有54家,從業人員367人,主要以木材加工、餐飲、農副產品加工等行業為主。

第三產業

2012年,那思鎮第三產業產值4136萬元,增長20%。

社會


教育

截至2018年末,那思鎮有中學1所,教師55人,在校生1046人;小學17所,教師204人,在校生3102人。全鎮中、小學“創均”工作通過了自治區和國家的評估驗收。

文化事業

截至2018年末,那思鎮有鎮級綜合文化站1所,村級農家書屋10間、村級文體活動中心6個,有自然村小戲台1間。

醫療衛生

截至2018年末,那思鎮有衛生院1所,執業醫師人員13人,病床位46張;村衛生室10個,鄉村醫生19人。

社會保障

2011年,那思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6戶88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346戶1948人,農村五保集中供養對象5人,農村五保分散供養對象362人,醫療救助88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城鎮、農村合作醫療2406人。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67人。建立救助工作站(點)1個。

民生

農村建設
2018年,那思鎮統籌多方力量,投資980萬元加大道路、太陽能路燈、人飲工程等設施建設,其中:投資766萬元,硬化牛寮水村委倒立隊、大嶺一隊、木棍田,定蒙村委大竹壠、大塘、三季田村級道路17.9千米;投資56.7萬元推進亮化工程,新建牛寮水、定蒙村路燈136盞;投資23.7萬元建設定蒙人飲工程;投資130萬新建定蒙村公共服務中心。完成改廚700座、改廁730座。協調電信部門安裝了茶藍垌、扁陂村委寬頻網路,實現村村寬頻網路全覆蓋。
扶貧攻堅
2018年,那思鎮建檔立卡貧困戶481戶、2172人,已脫貧276戶、1275人,未脫貧205戶、897人,其中2014、2015年退出戶80戶、358人,2016年脫貧42戶、188人,2017年脫貧77戶、357人,2018年脫貧77戶、372人。10個行政村中有4個貧困村,分別為那京村、塘底村、牛寮水村、定蒙村,其中那京村2016年已脫貧,塘底村2017年已脫貧,定蒙村為2018年脫貧摘帽村,牛寮水村列為2019年脫貧摘帽村。推進貧困戶危房改造工作,年內竣工56戶,獲獎補資金165萬元。實施產業扶持獎補,覆蓋貧困戶353戶獲獎補資金112.09萬元。春秋兩期共有187人次獲得雨露計劃、“兩後生”補貼資金共30.9萬元。全鎮2184名貧困戶享受財政代繳醫保39.31萬元;共有貧困戶306戶、658人享受低保扶持政策。全鎮10個行政村都發展有集體經濟項目,其中定蒙、塘底、那京、牛寮水四個貧困村共投入130萬元發展光伏發電項目,投入87.8萬入股公司發展龜鱉養殖項目。合江、祿宦塘、那思、茶藍垌、扁陂五個面上村各投入10萬元專項資金入股公司發展集體經濟。4個貧困村年集體經濟收入均達到3萬元以上,6個面上村均達到2萬元以上(其中5個村委實現收入零突破)。對照“八有一超”、“十一有一低於”標準,全鎮77戶貧困戶、372人及貧困村定蒙村於2018年12月順利通過了自治區“四合一”核驗。

政治


2007年該鎮那思鎮黨委轄18個黨支部,其中農村黨支部10個,機關黨支部8個,黨員總數630人,其中農村黨員485人,機關黨員145名。

交通


2011年,那思鎮境內有3條縣級公路交會於政府駐地,南通合浦縣烏家鎮,西通那彭、那麗,北通靈山縣伯勞鎮,道路總長3.9千米,鄉道村村通。東南部洪潮水庫一帶村民,主要靠船隻往來。
那思鎮
那思鎮
2011年末,那思鎮區道路總4.43千米;建鎮區橋樑3座。
2013年,那思鎮通車公路里程119.4千米,縣道29千米、村級公路40.1千米、自然村水泥路50.3千米。

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

那麗鎮特色民俗文化是“跳嶺頭”,是村民為辟災祈福、祈求莊稼豐收、人畜平安等所進行的一種慶祝活動。2006年,“跳嶺頭”被確定為廣西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特產美食

那思鎮地方特產主要有紅椎木、紅椎菌、楠木、黃欖、竹筍、雞骨草等。
黑橄欖
黑欖
黑欖
又名油橄欖。含鈣質和維生素C,營養豐富,其中維生素C的含量是蘋果的10倍,梨、桃的5倍。其含鈣量也很高,且易被人體吸收。

旅遊


風景名勝

那思革命烈士紀念碑
那思革命烈士紀念碑位於那思圩南側矮嶺上。為紀念解放初期保衛那思鄉新生政權,與土匪戰鬥而犧牲的蘇明甫、陸啟瑞、陳秀喜、姚菜來、袁永雄、朱為興、陳宗和、劉子成等9名解放軍革命烈士,建於1956年。磚石結構,四方尖塔形,佔地128平方米,碑高7米,正面直書“革命烈士紀念碑”。碑東、南、西三面有環牆,牆外林茂草盛。
洪潮江水庫
洪潮江水庫(南國星島湖)主壩建在那思的原大灣大隊與合浦縣的烏家、石灣公社交界處的洪潮江中游。那思境內庫區面積53.34平方千米。

代表人物


黃業興(1867—1944年),又名統才,那思鎮祿宦塘村人。民國成立初期隸屬龍濟光部任團長。因功晉陞至旅長、副師長。後轉入廣東護國軍林虎部任少將統領,兼四邑(新會、台山、開平、恩平)督辦。林虎離桂后旋升粵桂邊防軍第一路軍總司令。粵桂戰爭后所部營長李宗仁自立匿入六萬大山,后黃業興部轉入陳炯明部,任粵軍第七路軍司令。后陳炯明脫離孫中山,黃業興追隨陳炯明,任粵軍副司令。陳炯明敗后,黃業興率部退到贛州,而後不久解散隊伍,隻身寓居上海,不久回鄉務農。抗日戰爭爆發,黃業興出任廣東南路游擊第四支隊司令,隸總司令蔡廷鍇指揮。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1月病亡。
鄧琦昌(1891—1980年),字熊基,那思鎮禮足江村人。欽廉講武堂、廣東陸軍速成學校第十五期畢業。歷任粵軍第三師排、連長,國民革命軍第十七師營長。清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革命成功,鄧琦昌轉為國民革命軍任連長。后又轉到陳濟棠部任營長。鄧琦昌曾隨孫中山討伐陳炯明、楊希閔、劉振寰,因功晉陞陸軍第一軍第二師旅長。抗日戰爭期間,駐軍海南,任152師少將副師長。民國三十年(1941年)任第七戰區6縱隊少將司令。因抗日有功,曾獲甲種一等勳章。1949年大陸解放,鄧琦昌赴台灣,任312師師長。翌年退休。1980年病逝於苗粟醫院,終年89歲。
施善芳(1920—2006年),女,漢族,中共黨員,那麗鎮合江村委會人,曾任村支部書記。1951年被授予廣西省勞動模範稱號;1953年、1954年兩次出席廣西省勞動模範代表大會,1956年出席廣東省勞動模範代表大會。1953年,欽縣第九區開始組織合作化,施善芳帶頭組織第一個互助組,推動了第九區的合作化工作。該互助組被評為“愛國豐產互助組”。1954年2月,廣西省人民政府給該互助組頒發了“組織起來,愛國豐產”的獎狀。
朱銀山,男,那思鎮人。20世紀50年代就讀於欽州一中,20世紀50年代末代表縣、專區參加一系列比賽。1960年入選廣東省田徑隊,從事跳高訓練。1963—1972年,朱銀山曾以2.05米、2.08米的高度4次獲全國跳高冠軍。1964年曾跳過2.10米的高度,進入當年世界前10名的行列。1973年,朱銀山出訪緬甸,參加田徑比賽,獲跳高比賽第一名。為國家運動健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