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神舟的結果 展開

神舟

同名電視劇

《神舟》是由寧海強執導的航天題材電視劇,高明、呂中、馬曉偉和曾黎等聯袂主演,於2005年11月10日在北京衛視與東方衛視同步播出。

該劇講述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啟動后的十多年中,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令長仲人與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資料室主任莫茹在工程研製、試驗和發射過程中經歷的故事。

劇集簡介


劇照
劇照
載人航天工程設有總指揮部,分為航天員、空間應用、飛船、火箭、發射場、測控通信、著陸場共七大系統,直接參與工程的單位有三千多家,涉及工程人員數十萬。
1971年4月,以“曙光”命名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次上馬,並從當時的空軍飛行員中選拔出了中國第一代航天員。因為種種原因,“曙光”計劃最終沒能進行下去,逼迫下馬,這對當時的工程研製人員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8101所做為“曙光”計劃下馬後留下的唯一火種,他們的許多關於載人航天的試驗諸如航天服、太空生存環境等試驗的研製還在艱難地進行,鍛煉排也一直在保留著,他們一直期待著載人航天工程能夠重新上馬。
但是因為種種原因,載人航天計劃不但沒有音訊,8101所反而被一次次地裁減,差一點就被撤編。為了提高中國航天的運載能力,為載人航天工程打下更好的技術基礎,仲人等冒險與美國簽訂合同,研製大推力捆綁火箭,並希望火箭運載能力的提高能促進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上馬的腳步。出乎意料的是,大推力火箭第一次被推上發射台,點火后竟然沒有起飛。上上下下都投來了譴責的目光,大家都陷入了極度痛苦之中。
就在航天人最為痛心的時候,1992年9月21日,中央決定重新啟動載人航天工程,以神舟飛船為主突破載人航天。從此,中國航天迎來它了最艱難的時刻。此時經受了十年文革動亂衝擊的中國航天界也是困難重重,人才大量流失,造成嚴重的人才斷檔。面對七大系統龐雜紛繁的論證意見,以仲人、孟化川為代表的載人航天領導集體,以載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統為主體的航天工作者們,十幾年如一日,含辛茹苦。
而載人航天工程的背後,航天人的家人也承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和艱辛。仲人常年奔波在載人航天工程第一線,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不管發生什麼,載人航天都是他最重要的選擇。第一次飛船發射,仲人面臨著成與敗的壓力,飛船又碰上了開大底的危險,仲人進退兩難,艱難地做出抉擇:開大底!神舟飛船第一次發射成功了,但進入地面模擬艙的仲令風卻差一點出現生命危險,仲人召集大家集中攻關。最後一次無人飛船試驗臨近發射,發射場又遇上了前所未有的超低溫天氣,給發射帶來了極大的危險性。仲人陷入了極大的擔憂和困擾之中,他遇上了蒙古老人巴特爾,巴特爾給了他一線希望,他讓人找來所有的氣象歷史資料,冒險決定按時發射。
臨近載人,飛船發射的關鍵時刻,莫茹重病,當他感覺到自己對家庭投入的太少時,已經太遲了,心愛的妻子離他而去,仲人陷入了極大的悲憤之中。載人飛船的發射使得他不得不讓自己振作起來,每一點細微的情況他都要親自過問,生怕有一絲的疏忽,造成整個載人航天工程的失敗。飛船落地,航天員安然出艙,仲人沉重的心情終於釋懷,他想到了莫茹,想到了許許多多為了祖國的航天工程而犧牲的人。

演職員表


演員表

演員角色備註
高明仲人
呂中莫茹
馬曉偉仲令風
曾黎林兮
李士希孟化川
雯艷丁雪亭
翟萬臣霍雷
荊明華蕭和平
祝士彬毛家顧
章傑大老總
王虎城祝慶久
金鑫岳武候
吳競方明俠
洪濤劉大謀
宋昊林仲令雨
謝偉才尚舉傑
崔可法楊興輔
趙曉明張再
管壽義季知生
王強雷東進
岳紅毛夫人
馮國慶空軍師長
孫洪濤鍾旭
趙汝平蕭亮
鐘山吳秘書
趙守凱張師傅
刁勇南方
弋楠趙小蘭

職員表

出品人張振華
導演寧海強
副導演(助理)王德慶
編劇北方
配樂張征
道具林英敏
燈光夏豐富
布景師穆建國
演職員表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神舟[同名電視劇]
神舟[同名電視劇]
仲人
演員 高明
仲人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令長、衛星總指令長,軍人,軍銜由少將到中將。曙光號上馬時他還是一名年輕的工程人員,曙光號下馬後,仲人走上領導崗位。他一心夢想著載人航天工程,無奈技術、資金等等各方面因素都不成熟,仲人於是冒險簽約發射美國重量級衛星,研製大推力火箭,希望航天技術的進步能夠促成載人航天工程立項。
神舟[同名電視劇]
神舟[同名電視劇]
莫茹
演員 呂中
莫茹是仲人的妻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資料室主任,后因病退休在家,編寫中國載人航天大事紀。莫茹一方面要支撐起整個家庭,另一方面,她也是陪伴著仲人、陪伴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走過來的行內人,並以旁觀者的身份告訴世人。最後因不治之症撒手人間,只留下了沒有完成的中國載人航天大事記。
神舟[同名電視劇]
神舟[同名電視劇]
仲令風
演員 馬曉偉
仲令風從小在航天城長大,因為小時候耳聞目睹,加之小時候觀看中國第一代航天員岳武侯訓練,做航天員成了他的夢想和追求,於是來到8101。仲令風參加航天員選拔,一路過關入選航天員。就在航天員大隊成立之際,架機出事,與航天員失之交臂。仲令風痛苦,直到岳武侯發病,無法繼續航天員訓練工作,仲令風才慢慢轉變過來。
神舟[同名電視劇]
神舟[同名電視劇]
林兮
演員 曾黎
林兮畢業後來到8101工作,愛好廣泛。載人航天工程啟動后,林兮被召回學習航天員心理教程,成為8101的一名老師,參與航天員選拔。因為特殊的工作關係,林兮必須和仲令風保持距離,仲令風以為林兮對他變心,而林兮也只有把這些埋在心底,全身心投入工作。
角色介紹資料來源

幕後花絮


• 飛船系統在發射場有專門的飛船測試廠房,裡面有專門的飛船工作平台,還有很多測試設施,製作組想借用這個廠房模擬飛船在北京廠房測試的場景。但那些設備都是飛船系統的,已經調試好準備執行神舟六號飛船任務,所有的測試設備狀態都不能隨便動,上面還貼著封條。如果要用這些設備,必須要飛船系統的負責人簽字、上報指揮部批准。按照正常的程序,這些程序批報下來至少也需要半個月左右,因為飛船系統的人全都在北京,需要到北京去協調。幾次協調不成,有人就開始埋怨編劇北方,說總是寫這些沒有辦法拍攝的東西。最後還是盡最大努力去協調,找了有關領導,最終同意他們進去用工作平台。進了飛船測試廠房,一開始大家都很興奮,但是集中拍攝的時候就容易疲勞。拍到第三天,飾演飛船總師的荊明華同志受不了。北方看大家那麼為難,就跟導演商量刪掉技術的戲份。導演寧海強開始不吭聲,後來再說的時候,有點生氣,堅持不刪。為了把技術的戲做得活躍一點,通俗一點,導演想了各種法子,努力做到通俗易懂。晚上看剪輯回放的時候,大家又都覺得技術的戲好看,後悔拍少了。
• 該劇後期改動最大的是航天員的戲。劇本中對航天員的戲劇描述是很充分的,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拍攝不了,很多精彩的東西只好捨棄。如原先開場的一場戲是描寫航天服試驗的,其中涉及很多特種工具車、摩警等。這場戲最後安排在北京拍攝,但那時是2005年元旦,很多演員檔期都到了,拍攝非常緊張。結果到拍攝時,因為放假期間找不到人、特種工具車和摩警,沒法拍攝,只好放棄。
• 在沙漠拍戲很苦,拍攝受光線的限制。沙漠離生活區很遠,且必須要越野車才能進去,而大的發電車進不去。劇組為了趕光線,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在一次拍攝航天員沙漠訓練的過程中,為了趕黃昏的光線,結果半路上出車禍,導演受重傷,昏迷兩天才醒過來,而劇組一位年輕的同志沒能搶救過來。這件事情對劇組打擊很大,該劇差點因此夭折。後來劇組決定,由剪輯師、攝影師和分組導演組成一個臨時導演組堅持拍攝,劇組的演員同志們也盡全力配合。導演寧海強醒來以後就在病床上堅持工作,每天給導演組講戲,安排第二天的工作。編劇北方每天在拍攝現場,晚上改戲,白天跟著拍攝。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該劇是獻給神舟背後十多萬默默奉獻的航天人。航天員的職業具有悲壯的審美品格,強烈的故事懸念加上悲壯的人物性格衝突,是創作好看故事的戲劇基礎。在劇中,可以看到航天員選拔的神秘過程。劇中航天員角色形象是根據眾多航天員的生活原型改編的,其中就有楊利偉、聶海勝的原型特徵,劇中表現他們鮮為人知的故事。此外,劇中還涉及到了女航天員的故事。
中國在載人航天事業中十多年的艱苦奮鬥歷程是多麼不容易。火箭和飛船是由10多萬個元器件組成、100多萬個程序語言控制,其中任何一個元器件和程序出現問題都會釀成無法挽回的災難。而更感動的是,截止到2005年11月,已有600多位為中國航天事業付出生命的無名英雄靜靜地躺在酒泉衛星基地烈士陵園中。
該劇最早由總裝電視藝術中心和總編劇海波牽頭,自1999年開始策劃,初步預想與神舟一號發射同步進行。可計劃總趕不上變化,海波的劇本寫了改,改了寫,為追求精確,直到2003年找到紫禁城影業時,又反覆修改了近一年才正式進入拍攝。
拍攝過程
為求“科學性和專業性”,劇組安排主創人員親赴西昌衛星發射基地體驗生活。
2004年9月15日,該劇在北京航天城舉行開機儀式。為了能真實再現“神五”升空的光輝時刻,整個劇組在酒泉基地,冒著零下十幾度的嚴寒已工作幾個月。劇中80%的場景都採取實景拍攝,如酒泉一望無際的戈壁與沙丘、金黃色的胡楊林、指揮發射中心、測試中心、宇航員訓練中心以及安眠著600多名航天人的烈士陵園等人們耳熟能詳但一直不得而見的“秘密”場景。
導演寧海強為了讓演員的表演最大限度接近真實,採用了競爭機制,扮演“楊利偉”的演員要到最後才拍板。為此,王強、孫洪濤、刁勇三位主演要把有關“楊利偉”的戲各拍一遍。
由於只是模擬拍攝,主演們無法體會神舟飛船發射時和著陸時的真實感受,楊利偉向大家講述了自己在“神五”感受到的“忽然騰空的失重感”,以及“漂浮”在太空艙內時如何鎮靜地調整狀態,使3位主演能更好地把握航天英雄的心理狀態。他還示範了在太空艙中如何進食月餅,如何用指揮棒點按鈕,如何把東西拋到空中;用航天員的規範動作現身說法,指導電視劇的實際拍攝。
劇中許多場面都是真實的神舟六號的實驗場面,最後的鏡頭也在神舟六號發射前最終完成。拍攝過程中,運用了火箭、飛船、飛機、軍艦等裝備。

劇集評價


該劇展現大量鮮為人知的航天幕後故事,藝術性地還原了十多年來中國載人航天發生的驚天動地的歷史,沒有感到往常主旋律電視劇的慢節奏(新浪娛樂評)。
中國航天人的科學實踐和中國航天人創造的航天精神誕生了這部劇,該劇則反過來不僅培育提升了藝術工作者,也激勵了航天人,傳播了航天精神,它轉化為全民族的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推動著大家的事業前進。仲人這個人物集中了許多航天科學的指揮者們、高級專家們的智慧於一身,在劇中,他小兒子跟他說,你只關心你的國家時,而他說了一句“我就是國家的人”,這最集中的體現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評論家仲呈祥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