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人本主義科學理論之一

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自我實現的需求尊重的需求(社會承認的需求)社交的需求(社會關係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生理的需求(身體基本需求)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由美國猶太裔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是研究組織激勵(motivation)時應用最廣泛的理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科學的理論之一,其不僅是動機理論,同時也是一種人性論和價值論

創始人簡介


生平簡介

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 出生於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和比較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發起者和理論家,心理學第三勢力的領導人。馬斯洛對人的動機持整體的看法,他的動機理論被稱為"需要層次論"。1968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1926年入康乃爾大學,三年後轉至威斯康辛大學攻讀心理學,在著名心理學家哈洛的指導下,1934年獲得博士學位。之後,留校任教。1935年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桑代克學習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紐約布魯克林學院副教授。1951年被聘為布蘭戴斯大學心理學教授兼系主任。1969年離任,成為加利福尼亞勞格林慈善基金會第一任常駐評議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轉到布蘭戴斯大學任心理學教授兼系主任,開始對健康人格或自我實現者的心理特徵進行研究。曾任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主席和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67),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超個人心理學>>兩個雜誌的首任編輯。

主要著作

《動機和人格》 (1954)
《存在心理學探索》 (1962)
《科學心理學》 (1967)

理論內容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在自我實現需求之後,還有自我超越需求(Self-Transcendence needs),但通常不作為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必要的層次,大多數會將自我超越合併至自我實現需求當中。
馬斯洛(1943年,1954年)的五階段模型已經擴大為八階,包括認知和審美需求(馬斯洛,1970a)和後來的超越需求(馬斯洛,1970b) 。
生理的需要(physiological need):食物、水分、空氣、睡眠、性的需要等。它們在人的需要中最重要,最有力量。
安全需要(safety need):人們需要穩定、安全、受到保護、有秩序、能免除恐懼和焦慮等。
歸屬和愛的需要(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一個人要求與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聯繫或關係。例子:結交朋友、追求愛情
尊重的需要(esteem need):馬斯洛分為兩類:(一)尊重自己(尊嚴、成就、掌握、獨立)和(二)對他人的名譽或尊重(例如地位、威望)。
認知需求(Cognitive needs)- 知識和理解、好奇心、探索、意義和可預測性需求。(馬斯洛,1970a)
審美需求(Aesthetic needs)- 欣賞和尋找美,平衡,形式等。(馬斯洛,1970a)
自我實現的需要(self -actualization need):人們追求實現自己的能力或者潛能,並使之完善化。
超越需要(Transcendence needs)- 一個人的動機是超越個人自我的價值觀
八階馬斯洛需求層次
例如,神秘的經歷和對自然、審美體驗、性經驗、為他人服務、追求科學、宗教信仰等的某些經驗。(馬斯洛,1970b)

生理上的需要

呼吸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如果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項得不到滿足,人類個人的生理機
能就無法正常運轉。換而言之,人類的生命就會因此受到威脅。在這個意義上說,生理需要是推動人們行動最首要的動力。馬斯洛認為,只有這些最基本的需要滿足到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為新的激勵因素,而到了此時,這些已相對滿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

安全上的需要

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資源所有性財產 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職位保障家庭安全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認為,整個有機體是一個追求安全的機制,人的感受器官
、效應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尋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學和人生觀都看成是滿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當然,當這種需要一旦相對滿足后,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

情感和歸屬的需要

友情愛情性親密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關係和照顧。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來的細緻,它和一個人的生理特性、經歷、教育、宗教信仰都有關係。

尊重的需要

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對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
的承認。尊重的需要又可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有實力、能勝任、充滿信心、能獨立自主。總之,內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價值。

自我實現的需要

道德創造力自覺性問題解決能力公正 度接受現實能力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層次的需要,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
到最大程度,達到自我實現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決問題能力增強,自覺性提高,善於獨立處事,要求不受打擾地獨處,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說,人必須干稱職的工作,這樣才會使他們感到最大的快樂。馬斯洛提出,為滿足自我實現需要所採取的途徑是因人而異的。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在努力實現自己的潛力,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更高需求

自我超越的需求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一個模稜兩可的論點。通常被合併至自我實現需求中。1954年,馬斯洛在《激勵與個性》一書中探討了他早期著作中提及的另外兩種需要:求知需要和審美需要。這兩種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層次排列中,他認為這二者應居於尊敬需要與自我實現需要之間。

理論應用


一、生理需求應用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也稱級別最低、最具優勢的需
求,如:食物、水、空氣、性慾、健康。
未滿足生理需求的特徵:什麼都不想,只想讓自己活下去,思考能力、道德觀明顯變得脆弱。例如:當一個人極需要食物時,會不擇手段地搶奪食物。人民在戰亂時,是不會排隊領麵包的。假設人為報酬而工作,以生理需求來激勵下屬。
例如:當一個人很飢餓時,那麼他極需要食物。假設人需要工作的薪酬來生存,以生理需求來激勵下屬。
激勵措施:增加工資、改善勞動條件、給予更多的業餘時間和工間休息、提高福利待遇。
二、安全需求應用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同樣屬於低級別的需求,其中包括對人身安全、生活穩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脅或疾病等。
例如:一個工作者居無定所,四處漂泊。
缺乏安全感的特徵:感到自己對身邊的事物受到威脅,覺得這世界是不公平或是危險的。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危險的、而變的緊張、彷徨不安、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惡”的。例如:一個孩子,在學校被同學欺負、受到老師不公平的對待,而開始變得不相信這社會,變得不敢表現自己、不敢擁有社交生活(因為他認為社交是危險的),而藉此來保護自身安全。一個成人,工作不順利,薪水微薄,養不起家人,而變的自暴自棄,每天利用喝酒,吸煙來尋找短暫的安逸感。
激勵措施:強調規章制度、職業保障、福利待遇,並保護員工不致失業,提供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退休福利、避免員工收到雙重的指令而混亂。
三、社交需求應用
社交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屬於較高層次的需求,如:對友誼、愛情以及隸屬關係的需求。
例如:人們積極社交,結交朋友,追求愛情
缺乏社交需求的特徵:因為沒有感受到身邊人的關懷,而認為自己沒有價值活在這世界上。例如:一個沒有受到父母關懷的青少年,認為自己在家庭中沒有價值,所以在學校交朋友,無視道德觀和理性地積極地尋找朋友或是同類。譬如說:青少年為了讓自己融入社交圈中,幫別人做牛做馬,甚至吸煙,惡作劇等。
激勵措施:提供同事間社交往來機會,支持與讚許員工尋找及建立和諧溫馨的人際關係,開展有組織的體育比賽和集體聚會。
四、尊重需求應用
尊重需求(Esteem needs),屬於較高層次的需求,如:成就、名聲、地位和晉陞機會等。尊重需求既包括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
例如:努力讀書讓自己成為醫生、律師來證明自己在這社會的存在和價值
無法滿足尊重需求的特徵:變的很愛面子,或是很積極地用行動來讓別人認同自己,也很容易被虛榮所吸引。例如:利用暴力來證明自己的強悍、努力讀書讓自己成為醫生、律師來證明自己在這社會的存在和價值、富豪為了自己名利而賺錢,或是捐款。
激勵措施:公開獎勵和表揚,強調工作任務的艱巨性以及成功所需要的高超技巧,頒發榮譽獎章、在公司刊物發表文章表揚、優秀員工光榮榜。
五、自我實現需求應用
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是最高層次的需求,包括針對於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獲得的需求,因此前面四項需求都能滿足,最高層次的需求方能相繼產生,是一種衍生性需求,如:自我實現,發揮潛能等。
缺乏自我實現需求的特徵:覺得自己的生活被空虛感給推動著,要自己去做一些身為一個“人”應該在這世上做的事,極需要有讓他能更充實自己的事物、尤其是讓一個人深刻的體驗到自己沒有白活在這世界上的事物。也開始認為,價值觀、道德觀勝過金錢、愛人、尊重和社會的偏見。例如:一個真心為了幫助他人而捐款的人。一位武術家、運動家把自己的體能練到極致,讓自己成為世界一流或是單純只為了超越自己。一位企業家,真心認為自己所經營的事業能為這社會帶來價值,而為了比昨天更好而工作。
激勵措施:設計工作時運用複雜情況的適應策略,給有特長的人委派特別任務,在設計工作和執行計劃時為下級留有餘地。
六、超自我實現應用
超自我實現(Over Actualization)是馬斯洛在晚期時,所提出的一個理論。這是當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充分的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求時,所出現短暫的“高峰經驗”,通常都是在執行一件事情時,或是完成一件事情時,才能深刻體驗到的這種感覺,通常都是出現在藝術家、或是音樂家身上。例如一位音樂家,在演奏音樂時,所感受到的一股“忘我”的體驗。一位藝術家在畫圖時,感受不到時間的消逝,他在畫圖的每一分鐘,對他來說跟一秒一樣快,但每一秒卻活的比一個禮拜還充實。
在馬斯洛一生當中並沒有提到超自我實現這一層次,只有自我超越需求(Self-Transcendence needs),而且經常被合併至自我實現需求層次中。超自我實現也許是傳播和翻譯過程中的失誤。